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雁,孫帥,喬帥翔
(鄭州電力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鄭州 450000)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出臺了多項涉及產教融合的政策。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要通過完善校企合作機制和優化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等方式來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作為首批入選的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鄭州市在貫徹落實產教融合,創新校企合作機制等方面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同時一些問題也亟需解決。
鄭州市高等院校數量較為充足,截至2021年底,在教育部公布的最新名單中,河南省普通高等院校數量為151所,其中鄭州市共有62所高等學校,其中職業院校數量為36所,總數占比為全省高校的41.06%。目前,鄭州市擁有較多的高等院校、國家級和省級大學科技園以及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這為鄭州市發揮產教融合型城市示范引領作用奠定了堅實的科教基礎。
1.1.1 經濟穩速增長,國家戰略加持
近年來鄭州市在生產總值超萬億、人均生產總值超10萬以及常住人口超千萬這3方面實現了“三大超越”,這些超越是鄭州開啟高質量發展新起點的重要標志。此外,作為首批國家中心城市,鄭州擁有航空港區、鄭州自貿區等戰略平臺。鄭州市將在國家政策支持以及經濟優勢下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工作。
1.1.2 人才大量匯集,科技引領創新
近年來,鄭州市在“智匯鄭州”人才工程以及創新創業戰略的推動下,吸引了大量留鄭就業創業的青年人才,加快了現代化產業和數字化城市的構建。越來越多的高學歷高技術人才留在鄭州,為城市的創新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1.2.1 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積極性不高
鄭州市作為2021年的產教融合試點城市,相應的配套政策剛剛出臺不久,城市中產教融合型企業數量與參與度都不高。目前,仍然只有高職院校作為產教融合政策的有力推動者,相關企業參與數量少,參與企業的積極性不高、意識不強,產教融合型企業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政策的掛名企業,相關產教融合項目企業參與度低,參與廣度與深度尚顯不足。
1.2.2 整體辦學基礎薄弱,學校自主權不夠
鄭州市目前共有域內高校62所,職業院校36所,但缺乏國家級“雙高計劃”院校,省內生源有限,也難以吸收外省的高質量生源,導致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缺乏更高層次的人才基礎。同時,由于技術和專業的快速更新迭代對相關專業課教師的綜合能力要求更高,聘請到優秀的技術人員進行相關教學和技術指導的難度不斷加大,同時也難以吸引優秀的應屆畢業生,缺乏新鮮血液的流入,多所院校師資配比較低。高校在專業設置、財務自主以及人事調動方面的自主權有限,使高校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滯后于市場需求,導致學校專業與產業發展不匹配。
1.2.3 社會對于職業教育的認可度與重視程度不足
與沿海城市相比,鄭州屬于典型的內陸城市,因此更容易受傳統文化和人文環境的影響,在思維方式和改革力度等方面與上海、深圳等城市有不同程度的差距。職業教育培養的應用型技能人才在重學術、輕技能的大環境下難以更好的實現自我價值。在產教融合的進程下,學生、家長和其他社會力量對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工作缺乏足夠的認識,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見,這嚴重地阻礙了產教融合在鄭州市乃至河南省的發展。
通過調研,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教育體系十分完善,若要發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必須建立多方協同合作機制。鄭州市各域要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工作,多措并舉,鼓勵企業、高等職業院校積極參與鄭州市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工作,推動鄭州市產教融合型城市的建設,將深化產教融合、“雙元”育人作為強化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建立政府統籌、行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多方協同合作機制。
鄭州市政府在加大對職業教育投入的基礎上,需要支持社會資本參與職業教育,對于積極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業,需要提供減稅或者免稅等政策,激勵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產教融合。
各院校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利用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等“產教融合型企業”提供的完整教育功能和要素,聯合優質公司及企業,建設河南省骨干職業教育集團。同時圍繞“碳達峰”“碳中和”和新型電力系統發展建設等重大課題,制訂制度、完善機制,形成“校企一體、資源共享、協同發展”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近年來,在校企合作的實踐過程中,職業院校和企業相互協調,積極配合,發揮了極大的創造性,催生出一系列特色鮮明、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有效促進了人才培養。例如,2021年,鄭州電力高等專科學校與河南電管家供電服務有限公司建立了首個“電管家”訂單班,針對企業需求設置培養計劃,采取創新性的小班授課、校內理論+校外實操的校企合作模式,量身為企業和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構建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贏的新局面。
同時,職業學校和企業在共同育人的實施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自身特點和需求,確定相互認同且符合雙方發展戰略的合作模式,按照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三對接”要求,校企共同開發上述培養模式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考核評價等相關標準。通過采取“工作過程的真實項目教學+創新實用發明成果的轉化+專業崗位實踐”一系列教學改革,將企業用人崗位需求、標準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課程職業化,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針對性。同時推動“課堂革命”“三教改革”“1+X證書”建設,最終形成“基礎扎實、三類聯動、縱深寬廣”的人才培養模式新格局,促進中原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職業院校可通過安排青年教師參與企業員工培訓,到校外實習基地進行實踐鍛煉等方式,豐富其工作經歷、促進其知識結構更新,充分掌握最新相關技術、設備和工藝的應用,推動“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企業可依托高校在技術知識上的優勢,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學校教師可通過技術研發、社會培訓與設備維護的方式,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或者參與企業項目的研發。
