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劭名
(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北京 100120)
清華大學藏戰國楚簡中有兩篇《尚書》逸文。一曰《厚父》,共十三簡,其中有文曰:“古天降下民,設萬邦,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亂下民”,亦見于《孟子·梁惠王下》,稱為“《書》曰”。二曰《說命》,有上、中、下三篇,有文曰:“若藥,如不瞑眩,越疾罔瘳”,亦見于《孟子·滕文公上》所引《書》。
《尚書》是重要的古代經典,《論語·述而》云:“子所雅言,詩書執禮。”《荀子·勸學》云:“故《書》者,政事之紀也。”筆者研習簡文略有所得,列敘于下,供學者參考。
楚簡《厚父》云:
□□□□王監劼績,聞前文人之恭明德。王若曰:厚父,遹聞禹□□□□□□□□□□川,乃降之民,建夏邦。啟惟后,帝亦弗鞏啟之經德,少命咎繇下為之卿事,茲咸有神,能格于上,知天之威哉,聞民之若否,惟天乃永保夏邑。在夏之哲王,乃嚴寅畏皇天上帝之命,朝夕肆祀,不盤于康,以庶民惟政之龔,天則弗斁,永保夏邦。其在時后王之卿,或肆祀三后,永敘在服,惟如臺?厚父拜手稽首,曰:者魯天子!古天降下民,設萬邦,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亂下民。之慝王乃竭失其命,弗用先哲王孔甲之典刑,顛覆厥德,沉湎于非彝,天乃弗若,乃墜厥命,亡厥邦。惟時下民,鴻帝之子,咸天之臣民,乃弗慎厥德,用敘在服。
簡文云:“□□□□王監劼績,聞前文人之恭明德。”今按:“劼”,整理者認為是嘉之誤字。《廣雅·釋詁四》云:“劼,仂也。”又云:“仂,勤也。”《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云:“令尹其不勤民。”杜預注:“盡心盡力無所愛惜為勤。”《說文》云:“勤,勞也。”《爾雅·釋詁》云:“績,功也。”《說文》云:“功,以勞定國也。”《大戴禮記·四代》云:“功以養民。”古代圣賢勤勞的事跡屢見文獻,《尚書·無逸》云:“其在高宗,時舊勞于外,爰暨小人。”《詩經·賚》云:“文王既勤止。”《荀子·成相》云:“禹勞心力,堯有德,干戈不用三苗服。”又云:“禹付土,平天下,躬親為民行勞苦。”《韓非子·五蠹》云:“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雖監門之服養,不虧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股無完胈,脛不生毛,雖臣虜之勞,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讓天子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古傳天下而不足多也。”
“文人”指文德之人。《周易·小畜·象》云:“君子以懿文德。”《尚書·堯典》云:“欽明文思安安。”《詩經·皇矣》云:“其德克明。”《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云:“照臨四方曰明。”《春秋繁露·仁義法》云:“自責以備謂之明。”馬王堆帛書《經法·道法》云:“公者明,至明者有功。”
簡文云:“啟惟后,帝亦弗鞏啟之經德。”《爾雅·釋詁》云:“鞏,固也。”《周易·革》初九云:“鞏用黃牛之革。”《象》云:“鞏用黃牛,不可以有為也。”《國語·晉語》云:“國可以固。”韋昭注:“固,安也。”夏禹傳位于啟,是歷史上“家天下”的開端,《周易·屯·彖》云:“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尚書·甘誓》云:“啟與有扈戰于甘之野。”《淮南子·齊俗》云:“昔有扈氏為義而亡,知義而不知宜也。”高誘注:“有扈,夏啟之庶兄也。以堯舜舉賢,禹獨與子,故伐啟,啟亡之。”“家天下”是私有制王朝的起源,《禮記·禮運》云:“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經德”即常德。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云:“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說文》云:“中,和也。”中和是天命與權力的象征,《詩經·殷武》云:“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
簡文云:“少命咎繇下為之卿事,茲咸有神,能格于上,知天之威哉,聞民之若否。”少、小古同。《周易·需》九二云:“小有言。”虞翻注:“陰稱小。”西周史墻盤銘文云:“上帝降懿德大屏,輔佑上下。”大屏為賢臣。《尚書·舜典》云:“帝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奸宄,汝作士。”
