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致
巴蜀“一家親”,川渝“一盤棋”。
2020年1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提出,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合力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平樣板。
近年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績斐然,未來也將繼續在打造西部重要增長極的坦途上跑出“加速度”,讓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成為巴蜀大地的主旋律和最強音。
共下發展“一盤棋”
“是選擇享受重慶更實惠的企業優惠政策,還是考慮四川廣安更低的土地、人工、水電等成本?”很長一段時間,重慶璽景臺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成虎為這“魚和熊掌”的難題傷透了腦筋。
到了2021年1月,問題有了答案。重慶渝北區茨竹鎮和四川廣安市鄰水縣高灘鎮的交界地帶,首個跨省域共建新區——川渝高竹新區“呱呱墜地”。
“落戶高竹新區,既能享受廣安較低的要素成本,又能擇優享受兩地優惠政策。”楊成虎說。同年7月,璽景臺公司毫不猶豫投資3億元,在新區建起占地60畝的智能幕墻產業園。
截至今年1月,高竹新區已累計入駐企業167戶。今年,高竹新區還預計新引進項目25個,總投資額達100億元。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以來,川渝毗鄰地區的合作不斷走深走實,川渝高竹新區、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遂潼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資大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等10個區域合作平臺皆取得亮眼成績。
共謀發展不僅僅從地緣上推進,川渝兩地針對雙方共同存在的問題,攜手構建起分工合作、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成渝地區高新區聯盟、技術轉移聯盟和協同創新聯盟應運而生,“一城多園”模式的西部科學城拔地而起,科創要素飛速聚合;重慶空港工業園區、四川青神經濟開發區等8個兩地裝備制造重點產業功能區簽署《構建成渝裝備制造產業生態圈合作協議》,預計到2025年,世界級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將初步形成;川渝兩地協同強鏈補鏈,優勢產業不斷轉型升級,共建產業鏈供需信息對接平臺、產業合作園區……
2021年底,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四次會議召開,明確了2022年要在現代基礎設施項目、現代產業項目、科技創新項目和文化旅游、生態環保及公共服務項目等領域共建160個重大項目。
據悉,今年1月至3月,已有149個重大項目開工啟動,累計完成投資439.5億元。其中,現代產業項目投資完成度最高,截至3月,已完成投資230.9億元,超過時序進度6.7個百分點。
“穩中加固、穩中提質、穩中向好,是去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發展的主要態勢。”重慶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3919.2億元,同比增長8.5%,經濟總量占西部地區比重為30.8%,經濟發展增速領跑西部。尤其是在產業方面,兩地工業增加值達到21272.4億元,同比增長10%;兩地服務業增加值達到39465.5億元,同比增長9.3%。
2021年底,川渝兩地聯合印發《重慶四川兩省市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聯合實施方案》,將重大決策部署變成行動指南,并快馬加鞭推動指南變成美好現實。
共織交通“一張網”
4月26日19時42分,落日的余暉將沙坪壩站的月臺染上淡淡的金色,當日最后一班從重慶始發的G8684次“復興號”智能動車組列車緩緩起步,旋即飛速駛往成都東站。
“自從有了‘復興號,我去成都看爸爸媽媽只需要一個多小時。”家住重慶沙坪壩區的白雪深切地感受到重慶和成都兩地的距離越來越近。
從“和諧號”到“復興號”,成渝兩地及沿線區縣間的時空距離被進一步拉近,以成渝主軸為脊的川渝交通大動脈格局輪廓更加清晰。
2021年12月10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明確了進一步發展目標——到2025年,初步建成軌道上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軌道交通總規模達到1萬公里以上,其中鐵路網規模達到9000公里以上、覆蓋全部20萬以上人口城市,實現“雙核”間1小時通達,“雙核”與成渝地區區域中心、主要節點城市1.5小時通達,與主要相鄰城市群核心城市約3小時通達。
已有的規劃落實落地,嶄新的規劃持續出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使兩地串點為線、連線成網。巴山蜀水間的交通模式,已經從單一漫長的“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一躍成為四通八達、內聯外通的立體“交通網”。
陸路,路網越織越密,出行更加快捷。川渝省際高速公路已達13條,其中在建7條,成渝、成遂渝、成安渝、成資渝4條雙城直連高速公路通車,從重慶兩江新區到四川天府新區的路程從耗時4小時縮減為2.5小時,成渝中線高鐵建設啟動,成達萬高鐵、渝萬高鐵、渝昆高鐵以及渝湘高鐵重慶至黔江段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建設。
航空領域,成渝世界級機場群建設駛入快車道。近年來,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業務量排名皆位居全國前列,重慶新機場擬落戶璧山,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投入運行,兩地努力實現“市內航空雙樞紐協同、成渝四大機場聯動”的機場格局。民航局印發的《關于加快成渝世界級機場群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預計到2025年,成渝世界級機場群初具規模,國際服務能力、綜合保障實力、市場發展活力、創新發展動力大幅提升。
水路,川渝港口聯動發展,航道更通暢。川渝攜手加快建設長江上游航運樞紐,構建“一干兩支六線”航道體系、“三樞紐五重點八支點”港口集群。聯合開行“滬渝川直達快線”,重慶新生港開港運營,涪江雙江航電樞紐、萬州新田港二期等項目開工建設。
交通一體化暢通川渝兩地筋脈,激發更多活力,為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牢根基,更好助力支撐區域對外開放、集聚區域產業布局、拉動區域經濟增長。
共架民生“一座橋”
在重慶榮昌區工作,退休后回到成都金牛區居住的唐孝超大爺原本很擔心自己的養老保險在跨省市的情況下怎么認證。沒想到,在金牛區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唐大爺很快就通過“四川人社”App里的“川渝人社合作服務專區”,完成了養老保險待遇資格認證。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開啟以來,川渝兩地在各個方面實現了數據聯通,“跨域辦、就近辦、網上辦、協同辦”成為現實,讓川渝兩地居民個人、企業機構在交流往來中少了一層隔閡,多了許多方便。
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放管服”改革2022年重點任務清單》《川渝通辦事項清單(第三批)》《川渝電子證照互認共享清單(第一批)》3個清單發布,“川渝通辦”前兩批共210項事項已在去年全部入駐“川渝通辦”專區,第三批又新增車輛購置稅申報、企業投資項目備案等101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高質量、高品質的“雙城生活”走進了更多人的心中。
公共服務的共建共享,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增添了更多民生溫度。
此外,川渝兩地還在生態環境的保護中實現了共通共治,共同守護巴蜀綠。川渝兩地生態環境保護聯合執法工作小組聯合執法,打擊污染行為,共查排污企業115家;川渝人大協同立法,建立健全嘉陵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機制,推進嘉陵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川渝兩地共享相鄰地區空氣監測數據,為兩地生態環境部門涉氣污染源聯合排查、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提供數據支撐……
如今,“雙城記”已經唱響,在未來將更加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