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長江邊”。70后的楊波,中等身材,性情敦厚,猇亭區人大代表。他為自己住在長江邊、喝長江水長大引以自豪。2012年,他被推到猇亭區古老背社區主任的位置,擺在他面前的工作事無巨細,件件他都得去操勞分憂,使他平添了不少蒼老。
古老背是長江邊宜昌城下游一座古鎮,猇亭古戰場遺址所在地,舊曰古老背鎮,猇亭區的前身。楊波深切地感受過它今生曾被無情地冷落。令他欣慰的是,近年猇亭區政府努力蹚出一條創新發展、可持續發展道路。楊波意識到,在新的形勢下,成就再大,莫過于藍天白云、綠水青山。于是,他率領社區一班人積極參與到長江大保護,為促進古老背老街持續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自元末明初開始,古老背鎮上大多以紡紗織布為業,鑄就了一條著名的織布街。隨著廟河等5個水碼頭的興建,古老背隨之開埠,逐漸成為商貿貨物集散中心,并催生出木器、鐵鋪、酒坊、米坊、榨坊、染房等手工作坊和腳夫、客棧、貨棧、飯館、藥鋪、米行、果行等眾多行業。但是,人們的辛勤勞動換來的收益卻只能勉強養家糊口。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古老背真正地繁盛起來,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初,在沿江近3平方公里范圍內先后建有宜昌地區印染廠、色織布廠、針織內衣廠等近20家紡織、機械企業,一度成為宜昌地區工業重鎮。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在企業改制中,有的企業破產,有的企業變賣給了個體經營戶。沒有多少思想準備的數千職工則下崗或再就業,經受著生活的巨大壓力。20世紀末,織布街機器的轟鳴戛然而止,江邊古渡也不再熱鬧繁忙。2000年后,古老背每況愈下,臟亂差充斥著人們的視角,仿佛已被遺棄。楊波坦誠地說,社區5000多居民處在焦慮、寂寞之中。
織布街是古老背集鎮上一條老街,長200余米。不少為明清建筑,天井小院,馬頭墻翹脊,飛挑裹檐,雕梁畫棟,風格迥異。保存較為完好,卻寂靜得出奇。
2009年夏日的一天,織布街不少地面、古建筑墻壁出現裂縫,墻腳塌陷,段面長150米,有的一夜之間成了危房。織布街的寂靜從此被打破。時任社區委員的楊波心急火燎,擔心出事兒,他從安全的角度出發向上級提交建議提案,呼吁將織布街納入區政府古街區修復的議事日程。但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從2012年開始,楊波與溫厚穩重的社區黨總支書記馮發軍一拍即合,為解決這件生死攸關的民生大事奔走呼號,終于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區里請來地質專家進行實地勘察、診斷,方才知道原來是一場地質災害正悄然降臨。
地質災害的罪魁禍首是河道砂石遭非法采挖。非法采挖造成廟河碼頭一帶段面長200米的岸坡、織布街地表下的土層和沙粒流失,形成空洞,最后導致地基沉降。其實,猇亭區政府于2000年就已著手開展長江砂石禁采專項行動,但采砂帶來的后果,誰也沒有料到有多么嚴重。
2017年7月,一場暴風雨襲擊古老背,使織布街不少房屋面臨倒塌的危險,地質災害隱患區域進一步擴大,居民生命財產安全面臨威脅。危房涉及居民近50戶120人,其中D級危房近20戶。險情就是命令!7月5日,猇亭區政府只得采取權宜之計,對織布街地質災害區域房屋實行征收。古老背街道黨工委書記楊子峰、副主任楊澤云等火速到達現場,同楊波、馮發軍等社區一班人冒著大雨爭分奪秒為居民段天華等拆遷戶拉尺丈量、開展確權……
2018年4月24日,春風送暖,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考察長江經濟帶發展和經濟運行情況,首站來到猇亭。他在視察宜昌興發集團時,提出的“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把治理長江生態污染放在首位等一系列要求,無異于為猇亭區堅持發展與保護并重、速度與質量兼取、新舊動能加速轉換打了一針“強心劑”。