《尚書·堯典》云:“允厘百工,庶績咸熙。”孔傳云:“咸,皆也。”《周易·系辭上》云:“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利用出入即有無。《老子》第十一章云:“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周易·系辭上》又云:“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釋文》引馬、鄭、王肅注云:“鮮,少也。”少、小古同,《后漢書·陳忠傳》云:“小者,大之源。”
《周易·系辭上》云:“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說文》云:“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鬼谷子·摩》云:“圣人謀之于陰,故曰神。”《大戴禮記·曾子天圓》云:“陰之精氣曰神。”《周易·系辭下》云:“精義入神,以致用也。”火為陽精,《素問·解精微論》云:“火之精為神。”火為炎上,故簡文云:“能格于上。”《周易·大有·象》云:“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爾雅·釋言》云:“威,則也。”《周易·乾·文言》云:“乾元用九,乃見天則。”《周易·乾》用九云:“見群龍無首,吉。”《象》云:“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尚書·皋陶謨》云:“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于上下,敬哉有土。”《禮記·大學》云:“《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簡文云:“乃嚴寅畏皇天上帝之命,朝夕肆祀,不盤于康,以庶民惟政之龔。”上畏天命,下勤民事。《尚書·堯典》云:“光被四表,格于上下。”馬王堆帛書《黃帝·立命》云:“允地廣裕,吾類天大明。吾畏天愛地親民,立無命,執虛信。吾畏天愛地親民,立有命,執虛信。”
“肆”讀為彝。《詩經·烝民》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公羊傳·定公八年》云:“定公順祀。”何休注:“言祀者,無已長久之辭。”《釋名·釋天》云:“殷曰祀。祀,已也。新氣升,故氣已也。”故稱“祀”者,終而復始。《大戴禮記·哀公問于孔子》云:“公曰:‘敢問君何貴乎天道也?’孔子對曰:‘貴其不已,如日月西東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閉其久也,是天道也;無為而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簡文云:“其在時后王之卿,或肆祀三后,永敘在服。”今按:“三后”為何,眾說不一。古有三皇,《楚辭·離騷》云:“昔三后之純粹兮。”《周易·師》九二《象》云:“王三賜命,懷萬邦也。”荀爽注:“三者,陽德成也。”《周易·訟》上九云:“終朝三拕之。”荀爽注:“三者,陽功成也。”
“敘”讀為舍。《素問·虐論》云:“此榮氣之所舍也。”王冰注:“舍,猶居也。”《孟子·盡心上》云:“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畢矣。”《詩經·蕩》云:“曾是在服。”毛傳:“服,服政事也。”《論語·顏淵》云:“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釋名·釋言語》云:“政,正也。下所取正也。”《禮記·大學》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爾雅·釋言》云:“宅,居也。”《周易·剝·象》云:“上以厚下安宅。”《春秋繁露·仁義法》云:“求諸己謂之厚。”《老子》第三十九章云:“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老子》第二十六章云:“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重。”《說文》云:“重,厚也。”《韓非子·喻老》云:“制在己曰重。”郭店楚簡《君子》曰:“《大禹》曰:‘余茲宅天心’何?此言也,言余之此而宅于天心也。”《周易·復·彖》云:“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復、反同義,《周易·蹇·象》云:“君子以反身修德。”
簡文云:“曰:者魯天子!古天降下民,設萬邦,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亂下民。”今按:“者魯”是對天子的贊美之辭。“者”讀為旅,《說文》云者從旅聲。旅、魯義近。《書序》云:“旅天子之命。”《史記·周本紀》作:“魯天子之命。”《史記·魯周公世家》作:“嘉天子之命。”西周史墻盤銘文云:“宏魯卲(昭)王。”《大戴禮記·禮三本》云:“君師者,治之本也。”君為國君,師為家長,《孟子·離婁上》云:“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簡文云:“惟時下民,鴻帝之子,咸天之臣民。”《詩經·文王》云:“帝命不時。”毛傳:“時,是也。”“鴻”,簡文從工從隹,讀為洪。《說文》云:“洪,洚水也。”北方為水,其色玄,《尚書·禹貢》云:“禹賜玄珪。”孔傳:“玄,天色。”黔首、黎民,皆與此有關。《尚書·高宗肜日》云:“王司敬民,罔非天胤。”
