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波
(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區消防救援大隊,山東 日照 276800)
近年來,隨著現代城鎮化發展進程的加快,新建大量的高層建筑、大型建筑與商業綜合體建筑,這類建筑具有人員密集、結構復雜、火勢蔓延速度快的特征,由于部分火災事故與鄰近加水站間距較遠,受到消防水源供應限制,泡沫消防車、水罐消防車等移動式消防器材的實際效果有限,難以滿足滅火救援工作開展需要。因此,在現代建筑中廣泛應用到大量的固定消防設施,可以快速撲滅與控制初期火勢,為滅火救援工作開展爭取到寶貴時間,起到重要作用。
(1)安全疏散設施。安全疏散設施包括疏散樓梯、避難設施、安全出口與消防電梯。其中,疏散樓梯是具備良好防火能力的室內外樓梯,向建筑內部受災人員提供安全的疏散通道和人員避難區域,也可作為消防員的輔助進攻路線。避難設施是在建筑結構中預設空置樓層,或是在商業綜合體建筑的中庭空間區域設置“亞安全區”,避難空間內設置消防栓、應急照明燈具、排煙風機、排風口、緊急電話等設施,為受災人員提供相對安全的環境,用于中途休息或等待救援。例如,在疏散通道長度過長時,受災人員可以進入避難設施中途休息、平緩情緒和恢復身體狀態,避免在疏散期間因吸入過量有毒煙氣而出現昏厥、視線模糊等問題。安全出口是在疏散樓梯與直通室外地平面處設置的出入口,起到安全疏散室內人員、搬運貴重物資和組織消防員攜帶器材裝備進入火場的作用。而消防電梯是具備雙路電源供電、緊急控制、防火防煙等多項功能并在轎廂頂部預留緊急疏散出口的電梯設備,負責供消防員使用,可以攜帶器材裝備直接抵達對應樓層,以及使用消防電梯電話進行火場指揮。
(2)消防水系統。消防水系統由室內外消火栓、自動噴淋設施、供水管網與水泵接合器組成。其中,消火栓與消防車搭配使用,向消防車持續供給消防水源,用于解決消防車自身運載水量有線、抵達現場后臨時尋找水源的問題。自動噴淋設施由噴頭、水管路、感應元件組成,安裝在房間吊頂、天棚等部位,在元件感應到高溫、明火時,自動啟動噴頭,持續向下方噴淋水,起到消除著火源、隔絕助燃物的效果。供水管網由消防水池、水箱、支干管與泵機組成,由泵機提供壓力,控制水池/水箱內貯存的水體通過支干管供給至自噴淋噴頭等設施,保證火場用水。而水泵接合器負責通過接口與固定消防設施連接,向其送水加壓、提供壓力水源。
(3)火災探測預警設施。火災探測預警設施由溫度傳感器、煙霧傳感器、消防警鈴、手動火災報警按鈕組成,由傳感器持續監測建筑室內環境情況,在出現火災事故時,既可以采取自動報警方式,向物業、消防部門實時發送報警信號,啟動消防警鈴進行預警提示。同時,在現場火情過于復雜,報警信號受到環境干擾而發送失敗時,建筑內部受災人員可以手動按下報警按鈕,從而解決火災報警時效性、設施穩定性的問題。
(4)防排煙設施。防排煙設施由排風扇、正壓送風系統、排煙風機、排風口等組成,采取機械排風或是自然排風方式,持續將建筑內部含有毒煙氣的渾濁空氣排至室外,再向室內吹入新鮮冷空氣,避免受災人員因吸入過量有毒煙氣而出現不良身體反應。
(5)消防通訊設施。消防通訊設施由消防電話、無線通信消防網組成,負責保持火場內外、指揮員與供水車輛、指揮員與現場消防員間的通信聯絡,實時反饋火場情況與接收指令。
