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云,鄧 蕊
(1. 河北工程大學 建筑與藝術學院,河北 邯鄲 056038;2. 邯鄲市建筑物理環境與地域建筑保護技術重點實驗室,河北 邯鄲 056038)
2018 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公布的健康數據顯示,每年全球因非傳染性疾病死亡人數超過500 萬人,占總體死亡人數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1].WHO 指出缺乏體力活動已經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流行病,且不斷影響全人類的總體健康.不同程度的體力活動可以改善居民身體健康狀況并降低慢性病風險[2].在我國,缺少體力活動是居民健康問題的主要影響原因之一.2016 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3]提出完善全民健康服務體系并將健康中國及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建成環境是影響居民體力活動的重要因素,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建成環境又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4].住區建成環境是區域性社會生活的公共載體,是居民生活的最小單元,是構建健康人居環境的重要一環[5].有學者試圖通過優化住區環境來促進居民的體力活動水平,進而對公共健康做出貢獻[6].隨著既有住區建成環境與居民高品質需求之間的矛盾日漸加劇,休閑體力活動視角下住區建成空間影響需要進一步研究[7].基于此,本文針對既有住區空間特征對居民進行休閑體育鍛煉適宜性較低的問題,以邯鄲市安居工程為例,量化分析了住區體力活動場地特征、道路特征及設施特征對居民休閑體力活動水平的影響關系,并提出了住區建成環境優化策略.
研究人員通常按照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來劃分體力活動水平[8].休閑體力活動(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LTPA)容易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9],體力活動的持續時間、頻率及強度是評價體力活動水平的主要定量指標[10].建成環境主要可以分為宏觀環境、中觀環境與微觀環境3 個層次.微觀環境即為住區空間環境.為了進一步開展住區建成環境對居民體力活動的影響研究,Nelson 等[11]根據經濟及建成環境特征將住區分為郊區工人階級住區、農村住區及種族住區等,該研究發現市中心低社會階層的居民比種族混合住區的居民休閑體力活動水平更高;Norman等[12]根據居住形態將住區分為開放空間、盡端式居住和大密度房屋3 種類型,并通過研究發現大密度房屋的男孩久坐行為時間更長,且中等體力活動差別不大.在已有研究中發現,宏觀及中觀視角下的綠地空間(green space,GS)[13]、廣場空間[14]、道路空間[15]及健身器材[16]等的布局對居民休閑體力活動有明顯促進作用,而建成環境的美學感知和安全感知也是影響體力活動水平的重要指標[17-18].在微觀視角下以住區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相對較少.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河北省邯鄲市安居工程的4 個住區作為典型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及實地踏勘的方式獲得居民休閑體力活動及住區空間數據,并客觀量化分析LTPA 與住區空間特征的相關性.
研究選取邯鄲市第1 批國家安居工程小區的開元小區、廣廈小區、廣泰小區及廣安小區4 個多層住區為研究對象,其建成年代均為20 世紀80 年代.小區整體規劃均采用集中廣場模式,行列式住宅布局與點狀布局相結合(見圖1).首先,研究采用抽樣調查的方式,觀察并收集各住區居民LTPA 的頻率、時長、種類、強度等,并根據體力活動強度=MET×每周活動時間(min)進行計算,得出各住區居民的平均體力活動水平等級.其次,對建成環境的主觀感知、行為偏好及個體經濟屬性進行半結構訪談及問卷調查.此次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240 份,回收240 份,其中有效問卷217 份.最后,利用SPSS24.0 軟件進行相關性分析.

圖1 安居工程住區空間
本研究選取個體與住區2 個層次的要素作為研究的自變量.個體研究包括個人的社會學特征、經濟屬性、行為偏好及主觀建成環境要素,主要通過問卷調查獲得;住區研究主要為客觀建成環境要素,采用實地踏勘的方式獲得.研究的主要因變量為居民LTPA 的水平.
在個人的社會學特征方面,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居住小區分布均勻;男性居民113 位(52.07%)、女性居民104 位(47.93%),男女比例均衡;年齡主要集中在35 歲以上人群(68.21%);職業分布廣泛,以企事業和廠居職工為主(41.47%);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10.14%的居民為獨居狀態,89.86%的居民與父母或子女居住;家庭收入較為均衡(見圖2).

圖2 居民基本情況
在建成環境方面,主要采用3 類指標共11項要素進行評價.組織特性包括目的可達性、道路連通性及可步行性3 個要素;物理屬性包括治安安全、交通安全、設施安全及照明安全4 個要素;空間特征包括健身設施種類、坐歇設施、場地尺度及綠化環境4 個要素.采用李克特5 級量表法進行問題設計,并運用“1~5”的分值對相關因素進行“很差~很好”打分.根據場地的使用現狀將住區建成環境分為“開敞場地”“有健身器材分布的場地”“有小徑及休息空間的綠地”“環形道路”等幾種空間類型(見表1).