興發集團下游不到2公里就是古老背。如果說地質災害牽動著人們的敏感神經,那么,習近平總書記的視察講話就是猇亭區經濟社會振興的強大動力。如何憑借大宜昌的效應優勢,推動猇亭沿江經濟轉型、協調發展,把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變成全區的戰略目標?猇亭區委、政府牢牢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決定舉全區之力,在古老背社區江灘實施古碼頭及古街區整治與保護、開發與利用的戰略突圍。
“我們社區的工作,就是緊緊圍繞區委的中心工作,在基層做好群眾的宣傳、發動工作。而保護古老背老街、保護長江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馮發軍感同身受。
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講話精神,保護長江生態環境的硬措施在猇亭呼之欲出,對沿江污染及破產企業逐步清零,實現沿江區域退讓,進行復綠。古老背社區轄內因其位置特殊,首當其沖。
“主席的話兒記心上。”這是老電影《地道戰》中的歌詞,楊波耳熟能詳。他說,習近平總書記離開宜昌后不久,猇亭區著力尋求以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促進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的轉變,加快改善居民宜居環境和生活品質,提升幸福指數。經多方努力,爭取到3000多萬元國家項目資金,以江灘綜合整治為突破口,開展長江護坡工程,打響了長江大保護的攻堅戰。
在江灘綜合整治中,區政府對織布街地質災害區域及周邊房屋進行提前征收,居民得到了妥善安置;對織布街長江沿線,采取拋石護岸、混凝土澆注、綠化及修復古街歷史印記等措施,使地質災害得到了徹底治理。
在江灘綜合整治的同時,根據生態旅游、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猇亭區又爭取到4400萬元國家項目資金,在沿江建設柳樹河——織布街——新正街三點一線近3公里長的長廊景觀(江堤步道),為人們打造高質量的休閑娛樂場所。長廊突出古碼頭、江河江景、牌坊牌樓、織布等元素,展示風情古老背、民俗古老背、文化古老背;圍繞老織布街修復和延伸,著力建設成為歷史文化特色街區,并與外線沿江300米長“風情一條街”形成前后呼應。截至2019年8月上旬,在特色長廊建設中,已對8個不同時期的長江碼頭實施了硬化加固保護和景點布置,建設文化廣場景點2個,地標性牌坊1個,完成休閑長廊1300米。織布街已申報為省級歷史文化街區。
長期以來,猇亭城市功能尤其是供給排水基礎設施較為薄弱,遇到連續雨天,常常內澇成災,致使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相互交織、疊加,然后排入長江,對入長江口水體造成較大程度污染。
2018年10月,三峽集團主導建設“共抓長江大保護宜昌示范區先導項目”——猇亭區污水處理網管改擴建工程,以此建立健全猇亭區雨污分流全覆蓋系統,將新建雨水管道、污水管道53.2公里,同時形成管網及廠網一體化智慧水務體系。項目建成后總服務面積將達到22.7平方公里,服務人口5.68萬人,可徹底解決猇亭區水源供給保障、污水超標排入長江環境瓶頸問題。同時,將使猇亭區城市污水治理能力得到跨越式發展,環境效益不可估量。工程分3期進行,總投資9億。系統出口位于古老背社區長江邊上,這注定給古老背社區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增加不少“麻煩”。
楊波他們主要負責配合工程清障、居民搬遷補償、交通運輸、建筑垃圾清運、揚塵管理等協調、維穩工作。尤其是搬遷補償工作任務十分艱巨。用楊波的話說,“是天下第一難的工作。就因這事兒,大家只爭朝夕,放棄了雙休日”。
在各項工程建設中,廣大群眾給予了極大理解和支持。原古老背航道站退休工人胡師傅和老伴王奶奶、原宜昌色織布廠退休工人杜師傅和老伴楊奶奶,他們在碼頭附近居住已有半個多世紀。長江護坡、長廊建設和污水處理網管改擴建工程施工,打破了他們的安寧生活。施工防護圍欄圍到了他們家門口,房內光線暗淡,室外沒有活動空間,過往行人出行難,而且施工噪聲和揚塵污染擾民,使他們不能開窗子。但他們沒有怨言:“為了長江水更清,也為了我們的生活更美好,這些困難我們能克服。”
截至2019年8月8日,長江護坡織布街段面、污水處理網管改擴建工程、長廊工程分別按期完成了第一期工程。