(1)火情偵察。建筑火場情況極度復雜,傳統的外部偵察、詢問知情人方法的可靠性較差,僅能大體掌握建筑部分區域的火場情況,還有可能出現錯誤偵察問題,而消防員內部偵察方法的效率較低,還有可能產生不必要的人員傷亡,偵察作業安全缺乏保障。火災探測預警設施的配置,信息傳感方式取代了傳統火情偵察方式,將傳感器采集的現場監測信號發送至滅火救援指揮中心進行處理,即可全面、準確掌握建筑火情,包括各防火分區內煙霧濃度與是否形成明火、環境溫度、空氣質量、火災影響范圍等,為滅火救援方案的制定與實施提供信息支持。同時,探測預警裝置在運行期間持續對比監測值與額定值,在檢測到環境溫度或煙霧濃度超標時,自動發送報警信號,在第一時間發現并上報火情,為人員疏散撤離、滅火救援指揮中心搭建運轉、移動式消防設施前往火場爭取到寶貴時間。
(2)組織受災人員安全疏散。在組織受災人員安全疏散方面,固定消防設施起到提供疏散渠道、規劃疏散路徑、爭取寶貴疏散時間、穩定受災人員情緒的多重作用。其中,在提供疏散渠道角度,通過規劃避難空間、疏散樓梯和安全出口,為受災人員提供相對安全的疏散通道,快速從火場內撤離至火場外。在規劃疏散路徑角度,指揮部成員根據火情偵察結果,為建筑內部各區域受災人員規劃合理的疏散路徑,采取控制應急照明燈具啟閉狀態、流光燈流向、顯示屏顯示、廣播播報等方式,引導受災人員安全、有序疏散,并在火情發生變化時及時調整疏散路徑。在爭取寶貴疏散時間角度,遠程控制、由火場滯留人員或是消防員手動控制固定消防設施,將火勢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延緩火勢蔓延速度,為受災人員爭取到寶貴的疏散時間。而在穩定受災人員情緒角度,利用廣播系統來組織受災人員有序撤離,安撫受災人員情緒,避免受災人員在情緒失控情況下進行盲目疏散、擁擠人流、相互踩踏等不理智行為。
(3)火場供水。對消火栓、消防管網與水泵接合器的配置,可以最大程度滿足建筑內部消防設施和外部移動式消防車的用水需求,提供壓力水源,徹底解決消防車臨時尋找水源的問題。同時,在這類固定消防設施選型設計與使用期間,需要重點考慮建筑消防供水形式的問題,采取恰當供水措施,并在使用期間嚴格控制消防車出水口壓力值。
建筑火災事故具有突發性、不可預見性的特征,雖然可以將部分火災事故消滅于萌芽狀態,提前發現與處理火災隱患,但卻無法準確預測火災事故的出現時間。與此同時,所安裝固定消防設施受到自身老化、不當操作、外力碰撞、環境侵蝕等因素影響,存在設施失效的問題,無法在滅火救援工作中發揮出應有作用。因此,需要做好固定消防設施的維護保養工作。一方面,由物業等運營管理單位定期開展日常保養工作,清理設施表面附著的灰塵污漬,如檢查管道閥門是否存在滲漏問題、對消防水箱與水池進行衛生清理、在消火栓閥門處滴加潤滑油,并由政府主管部門指導設施日常保養工作開展,不定期抽查設施保養情況。另一方面,每月或每季度開展一次全面檢修工作,檢查排煙機送風系統、應急照明系統與消防管網的運行狀態,測試發動機在主電源切斷后的15s內是否自動接入備用電源,檢測消防水池內水流報警靈敏度,更換老化嚴重的零部件,處理設施隱性故障,必要時將不堪使用的消防設施進行報廢、更換處理。
對固定消防設施的安裝,雖然在理論層面上起到顯著作用,便于滅火救援工作開展,但根據實際工作情況來看,由于未深入了解建筑情況,在出現火災事故后,建筑內部滯留人員與進入火場的消防員需要臨時尋找消防設施,難以在短時間內將固定消防設施投入使用。因此,必須提前做好資料收集整理與分析交底工作,以建筑圖紙、相關技術資料作為交底憑證,確保物業人員與消防員全面掌握建筑情況和消防設施安裝位置,定期開展常規防火檢查工作,要做到心中有數。