楚簡《厚父》云:
王曰:欽之哉,厚父!惟時余經念乃高祖克憲皇天之政功,乃虔秉厥德,作辟,事三后,肆如其諾龜筮之言,亦勿可轉改。茲小人之德,惟如臺?厚父曰:於乎!天子,天命不可聰,斯民心難測。民弋克共心敬畏,畏不祥,保教明德,慎肆祀,惟所役之司民啟之。民其亡諒,乃弗畏不祥。亡顯于民,亦惟禍之攸及,惟司民之所取。今民莫不曰:余保教明德,亦鮮克以謀。曰民心惟本,厥作惟葉,矧其能丁良于友人。乃宣淑厥心,若山厥高,若水厥淵,如玉之在石,如丹之在朱,乃是惟人。曰天監司民,厥升如左之服于人。民弋克敬德,毋湛于酒。民曰惟酒用肆祀,亦惟酒用康樂。曰酒非食,惟神之饗。民亦惟酒用敗威儀,亦惟酒用恒狂。
簡文云:“肆如其諾龜筮之言,亦勿可轉改。”今按:古代祝祈之后進行占卜,故“龜筮之言”即祝辭。《左傳·桓公六年》云:“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
簡文云:“厚父曰:於乎!天子,天命不可聰,斯民心難測。”《墨子·經上》云:“聞,耳之聰也。”《廣雅·釋詁三》云:“聞,智也。”天命不可知,如民心之難測。《孟子·萬章上》引《太誓》云:“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禮記·大學》云:“《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又云:“《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道不善則失之。”
簡文云:“民弋克共心敬畏,畏不祥,保教明德,慎肆祀,惟所役之司民啟之。”“共心”即同心。《國語·周語》云:“其惠足以同其民人。”韋昭注:“同,猶一也。”《周易·系辭上》云:“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保”如言持。《國語·周語》云:“膺保明德。”韋昭注:“保,持也。”《禮記·中庸》云:“修道之謂教。”又云:“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周易·晉·象》云:“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論語·為政》云:“季康子問曰:‘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壯則民敬,孝慈則民忠,舉善而教不能則民勸。’”
“司民”指君師。《尚書·酒誥》云:“王曰:‘封,汝典聽朕毖,勿辯乃司民湎于酒。’”《小爾雅·廣言》云:“司,主也。”《呂氏春秋·審分》云:“人主必審分。”高誘注:“主,猶君也。”《國語·周語》云:“古之長民者。”韋昭注:“長,猶君也。”《詩經·皇矣》云:“惟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邦,克順克比。”毛傳:“教誨不倦曰長。”
《說文》云:“啟,教也。”郭店楚簡《君子》云:“君子之于教也,其導民也不寢,則其淳也弗深矣。是故亡乎其身而存乎其辭,雖厚其命,民弗從之矣。是故威服刑罰之屢行也,由上之弗身也。”《禮記·大學》云:“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老子》第二章云:“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河上公注:“以身帥導之也。”
簡文云:“民其亡諒,乃弗畏不祥。亡顯于民,亦惟禍之攸及,惟司民之所取。”《國語·吳語》云:“不敢顯然布幣行禮。”韋昭注:“顯,猶公露也。”《尚書·盤庚上》云:“古我先王,亦惟圖任舊人共政,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王用丕欽,罔有逸言,民用丕變。”《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子木問于趙孟:“范武子之德何如?”對曰:“人之家事治,言于晉國無隱情。”
簡文云:“今民莫不曰:余保教明德,亦鮮克以謀。”《詩經·江有氾》云:“不我以。”鄭玄箋:“以,猶與也。”《尚書·洪范》云:“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周易·系辭下》云:“天地設位,圣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左傳·文公十二年》云:“邾文公卜遷于繹。史人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茍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與焉。’左右曰:‘命可長也,君何弗為?’邾子曰:‘命在養民,死之短長,時也。民茍利矣,遷也,吉莫如之。’遂遷于繹。五日,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