只有校企雙方都深刻認識并領會到各自具備的優勢及其發揮的空間,讓企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提升產教融合積極性,職業教育和產業才會深入融合,形成“企業主體、產教融合、統籌協調”的良性發展格局。
圍繞新一代人工智能、新能源等10大新興產業以及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等發展戰略需求,依托區域優勢主導產業或特色產業集群,遴選并培育一批例如服務城市能源戰略轉型的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特色產業骨干企業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等行業龍頭企業,培養建設產教融合標桿企業,發揮其重要主體作用。
將校企合作作為基本條件納入職業學校章程,支持和規范鄭州市產教融合標桿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完整過程,要充分利用技術、知識、設備和資本等相關要素深度落實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同時各級政府應加大支持產教融合型標桿企業的建設,擴大規模以上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比例。
鄭州市作為中部人口大省的省會城市,擁有62所高校,其中包括36所職業院校,在校生規模達到100萬。為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需開展示范性產教融合職業院校建設,發揮其引領示范作用。
院校要緊跟鄭州市深化產教融合城市的需要,圍繞現有的“現代學徒制”“訂單班”“雙元育人”3類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并實施由政府引導、行業參與、社會支持,校企“雙主體”的育人模式改革。
在校企合作基礎上建設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是促進教師立足行業前沿、提升專業技能的重要舉措,同時能夠有效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從而更好地服務職業教育。校企共建站點的合作新模式是實現校企共贏的有效探索,企業以示范性教師實踐流動站為平臺,充分發揮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的作用,著力提升專任教師的實踐能力與技能水平,共同為企業和社會培養人才。
鄭州市可以依托大型民企和駐鄭央企、國企,全方位建設一批示范性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并積極探索校企雙方師資共訓、技術共享、技能互通、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
完善產業布局體系,建設示范性產業學院。各職業院校可根據有關精神穩步探索開展混合所有制辦學體制改革,依據“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和“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項國家戰略和我省“三區一群”建設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實際,圍繞鄭州市特色產業、新興產業建設需要,根據不同類型高校的辦學定位,分類建設一批示范性產業學院,發揮其示范引領帶動作用,推動構建與區域協調發展、產業集聚需要相匹配的高等學校產業學院布局體系,打造新型辦學實體。
鄭州市要圍繞我省重點領域,推動區域示范性職教集團的建設,發揮其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近年來,由鄭州電力高等專科學校牽頭聯合相關院校企業共同組建河南省電力職業教育集團(2019年)和河南能源動力與材料職業教育集團(2022年)。這些職教集團以高水平、高質量人才培養為導向,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強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養與社會及企業發展需求的適配度,實現了校企互利共贏的新局面。
政府要鼓勵、支持并引導在鄭州市的高等院校充分發揮學校的優勢資源,根據鄭州市的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新興產業,對接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等發展戰略的需求,建立一批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深入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釋放高素質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潛力。
根據最新數據,鄭州市目前共建有投入使用的校內實習實訓基地380余個,在企業設立實習實訓基地1800余個,以宇通公司為代表的近20家被命名為“優秀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的企業以及部分互聯網行業龍頭企業需要積極聯合相關職業院校,充分利用各主體資源,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等方面積極開展深度合作,推動高水平專業化實訓基地的構建,促進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與產業人才需求的精準對接。
鄭州市作為河南省省會和首批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在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方面具有一定的經濟和區位優勢,但同時在相關配套政策、企業深度參與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為促進鄭州市產教融合提質增效,需通過“雙主體、三對接、三聯動”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通過建設產教融合職業院校、產教融合標桿企業以及專業化實訓基地等6個方面,使學校在人才培養、三教改革、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成果,使企業在人才需求、員工培訓、技術創新等方面得到保障,從而培養更多具有創新性、發展性的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真正實現“政府、企業、學校”共建、共管、共享、共贏新局面,從而高效助力河南省地區戰略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