
莊士敦一度成為末代皇帝溥儀“靈魂的重要部分”。在莊士敦眼里,溥儀雖然貴為皇帝,實際上卻是一個孤獨感很強烈的少年。他在詩畫方面有一些才能,對時事有濃厚的興趣,對新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
對于每一個剛進北京的外國人來說,紫禁城都是一個抽象的神秘符號,無緣靠近,也無從解密,而莊士敦無疑是一個幸運的外國人。作為中西文化接觸史上一位奇特的人物,他不僅看到了這個神秘的符號,還用了后半生的時間來觀察與觸摸它。
莊士敦甚至一度成為末代皇帝溥儀“靈魂的重要部分”。作為一個外國人,如此深地卷入中國近現代的政治與文化事件,除了他,很難再找到第二個。同時,他也站在一個特殊的角度,相當投入地收看并記錄了一部綿延了幾千年的“連續劇”的最后一集。
對東方文化興趣濃烈
莊士敦出生于英國蘇格蘭,原名雷金納德·弗萊明·約翰斯頓。他早年畢業于牛津大學,1898年考入英國殖民部。同年,他作為一名東方見習生被派往香港。由于其優秀的漢語水平,不久即成為英國駐香港殖民機構的正式官員。1904年,莊士敦被殖民部派往威海衛,當上了英國駐該地區公署的行政長官。
此時的莊士敦對東方文化的興趣正濃,據說他最愛訪名山寶剎,常到廟中聽經,還與高僧或法師一起討論宗教和哲學問題。后來他棄佛從儒,開始悉心研讀儒、道經典,廣泛涉獵經史子集諸部,對中國的歷史和風土人情都極為熟稔。他還采用《論語》中“士志于道”這一句,給自己起了一個“志道”的雅號。
在他的作品里,絕少出現同時期西方人筆下經常流露出的對中國人的歧視意味和陰暗色調。相反,他每每為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辯護。他認為,中國具有以儒教為代表的最好宗教,西方傳教士在華的行動純屬多余。他曾感嘆:“不僅在中國的文化及宗教中,而且在中國的社會結構中竟然也存在著如此眾多值得欽慕和保存的東西。”
成為末代皇帝的洋老師
莊士敦出任“帝師”的前兩年,張勛的辮子軍借調停“府院之爭”為之名,擁戴清室復辟,把溥儀從太和殿里抬了出來。
張勛復辟失敗后,小朝廷的壓力很大,溥儀的尊號和清室待遇隨時都有被取消的可能。而到了1918年,徐世昌準備出任民國大總統,不能再繼續為留有帝號的溥儀當老師了。于是有人建議,為溥儀挑選一位教授歐洲憲政知識的老師。
李鴻章的次子李經邁精通英語,與英國許多上層人士關系密切,他對莊士敦的為人和才華極為贊賞。在他看來,莊士敦是一位有著良好聲譽的學者和官員。
1919年2月,由中華民國內務部出面,清室與莊士敦簽訂了聘用合同,內容為“聘任英國莊士敦先生為清皇帝教習,專任教授事宜”。合同中聲明,由莊士敦負責教授溥儀英語、數學、歷史、博物、地理諸科。同年3月4日,莊士敦第一次進宮覲見溥儀,并開始在毓慶宮為其授課。
這位英國紳士就這樣走進皇宮,當上了溥儀的洋老師。那一年他34歲,溥儀13歲。一個不幸的末代皇帝和一個幸運的英國官員在神秘的皇城里相遇,中外文化交往史上一個有趣的段落開始上演了。
莊士敦穿著大清朝服,操一口非常流利的北京官話,行大清禮節。溥儀在其自傳《我的前半生》(本刊有售,特惠價128元,訂購熱線027-87927015)中寫道:“他的中國話比陳師傅的福建話和朱師傅的江西話還好懂。”
他們師生之間的關系很融洽。在莊士敦眼里,溥儀雖然貴為皇帝,實際上卻是一個孤獨感很強烈的少年。他在詩畫方面有一些才能,對時事有濃厚的興趣,對新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莊士敦向溥儀介紹西方的先進文化,鼓勵他在紫禁城內進行一些新的嘗試。于是,故宮里響起了電話鈴聲,溥儀也學會了打網球、開汽車,離開紫禁城后仍然喜歡穿西裝。莊士敦還對溥儀生活中的一些細節給予了關照。當他發現溥儀的眼睛已經近視時,就力排眾議,給溥儀配了眼鏡。
莊士敦對于溥儀的意義,早就超越了教與學的范疇,而是指點人生的長輩、可以傾訴心事的朋友。溥儀在《我的前半生》里還專門用一章節來回憶這位英國教師對他的深刻影響。
建造“小中國”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囚禁了賄選總統曹錕,隨后又將溥儀逐出了紫禁城。莊士敦的前景也隨之迅速沉重黯淡起來,但他無暇顧及自己的失落與悵惘,而是前往東交民巷的使館區,請求外國公使盡力保護溥儀。他先后參見了英、日、荷使館官員,并同三國公使一起約見當時的外交部長王正廷,向其施加外交壓力,直至將溥儀轉移到了日本使館。
1927年,莊士敦重回威海衛出任行政長官。1930年10月,他代表英國政府參加威海衛歸還儀式后卸任回國。1934年,他又一次來到中國,還專程到天津去看溥儀,并請溥儀給他的回憶錄《紫禁城的黃昏》寫序言。
在這本書的英文版扉頁上,莊士敦寫道:“謹以此書呈獻給溥儀皇帝陛下,以紀念十五年之前建立于紫禁城的良好友誼。并謹以此書對陛下本人以及生活在長城內外的他的人民,致以衷心的祝福。歷經這個黃昏和漫漫長夜之后,正在迎來一個新的更為幸福的時代曙光。”
中國的千年帝制,隨著清王朝的覆滅從中國的政治舞臺上消失了,但莊士敦這個蘇格蘭人卻忠貞地守望了一生。1934年,他買下蘇格蘭西部荒涼的克雷格尼希湖中間的三座小島,并在島上辦了一個陳列館,展示溥儀賞賜給他的朝服、頂戴(清朝用以區別官員品級的帽飾)及各種古玩等。他給島上的居室分別取名為“松竹廳”“威海衛廳”和“皇帝廳”等,將自己經歷過的古老帝都中的諸般歷史,都置換成眼下就可以把玩、體驗的想象式空間。
莊士敦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1938年,莊士敦在小島上去世。命運讓他變成傳說人物,成了中國幾千年帝王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具有“帝師”頭銜的外國人。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