簡文云:“曰民心惟本,厥作惟葉,矧其能丁良于友人。”《禮記·大學》云:“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爾雅·釋言》云:“作,為也。”《周禮·鄙師》云:“凡作民則掌其戒令。”鄭玄注:“作民,謂起役也。”《詩經·芄蘭》云:“芄蘭之葉。”鄭玄箋:“葉,猶支也。”本、支相對。《管子·內業》云:“氣不通于四末。”尹知章注:“四末,四支。”《禮記·大學》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又,《爾雅·釋詁》云:“丁,當也。”《呂氏春秋·大樂》云:“莫不咸當。”高誘注:“當,合也。”《說文》云:“良,善也。”“友人”指群臣。《公羊傳·哀公十四年》何休注:“德合者相友。”《詩經·既醉》鄭玄箋:“朋友,謂群臣同志好者也。”

《管子·形勢解》云:“山者,物之高者也。惠者,主之高行也。慈者,父母之高行也。忠者,臣之高行也。孝者,子婦之高行也。故山高而不崩,則祈羊至。主惠而不解,則民奉養。父母慈而不解,則子婦順。臣下忠而不解,則爵祿至。子婦孝而不解,則美名附。故節高而不解,則所欲得矣;解,則不得。故曰:‘山高而不崩,則祈羊至矣。’淵者,眾物之所生也,能深而不涸,則沈玉至。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能寬裕純厚而不苛忮,則民人附。父母者,子婦之所受教也,能慈仁教訓而不失理,則子婦孝。臣下者,主之所用也,能盡力事上,則當于主。子婦者,親之所以安也,能孝弟順親,則當于親。故淵涸而無水,則沈玉不至。主苛而無厚,則萬民不附。父母暴而無恩,則子婦不親。臣下墮而不忠,則卑辱困窮。子婦不安親,則禍憂至。故淵不涸,則所欲者至;涸,則不至。故曰:‘淵深而不涸,則沈玉極。’”《白虎通·考黜》云:“玉者,德美之至也。”《說文》云玉有五德。《廣雅·釋器》云:“丹,赤也。”《老子》第五十五章云:“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孟子·離婁下》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古語中人、民對舉,故簡文云“乃是惟人”,“人”指統治階級,即“大人”。《老子》第五十七章云:“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河上公注:“人謂人君,百里諸侯也。”《詩經·載馳》云:“許人尤之。”鄭玄箋:“許人,許大夫也。”《周易·乾·文言》云:“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簡文云:“曰天監司民,厥升如左之服于人。”今按:“監”,從今從見,整理者讀為監。《詩經·節南山》云:“何用不監。”毛傳:“監,視也。”“升”讀為登。《詩經·崧高》云:“登是南邦。”毛傳:“登,成也。”《禮記·中庸》云:“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左之服”者,生長之事。《周易·系辭上》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儀禮·有司徹》云:“左之者,異于鬼神。生人陽,長左,鬼神陰,長右。”《老子》第七十九章云:“是以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楚簡《說命上》云:
惟殷王賜說于天,用為失仲使人。王命厥百工向,以貨徇求說于邑人。惟弼人得說于傅巖,厥俾繃弓,引關辟矢。說方筑城,滕降庸力。厥說之狀,腕肩如椎。王乃訊說曰:帝抑爾以畀余,抑非?說乃曰:惟帝以余畀爾,爾左執朕袂,爾右稽首。王曰:旦然。天乃命說伐失仲。失仲是生子,生二牡豕。失仲卜曰:我其殺之,我其已,勿殺。勿殺是吉。失仲違卜,乃殺一豕。說于韋伐失仲,一豕乃旋保以逝,乃踐,邑人皆從。一豕地中之,自行。是為赤捊之戎,其惟說邑,在北海之州,是惟圜土。說來,自從事于殷。王用命說為公[2]。
簡文云:“用為失仲使人。”《一切經音義》卷七引《蒼頡》云:“用,以也。”“使人”指民,《論語·學而》云:“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荀子·強國》云:“使民夏不宛暍。”楊倞注:“使民,謂役使民也。”《禮記·檀弓下》云:“使之雖病也。”鄭玄注:“使,謂時徭役。”
簡文云:“說方筑城,滕降庸力。”今按:“滕”讀為勝。《周易·漸》九五云:“終莫之勝。”虞翻注:“勝,陵也。”《詩經·正月》云:“靡人弗勝。”毛傳:“勝,乘也。”筑城之功,上上下下。《詩經·七月》云:“亟其乘屋。”毛傳:“乘,升也。”《國語·晉語》云:“卻叔虎將乘城。”韋昭注:“乘,升也。”《周易·同人》九四云:“乘其墉。”又,《爾雅·釋詁》云:“庸,勞也。”《國語·魯語下》云:“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孟子·滕文公上》云:“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
簡文云:“說于韋伐失仲。”《詩經·長發》云:“韋顧既伐,昆吾夏桀。”鄭玄箋:“韋,豕韋,彭姓也。顧、昆吾,皆己姓也。三國黨于桀,惡,湯先伐韋顧,克之,昆吾、夏桀,則同時誅也。”
簡文云:“一豕地中之,自行。是為赤捊之戎,其惟說邑,在北海之州,是惟圜土。”《禮記·鄉飲酒義》云:“北方者冬,冬之為言中也,中者藏也。”隱、藏同義。《廣雅·釋詁四》云:“遁,隱也。”一豕遁入地中,自行逃脫。
