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升
(福建建筑學校,福建 福州 350002)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人才培養體系。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新形勢下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課程思政正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
知往鑒今,知史明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習近平總書記重視歷史的學習和歷史鑒今作用,2019年3月他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政課教師要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把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斗爭史,中國共產黨100年的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的發展史,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實踐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的道理講明白、講清楚。”
“四史”教育與課程思政本質屬性相同、目標高度契合,具有豐富內涵的“四史”應成為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將“四史”教育融入學校專業課程,既能為課程思政提供豐富的思政素材補給,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也能推動學思踐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課程鑄魂育人實效,有利于發揮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各自特色,互為補充,互為滲透,打造立體化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體系[1-3]。
面對正處于青少年階段人生“拔節孕穗期”的中職生,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打底塑形,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如何真正守護孕穗期,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新時代職業教育使命的要求。面對國內外錯綜復雜的形勢,尤其是在西方媒體鼓吹“中國建筑設計沒外國人就不行”“中國山寨西方建筑”的背景下,建筑專業基礎課程“建筑力學與結構”更應守好課堂教學主陣地,種好責任田,與思政課程融合融通,結合課程和學生特點,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法治意識、文化素養、道德修養等重點,有效融入“四史”教育,在提升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增強“四個自信”,實現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的有機結合,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4]。
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是建筑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課程旨在讓學生掌握建筑結構及結構構件的一般構造知識,主要講授建筑力學基礎知識,建筑結構中各構件構造要求,混凝土結構構件平法識圖,結構施工圖的繪制和識讀,使學生能分析和解決工程實踐中簡單的結構問題和具備初步識圖能力。本課程內容包括靜力學基礎知識、構件內力計算與繪制、建筑結構基礎知識、鋼筋混凝土基本受力構件、多層與高層結構、結構施工平面整體表示法、砌體結構、鋼結構及房屋建筑結構施工圖等專題。課程與工程實際結合緊密,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對于培養求真務實、實踐創新、廉潔自律、科學嚴謹、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是培養具備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責任擔當,富有家國情懷的新時代工程技術人員的重要途徑。
1.2.1 總體目標
本課程的開設圍繞著應用型建筑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素養(圖1),主要在家國情懷、實踐能力、創新精神方面建立培養目標,旨在讓學生對建筑結構中的結構構件及結構施工圖有比較全面的認識。本課程依托探討建筑結構基本構件力學特點的基礎上,解決材料的強度和變形問題,使學生能正確分析和處理實際施工過程一般結構問題,逐步樹立起建設美麗中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目的在于領悟崇尚科學、遵守規則法制,傳承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激發新時代建筑技術人員的使命感,讓學生在陶冶情操中提高素養,培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圖1 應用型建筑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素養
1.2.2 思政育人目標
⑴ 情感道德和家國情懷的培養:強化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定位,課程積極融入課程育人理念,突出本課程與文化歷史、辯證思維相結合的優勢;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展現我國在建筑行業取得的成就,讓學生感受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在中華歷史承傳、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百年的奮斗歷史上,樹立強大的文化自信。
⑵ 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建筑力學基礎與工程結構構件相結合,讓學生深刻意識到認識源于實踐,知行合一,堅定地以唯物史觀看問題,增強科學分析與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通過建筑結構施工,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認識城市建設與文化傳承的關系;借助受壓構件知識依托重點工程,感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弘揚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通過結構抗震構造,讓學生了解黨領導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績,為抗震救災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感受中國力量,謳歌時代精神。