古老背社區有5條街道,3個廠區居民點,黨員190余人。近年來,社區黨總支書記馮發軍以黨建為龍頭,著力培育“長江保護哨”功能型黨小組和“古巷先鋒”“環保衛士”黨建品牌,教育廣大黨員爭當長江保護人。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為保護和美化長江岸線生態環境,6名黨員哨兵主動認領長江沿岸500米管理區域,并亮明身份、亮明承諾,為長江大保護做實事。在他們的帶動下,轄區黨員志愿者、社區工作人員、環境衛生志愿者,推進綠色發展蔚然成風。在長江河道、江邊開展環境整治、打澇白色污染物活動100多次,參加人員1000余人次,共清運長江垃圾約5噸,并形成了常態化、制度化。
亭區原冶煉廠干部劉新華,“退休不褪色”,自擔任古老背社區柳樹河村黨支部書記,主動擔負起長江猇亭段“崗哨”的“哨兵”,堅持每天在長江邊義務巡邏,發現污染隱患及時上報,發現亂倒垃圾的行為及時勸導、制止。每次開展長江清漂活動,最臟、最累的活他沖在最前面搶著干。在織布街江灘綜合整治項目推進過程中,每當遇到居民對項目不理解不支持、施工受到阻礙等關鍵時刻,他總會出現在現場溝通、調解。
楊波沒有豪言壯語,但他工作扎實,用踏實的腳步丈量著民情,用真心傾聽著民意。2018年5月,織布街和江灘綜合整治需征用土地107畝,拆遷房屋31戶,施工段面長2.6公里。為了項目順利推進,針對織布街老街拆遷房屋結構不一致、房屋產權人員復雜等諸多難點問題,他不分白天黑夜上居民家了解情況,耐心細致地做思想工作,收集居民意見30余條。針對居民的合理訴求,積極向上爭取政策,確保了一個個難點問題得以解決。
2017年5月,位于民主路與桐嶺路延伸段轉角處,有一處已堆積一年多的建筑垃圾沒有人管,導致晴天漫天灰塵,雨天污水橫溢。本不屬于楊波所在的社區管轄,但嚴重影響猇亭城市整體形象,居民怨聲載道。楊波四處奔走,力促區住建局、古老背街辦、紅港新村、雙橋社區等單位或部門,一并到現場解決問題。當年8月,垃圾被清運,該區域也進行了綠化、美化。
古碼頭保護景點、長廊江景和織布街景觀,以其日新月異的變化展現在古老背人的面前,他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但是也有人懷疑,老街破房子能有人投資嗎?楊波胸有成竹,他清楚,老街定位文旅產業,老民宅和大量的集體建筑雖然長年失修,顯得破舊,但是如果充分利用好這筆龐大的閑置資產,可以節省大量的建設成本。于是,社區領導班子創新招商引資辦法:所有老民宅及集體建筑租賃實行免費或半免費,讓投資方把錢用到相對較少的房屋維修上,如果維修費用過大,社區給予適當補貼。
優惠的政策也許并不是唯一的誘惑。古老背老街悠久的歷史文化厚度也許才是吸引客商的真正動因。楊波看到,當今世界偏偏就有不少熱衷于生態至上,追求天人合一、返璞歸真的尋夢人,對古老背老街情有獨鐘,他們紛紛慕名而來,開創屬于他們的事業。雖然還只是初秋,但是天氣仍很炎熱,然而,織布街上卻早已是春潮涌動了。
劉興波是文化人,出生在古老背老街。他利用自家老民宅為辦公區域,另外規劃租下一段30米長的空地,建一個以青少年為對象的培訓、教育中心和畫廊,長年舉辦繪畫培訓和畫展,謂之“青少年玩物攻社藝術空間”。
奧素美文化有限公司,規劃投資1000萬元,辦一座“天下博物館”,即中國票證文化展示中心。辦公或門店實行免費租賃,將建設展覽區、教育區、服務設施區、藏品庫區等4500平方米。建設周期6個月,截至2019年7月底,辦公區域維修工程已基本竣工。
周鵬程,杭州人,已到不惑之年,名家塢公司法人。在宜昌做了10多個文化產業項目策劃或設計。猇亭福善墻、十八中驛站2個項目均出自他之手。他規劃投資2000萬元在織布街臨江一線租賃到原古老背供銷社、財政所擁有2000多平方米的兩幢集體閑置資產,開辦一家“名家塢·沙頂樓藝術江居”,集名家塢古碼頭文化民宿酒店、文創孵化空間、商業環境藝術展示等于一體。
沉寂的古老背老街沸騰了起來,這種沸騰可能不再那么喧囂,更多的會是寧靜、和諧及幸福滿滿。
作者簡介:
楊啟福,湖北枝江人。環境工程師,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藏起來的夢想》《泥濘留痕》《隔著一條江》《走過冬季》等報告文學和中短篇小說、長篇小說數部。
責任編輯/趙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