“赤捊”,整理者讀為“赦俘”。今按:“捊”讀為飚。孚、包同義。《說文》云飚字或體從包聲,字亦通熛。《周禮·小宗伯》云:“兆五帝于四郊。”鄭玄注:“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又,《大戴禮記·千乘》云:“西辟之民曰戎。”《說文》云:“戎,兵也。”《周易》中南方卦曰離,離為火,《周易·說卦》云:“離為戈兵。”
《禮記·月令》云:“食麥與羊。”鄭玄注:“麥食有孚甲。”疏云:“豕為水畜。”由豕而變為“赤捊之戎”,含水火之義。天尊地卑,南上北下,“圜土”屬司寇。《春秋繁露·五行相勝》云:“水者司寇。”北方為水。《韓詩外傳》卷一云:“傳曰:在天者莫明乎日月,在地者莫明乎水火,在人者莫明乎禮義。故日月不高則所照不遠,水火不積則光炎不博,禮義不加乎國家則功名不白。”《周易·乾》九五云:“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象》云:“飛龍在天,大人聚也。”《文言》曰:“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楚簡《說命中》云:
說來自傅巖,在殷。武丁朝于門,入在宗。王原比厥夢,曰:汝來惟帝命。說曰:允若時。武丁曰:來格汝說,聽戒朕言,漸之于乃心。若金,用惟汝作礪,古我先王滅夏燮強,捷蠢邦。惟庶相之力乘,用孚自邇,敬之哉!啟乃心,日沃朕心。若藥,如不瞑眩,越疾罔瘳。朕畜汝,惟乃腹。非乃身,若天旱,汝作淫雨。若津水,汝作舟。汝惟茲說砥之于乃心:作天出不祥,不且遠,在厥落。汝克宣見四方,乃俯見地。心毀惟備,敬之哉!用惟多德。且惟口起戎出好,惟干戈作疾,惟衣載病。惟干戈生厥身,若詆不見,用傷,吉不吉。余告汝若時,志之于乃心。
簡文云:“古我先王滅夏燮強,捷蠢邦。惟庶相之力乘,用孚自邇。”《尚書·洪范》云:“燮友柔克。”《史記·宋微子世家》作:“內友柔克。”心為內。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云:“守柔曰強。”《老子》第三十三章云:“自勝者強。”河上公注:“人能自勝己情欲,則天下無有能與己爭者,故為強也。”又按: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云:“心使氣曰強。”《孟子·公孫丑上》云:“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趙岐注:“氣,所以充滿形體為喜怒也。”《孟子·梁惠王下》云:“《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又,“庶相之力”即輔助上帝所施行的各類事宜。《尚書·堯典》云:“庶績咸熙。”《史記·五帝本紀》作:“眾功皆興。”相、助同義,《周易·泰·象》云:“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乘”讀為勝,《詩經·玄鳥》云:“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毛傳:“勝,任也。”
《孟子·離婁上》云:“孟子曰:‘道在爾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周易·系辭上》云:“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可不慎乎?’”
簡文云:“汝惟茲說砥之于乃心:作天出不祥,不且遠,在厥落。”《論語·子罕》云:“子罕言利。”皇侃疏:“言者,說也。”《說文》云:“言,直言曰言。”又,“且”讀為祖,《爾雅·釋詁》云:“祖,始也。”又云:“落,始也。”《禮記·經解》云:“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謬以千里。’此之謂也。”
簡文云:“汝克宣見四方,乃俯見地。心毀惟備,敬之哉!用惟多德。”《爾雅·釋言》云:“宣,遍也。”《大戴禮記·易本命》云:“四主時。”《釋名·釋天》云:“四時,四方各一時。”《禮記·學記》云:“當其可之謂時。”又,《鹖冠子·夜行》云:“地,理也。”《周易·系辭上》云:“俯以察于地理。”
“毀”讀為燬。《說文》云:“火,燬也。”《論衡·言毒》云:“火者,口舌之象。”《白虎通·情性》云:“口者,心之候。”《說文》云:“備,慎也。”《呂氏春秋·重言》云:“人主之言不可不慎。高宗,天子也,即位諒暗,三年不言。卿大夫恐懼,患之。高宗乃言曰:‘以余一人正四方,余惟恐言之不類也,茲故不言。’古之天子,其重言如此。”
《說文》云:“多,重也。從重夕。夕者相繹也,故為多。重夕為多,重日為疊。”《老子》第五十九章云:“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又,《漢書·趙廣漢傳》顏師古《集注》云:“多,厚也。”《周易·坤·象》云:“君子以厚德載物。”《春秋繁露·仁義法》云:“求諸己謂之厚。”
