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田心中學 羅玉林
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多樣化的課后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我校嘗試開展科技社團活動,助力課后服務,放飛孩子的科學夢想。
近年來,學校在初一、二年級招募對科技創新感興趣的學生組建科技社團。社團每周開展一次活動(2 課時),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實踐能力。
為了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學校圖書室開辟了“科普圖書角”,為科技社團的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科普書籍和科創教育雜志。科技社團還不定期開展讀書分享會、圖書漂流等活動。
很快,學生便在“科普圖書角”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愛好。課后,我經常看到學生捧著一本科普期刊聚精會神地閱讀,還時不時向旁邊的同學分享自己獲得的新知識。
為了讓學生感悟科學家精神,感受科學事業的魅力,每周,老師都會精心挑選杰出科技人物的相關視頻如《大國工匠》《功勛》等讓學生觀看。看后,學生輪流發言,說一說從這些科學家的身上學到了什么。通過“看”“聽”“說”相結合的方式,學生很容易就從人物事跡中汲取力量,從而對科學探究更有興趣。
老師還會組織學生觀看太空授課、《創新進行時》等科普視頻,讓學生了解前沿科技,以此激勵學生不斷攀登科學高峰,為國爭光。

圖2 同學們觀看科普視頻
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是自己前進的必經之路,組織學生賞析歷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的優秀作品是社團課程必不可少的內容。每周,老師都會精心挑選1~2 個優秀作品進行講解,向學生介紹其創作背景、設計思路、創作過程、創新點和實用性等,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通過案例賞析,同學們更加明白優秀的作品是如何一步步創作出來的,自己的創作思路也更加清晰,畏難情緒會逐漸減少。
好的作品離不開好的創意。在科技社團課上,老師會先講授創意產生的方法,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并填寫創意表,再輪流上臺分享自己的創意。最后,由老師和學生一起點評,從眾多創意中評選出最佳創意。老師會對優秀創意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一步步完成作品。
有時,老師也會指導學生寫簡單的科學小論文,為這些學生今后參加科技創新大賽和進行科學研究奠定基礎。

圖3 學生填寫的創意表
實驗是檢驗理論的最好方法,而理論又是指導實驗的最好依據。科技社團課上,老師帶學生走進實驗室,指導學生進行不同的實驗探究,讓其從“看實驗”轉變為“做實驗”。
實驗結束后,社團老師會教學生維護實驗器材的方法,并耐心地講解這樣做的原因及注意事項。

圖4 老師帶領學生做實驗
每周,老師還會布置一個家庭作業,要求學生利用身邊的廢舊物品做實驗,并用小視頻記錄實驗的全過程。學生需一邊動手操作,一邊解說實驗步驟和實驗原理,還需將視頻發送到科技社團群里進行討論和推選。

圖5 學生制作的小孔成像裝置
這一系列實踐活動的開展,讓不少父母越來越重視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學生們進步明顯,從“無話可說”到“能夠條理清晰地講解”,語言組織能力和動手能力都得到了鍛煉。
科技小制作是最具吸引力的活動。老師會選定一個主題,準備好課件、實驗器材和制作工具等,采用探究式教學:先創設情境,從生活中有趣或神奇的現象切入,再拋出本節課探究的主題,引發學生思考,然后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實驗,在實驗過程中領悟科學原理,最后,學生自主動手完成相應的科技小制作。
這種教學模式既方便了老師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又激發了學生動手實踐的興趣。比如,在自制浮沉子、橡筋動力飛機、電動船等科技小制作活動中,學生的興趣濃厚,有時候下課鈴響了,學生還沉浸在制作中,遲遲不愿離開教室。
在各學校積極落實“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我校結合實際,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成立科技社團,精心設計一系列校園科技文化活動,成效顯著。兩年來,從科技社團走向賽場的學生不計其數,共獲得國家、省、市級獎項數十個,20 余篇科技小論文和多幅科幻畫在省級刊物上發表,在全校營造了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氛圍。

圖6 學生正在做橡筋動力飛機

圖7 在第42 屆株洲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參賽學生和老師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