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莉
要想發展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力,教者自己首先就得具備這一能力。“教師的榜樣作用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因此,你想要學生養成的某種人格特點,要學生表現的課堂行為,你自己得首先做到。”這就鮮明地突出了教師本人的表率作用。可見,個性飛揚的閱讀課堂上,學生個性化閱讀靈氣的激蕩,絕對少不了教師閱讀個性的恣意碰撞。所以,教育名家們的課堂上,我們常常不光能看到學生,也能看到獨特的教師。教師只有先打造好自己,才能打造出優秀的學生。于漪老師的“三次備課”是眾所周知的,她初備時堅持不看任何參考書與文獻,體現的是對自我的持守;再備時廣泛涉獵,驗證他人所想與自己所想,體現的是對自我的修煉;三備時邊教邊改,推敲到每一個細節,體現的是對自我的完善。這種對自我的持守、修煉、完善,正是一個教師保持治學個性,站穩課堂的資本。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實施的大背景下,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已然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閱讀課堂必須緊緊扣住這一核心來架構。這就對教師自身閱讀個性的淬煉持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信息化時代,大數據在給我們帶來教學便利的同時,卻也在潛滋暗長著我們的依賴性、寄生性,不少老師迷失于信息化時代數據資料獲取的便利中,而將閱讀課課前應有的教師自主文本解讀探究環節,直接替換成了網上資料的搜索搬用,以致放棄個性化的閱讀準備,樂此不疲地充當起資料二傳手,甚至還自以為得計地將這種消弭了教者聲音的閱讀課堂看作是放手發展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樣板,殊不知當課堂上不再有明睿指點的引領者,而只有一味附和聲時,教師應有的角色意義便已不復存在。洪宗禮先生戲稱自己與其所帶領的母語教材研究團隊的關系是“小馬拉大車”的關系,他這樣給自己定位:“小馬當帥,要把握學術研究的方向,要有高度的學術智慧,要有駕馭全局的能力。如果沒有學術功底,喉嚨再大,桌子拍得再響,也只能把人嚇跑。”
同樣,一個教師在閱讀課堂上要想帶著幾十個學生飛奔在閱讀能力不斷成長的道路上,教師本人的閱讀個性與閱讀功底,至關重要。洪宗禮先生教讀《荔枝蜜》一課,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質疑、釋疑的習慣”上。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要教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質疑,那么自己先得對文本花多大的研讀功夫。事實上這節課洪先生引導學生從詞語到句子再到篇章方面共解決了12個點上的問題,其間老師三次啟發學生將問題的探討深入下去。如此的設問廣度與深度,對老師課前的研讀是極大的挑戰。洪先生不僅對文本做了全面深入的研讀,而且還查閱有關養蜂的科普書籍,請教地理、生物等學科的老師,以了解相關知識,這才能夠在課堂上運籌全局,應對自如。一個沒有閱讀個性的老師,是絕不能在課堂上站出“我”的風范的。可見,教師自身閱讀個性的持守,是站穩閱讀課堂立足點的保證。也許我們不能苛求教師對所教的每個文本都能研讀到擁有一己之見的地步,但是不失主見地構架好一節有個性特點的閱讀課,諸如選好文本切入點,設計好提挈文本的主要問題,創設好游走于文本中的情境等等,還是不難做到的。沒有教師的個性化閱讀追求作導引,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的發展,就只能是墻角自生自滅的花草,終難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