簡文云:“且惟口起戎出好,惟干戈作疾,惟衣載病。”今按:“起戎”與“出好”即好惡。《禮記·樂記》云:“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惡形焉。好惡無節于內,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禮記·大學》云:“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起戎”,即“惟干戈作疾”;所謂“出好”,即“惟衣載病”。“衣”讀為哀。《釋名·釋言》云:“哀,愛也。愛乃思念之也。”《孟子·梁惠王上》云:“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趙岐注:“愛,嗇也。”《禮記·禮運》云:“故人皆愛其死而患其生。”疏云:“愛,謂貪愛。”
簡文云:“惟干戈生厥身。若詆不見,用傷,吉不吉。”今按:此言“干戈”與上文非同事。《周禮·太宰》云:“以生萬民。”鄭玄注:“生,猶養也。”《鹖冠子·近迭》云:“龐子問鹖冠子曰:‘圣人之道何先?’鹖冠子曰:‘先人。’龐子曰:‘人道何先?’鹖冠子曰:‘先兵。’”又云:“‘兵者百歲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是故人道先兵。’龐子曰:‘先兵奈何?’鹖冠子曰:‘兵者,禮義忠信也。’”《白虎通·封公侯》云:“兵者,為謀除害也,所以全其生,衛其養也。”
楚簡《說命下》云:

簡文云:“經德配天,余罔有斁言。”今按:“經德”即常德。《周禮·師氏》云:“一曰至德,以為道本。”鄭玄注:“至德,中和之德,覆燾持載含容者也。”《老子》第二十八章云:“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
簡文云:“余惟命汝說融朕命。”今按:“融”讀為終。《國語·周語》云:“純明則終。”韋昭注:“終,成也。”《國語·晉語》云:“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韋昭注:“成謂所生長以成功也。”《禮記·中庸》云:“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簡文云:“余柔遠能邇,以益見事。”《周易·益·彖》云:“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象》云:“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老子》第四十八章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河上公注:“學謂政教禮樂之學也。”《禮記·文王世子》云:“念終始典于學。”
簡文云:“其又乃司四方民不克明,汝惟有萬壽在乃政。”今按:“司”讀為思。《釋名·釋言語》云:“思,司也,凡有所司捕必靜思忖亦然也。”惑則不明,《呂氏春秋·謹聽》云:“今夫惑者,非知反性命之情。”《禮記·緇衣》云:“子曰:‘上人疑則百姓惑,下人知則君長勞。’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惡以御民淫,則民不惑矣。”又,《說文》云:“壽,久也。”《周易·系辭上》云:“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簡文云:“汝亦惟克顯于天,同暨小民,中乃罰,汝亦惟有萬福,業業在乃服。”《國語·吳語》云:“不敢顯然布幣行禮。”韋昭注:“顯,猶公露也。”《國語·周語》云:“其惠足以同其民人。”韋昭注:“同,猶一也。”《禮記·樂記》云:“樂者統同。”鄭玄注:“同謂協好惡也。”《禮記·大學》云:“《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周易·同人·彖》云:“君子正也,惟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簡文云:“若賈,汝毋非貨如埴石。”今按:“賈”讀為價。《文選·琴賦》云:“經千載以待價兮。”李善注:“價者,物之數也。”物品價格由市場決定,非可人為定其貴賤,不能將有價值的物品看作土石。


《周易·乾·象》云:“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文言》云:“乾元用九,天下治也。”又云:“乾元用九,乃見天則。”《漢書·律歷志上》云:“九者,究極中和萬物元也。”《說文》云:“元,始也。”《周易·系辭上》云:“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故“用九德”即天德。
簡文云:“惟時大戊盍曰:余不克辟萬民,余罔墜天休,弋惟參德賜我,我乃敷之于百姓,余惟弗共天之嘏命。”今按:“盍”,整理者讀為謙。字當讀為闔。《鬼谷子·捭闔》云:“或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者,異其誠也。”陶弘景注:“開而同之,所以盡其情。闔而異之,所以知其誠也。”《鬼谷子·捭闔》又云:“即欲捭之貴周,即欲闔之貴密,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闔之者,結其誠也。”故“闔曰”如言“誠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