⑶ 創新精神的培養:創新引領建筑力學與結構近百年的發展。在鋼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知識體系,結合國家體育場鳥巢、上海中心大廈的基礎設計及超大體積混凝土底板的一次性澆筑、港珠澳大橋,展現當代建設者敢于知難而進,勇于開拓創新的工匠精神,展現中國建筑的雄厚實力和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讓學生感受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
本課程圍繞課程育人目標,梳理課程知識內容和技能教學環節,探尋可能實現思政育人的知識點和結合點,凝練出思政育人要素,通過這些思政元素與“四史”教育結合,實現二者與教學內容的有機聯系。教學總體設計通過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三者的順序展開,依次以分析知識內涵、挖掘提煉思政元素、運用知識載體、鹽溶入湯無形、學思踐悟真理和思想價值引領若干個環節展開,課程準備和教學過程要在原有的較為完善的課程體系中深度挖掘與思政和時事相結合的知識點,探尋貼合主題的“四史”資源或實時案例,并進行拓展和互動[5](見圖2)。

圖2 “四史”教育融入課程思政設計思想
在第一環節“教學準備”中,教師應深入研究本課程的育人目標,深入挖掘學科知識體系中的豐富意蘊和精神內涵,尋找貼合“四史”教育思政元素的“觸點”,并設計適當教學方法與之匹配,科學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與深度,提升專業教育的溫度。在第二環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設計好的素養能力培養目標,依托專業知識點,通過借題發揮,春風化雨的方式,讓學生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中,拓展觀察和思考問題的視野,涵養人文精神、培樹前行力量,讓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變得行之有效。在第三環節“教學效果”中,教師要注重學思結合,互動交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將實踐和實訓融入教學,知行統一。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知識點舉要如表1所示。

表1 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知識點舉要
“四史”教育融入課程思政教學在于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基礎上,注重思想價值引領,強化政治認同,增強擔當使命的歷史責任感。基于思政教育的隱性特征,對專業課程思政實施成效的評價應是綜合的。圍繞課程教學和教育目標,基于教學過程要素,著眼于過程性、定性和發展性原則進行把握,實施多元主體評價。教學評價可以嘗試從以下3個方面對“四史”教育融入課程思政的效果進行分析。
⑴ 專業學習狀態觀察。通過對學生在學習中所呈現的課堂情緒、學習行為、價值觀的變化,對學科專業價值的認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出勤率和抬頭率以及課程思政實施方案引發學生的思想共鳴和情感觸動等來進行分析。
⑶ 主觀描述性反饋評價。學生作為課程思政的參與者和直接作用的對象,對于課程思政的效果、實施方式、實施內容等最有發言權。通過收集學生對本課程或者本次課的評教和感悟,對標思政教學目標分析效果評價。
⑶ 課后交流與反饋。在課程結束之后,利用線上教學平臺、微信等工具,通過發放問卷、主動與學生進行交流等方式,了解學生是否感受、需要、認可和接受思政元素傳遞的價值導向,為后續改進課程思政的內容與方案提供參考。
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在尊重專業課程體系的前提下,將改革開放、黨的優良傳統作風、中國精神、英雄模范事跡、唯物主義歷史觀等“四史”元素與專業知識點契合,遵循身心發展規律,打造符合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強化思想引領的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有效供給。在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和設計上,要避免思政內容隨意化、孤立化、碎片化,做好頂層設計并結合思政目標,精準地供給思政教育內容,使學生系統地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開拓,升華對社會主義的認同,堅定理想信念。
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通過專題培訓、集中學習等形式豐富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知識積累,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要以“四史教育”為契機,自主強化對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學習,提升自身的政治修養,“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給學生傳遞正能量,提高政治認同。此外,教師還要提高將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專業課程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尋找專業知識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合點,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書育人各環節,爭取做一名合格的“擺渡人”[6]。
當前在校中職學生多為2005年前后出生的新生代,在學習方式、創新思維等方面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教師在課程思政的開展過程中,要注重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和思想狀況,構建契合學生特點的實施方案,促同思考引發情感共鳴。
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是建筑類學生的專業基礎課,內容覆蓋面廣,課程思政元素豐富,在尊重專業課程體系的前提下,將中國古代的建筑文明、改革開放發展中取得的建設成就、中國精神等“四史”元素與具體知識點相結合,彰顯專業特色,有助于更好實現專業能力提升與“立德樹人”的雙重目標,讓顯性的思政內容在專業課程中得到隱性感知。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思政元素挖掘是關鍵,教學設計是重點,“四史”教育親和力是靈魂,這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法,將“四史”教育鹽溶入湯,讓學生在學思踐悟中鞏固升華理想信念,堅定“四個自信”,不斷增強進步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