例如,日照市日照大象國際項目A棟與B棟建筑,根據資料整理結果顯示,A棟與B棟建筑的結構一致,地上與地下高度為99.8m與14.7m,總面積為78819m2,占地面積為4056.8m2,標準層面積為1277.2m2,外殼為全封閉玻璃幕墻,B3-B1F為地下車庫,1-2F為大廳與商業區,3-6F為商業區,7-25F為辦公區,大樓內設置3部防煙疏散樓梯、1臺消防電梯、5個直通室外地坪的安全出口、標準層設有2個安全出口,B3-6F設有149個室內65mm口徑消火栓,辦公樓層各設6個室內消火栓,室外設置4個100mm口徑消火栓,各樓層均設置濕式自動噴淋系統,安裝5個地下室消防水泵接合器,在電氣室設置七氟丙烷滅火系統,在大樓與風機房等區域設有消防電話。
為保證固定消防設施在出現火災事故時得到正確使用,需要組織開展消防員、物業人員與業主的專項訓練活動,使其熟練掌握設施正確操作方法,以此來減少火災損失,快速撲滅與控制初期火勢。同時,考慮到消防員、物業人員與業主的專業水平、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并不一致,需要實施差異性培訓方法。其中,對于消防員,以了解建筑現場實際情況、熟悉新型固定消防設施操作方法為主要培訓內容。對于物業人員,以了解設施結構、掌握正確維護保養方法與操作方法為主要培訓內容,以此來改善固定消防設施日常維護保養效果。而對于業主、居住者與辦公人員,要求其掌握固定消防設施的正確操作方法即可,如了解泡沫滅火器、鹵代烷滅火器、清水滅火器、干粉滅火器等不同種類滅火器的適用場景與使用方法,泡沫滅火器適用于撲救A、B類火災,干粉滅火器適用于撲救A-C類火災,必須使用專用干粉滅火器撲救D類火災。
在傳統滅火救援模式中,由于早期建筑的固定消防設施配置數量較少,加之設施種類單一,所制定滅火救援方案圍繞移動式消防設施而開展,固定消防設施應用場景有限。因此,為充分發揮固定消防設施的功能效用,需要對滅火救援模式加以改進,根據建筑情況,制定全新的滅火救援行動方案。首先,依托安全疏散通道開展內攻,由消防員前往消防水泵處啟動水泵,并在樓梯附近區域設立消火栓與安裝水槍,撲滅周邊范圍內的明火,打通疏散路徑,并在消防電梯內布置一名消防員進行電話溝通。其次,根據火災報警信號與傳感器檢測信號來掌握火場情況,組織消防員前往起火點樓層,使用消火栓水槍與分水器等器材開展滅火作業,以及在室內消火栓供水不足時通過水泵接合器從鄰近消防水源處供水。再次,在出現建筑火災事故后,快速啟動防排煙系統,持續將室內有毒煙霧排至室外,避免煙霧擴散或是遮擋消防員與受災人員的視線。最后,使用通訊設施與火災應急廣播,通過走廊等區域設置的揚聲器與專用電話,指揮消防員前往著火點,指引受災人員前往安全出口。
為改善滅火救援效果,需要定期組織滅火演習活動,制定滅火救援預案。例如,日照市消防救援支隊制定日照大象國際滅火救援預案,災情設定為著火層在辦公樓4層辦公室,因用電超負荷引起電路著火,過火面積約為200m2,火勢迅速向水平、垂直方向蔓延擴大,設立滅火救援指揮部,指揮部由總指揮、副總指揮、滅火救援組、宣傳報道組、原因調查組和戰勤保障組加以組成,指揮部下屬前沿指揮部與后方指揮部,明確秦樓特勤消防救援站、海曲路消防救援站、戰勤保障消防救援站等參展單位的任務分工,以及日照市社會聯動力量的調派方案。
綜上所述,為保障人民財產安全,有效應對全新難題挑戰,消防工作需要與時俱進,將固定消防設施納入滅火救援行動體系當中,全面掌握固定消防設施種類與作用,結合項目情況,制訂一套完善、合理的滅火救援行動方案,這也是我國消防事業的必然發展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