表1 住區LTPA 特征
在居民休閑體力活動方面,活動強度主要分為輕度、中度和強度,活動類型包括散步、廣場舞、慢跑等.廣廈小區、廣安小區和廣泰小區3個住區總體水平相近,只有開元小區相對較低,體力活動能耗多集中在中高強度體力活動上,見圖3.根據人群規模將居民LTPA 分為3 種:1)自發性的集體型.其具有相對固定的成員、時間、頻率及發生場所.場所多為具有較強烈活動氛圍的大面積硬質鋪裝的住區中心廣場;67.71%的居民選擇晚餐后進行活動,60 歲以上老年人也會選擇早餐前活動.2)靈活性的分散型.其沒有固定的成員、時間及頻率.67%的以家庭為單位;時間集中在早餐前和晚餐后;場地多為具有健身器材的廣場邊緣或綠地空間內,在環形道路中也偶有發生.3)居民根據自身習慣及需求選擇的單獨型.其無固定時間、頻率及場所,多發生在環形道路或綠地空間等,見圖3.

圖3 住區LTPA 能耗特征及主要類型
問卷結果(見圖4)表明,4 個住區評分平均值相近.在組織特性方面,廣廈小區、廣安小區和開元小區的居民對城市公園可達性、住區廣場可達性的評分較高;廣安小區的居民對健身器材可達性評分較低,這可能與健身器材總量較少有關;對道路連通性及可步行性評價普遍為“較好”,而廣泰小區與開元小區對道路連通性及可步行性評價“一般”占比較高,多數居民認為地面停車空間不足導致機動車占路現象嚴重,對居民出行造成一定困擾.在物理屬性方面,各小區評分集中在“一般”選項上.部分居民反映小區夜間照明不能滿足自己出行的需求,也影響治安安全及交通安全,而健身設施老舊未更新也是設施安全評分不高的原因之一.在空間特征方面,設施種類及坐歇設施評價一般,但場地尺度及住區活動場地的綠化環境整體評價較好.

圖4 居民評分統計
采用SPSS24.0 軟件對居民調查問卷結果分析得出,住區建成環境的組織特性、物理屬性及空間特征與居民總體LTPA 水平呈現正相關關系,且在0.01 級別(雙尾)相關性顯著(見表2),其中物理屬性與居民LTPA 總體水平相關系數最高,為0.351.

表2 居民LTPA 與住區建成環境相關性結果
組織特性主要包含目的地可達性、道路連通性和可步行性3 個影響因素.目的地可達性反映居民居住與城市公園、住區廣場及健身器材之間的距離關系;道路連通性反映居民到達鍛煉場地的方便性,道路選擇多樣性以及住區斷頭路的數量;可步行性主要反映住區道路的鋪裝條件等.數據分析結果見表3 顯示,3 個影響因素均與居民LTPA 水平呈現正相關性.其中可步行性與居民LTPA 水平在0.01 級別呈現顯著正相關;與居民中度體力活動MET 水平相關系數最高,為0.353.道路鋪裝平坦、完整以及道路連通性較強會促進居民散步、慢跑等鍛煉活動的發生,從而提升居民LTPA 水平.

表3 居民LTPA 與組織特性相關性結果
物理屬性主要包括治安安全、交通安全、設施安全及照明安全4 個方面.由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4)可知,治安安全與居民LTPA 水平在0.05級別(雙尾)相關性顯著,其中與居民中度體力活動相關系數最高為0.163;交通安全和照明安全與居民LTPA 總水平在0.01 級別(雙尾)相關性顯著,與居民總體力活動水平相關系數最高為0.348;照明安全對居民傍晚出行有明顯的影響,與輕度體力活動MET 水平的相關系數最高為0.253;設施安全與居民體力活動水平呈現正相關關系,如廣泰小區廢棄噴泉的凸起邊界及噴水設施也給居民的鍛煉造成一定的影響,部分居民表示自己及家人都不愿意靠近廢棄噴泉,尤其擔心兒童及老人的安全問題.

表4 居民LTPA 與物理屬性相關性結果
空間特征主要包括建設器材種類、坐歇設施、場地尺度及綠化環境4 個方面.由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5)可知,綠化環境與居民LTPA 水平在0.01 級別(雙尾)相關性顯著,其中與居民中度體力活動水平相關系數最高為0.256,這可能是因為居民在進行集體型LTPA(如太極拳、廣場舞、桌球等)時會選擇開敞場地,對場地周圍景觀要求較高有關,而廣場周圍綠化環境好會延長他們的體力活動及停留的時間;場地尺度與居民體力活動水平在0.05 級別(雙尾)相關性顯著,與中度體力活動水平相關系數最高為0.144,這表明適宜的場地尺度能滿足居民的各種鍛煉活動需求進而促進居民的體力活動水平;坐歇設施的分布以及健身設施的種類均與居民LTPA 呈現正相關關系,這表明充足的坐歇設施及健身器材設施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居民進行鍛煉.

表5 居民LTPA 與空間特征相關性結果
廣場、綠地空間、有健身器材的空間及道路的組織特性、物理屬性及空間特征均對居民的LTPA 水平有一定的影響.對于住區空間如何促進居民體力活動及健康水平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合理組織空間分布,提高空間的可達性、道路連通性及可步行性.道路、廣場及綠地空間的鋪地應盡可能平整,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增加美學感知的景觀設計等.
2)提高空間的安全性.盡量排除居民鍛煉空間的安全隱患.
3)合理增加健身設施及坐歇設施的分布及種類,提高綠化環境的美觀性及舒適性,以滿足居民的使用需求.
總之,應合理利用并改造現有住區活動空間,使場地的活力延續,進而促進LTPA 水平,提升居民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