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國時期,為推行社會教育,國民政府教育部在江蘇鎮江推行的“電化巡回施教車”的基礎上,于1939年推設“民眾教育巡回施教車”,詳細規定了巡回施教車的組織與施教辦法,施教車采取靈活的巡回施教方式,通過播放燈片、開展覽會、化裝表演、舉辦歌詠會等對民眾施教,促進了思想文化的傳播。
【關鍵詞】 民國時期,巡回施教車;社會教育
【中圖分類號】K2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7-005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7.017
民國時期大多普通民眾難以受到系統地學校教育,“在我國四萬四千萬以上的全民眾中,亦只百分之三的優越階級能享受得到,其余百分之九十七的民眾,只得立于學校大門之外,渾渾噩噩,在愚昧的狀態中生活”[1],民眾識字率低、沒有科學的知識涵養,這種教育弊端急需解決,于是一種可以被普通民眾所享受的教育即社會教育應運而生,民國時期的社會教育涵蓋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外的所有有目的、有計劃的、有組織的教育活動。民國時期,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因受到戰事、施教場地、人員、經費和施教設備的影響,大規模、有序而持久的社會教育活動難以進行,所以建立巡回施教隊,開展流動的巡回施教成為解決這一難題的方法。為更好地發展社會教育,推動巡回施教隊的施教,國民政府教育部特設巡回施教車,按照一定組織計劃加以施教。目前,涉及巡回施教車的研究很少,而巡回施教車作為民國時期巡回施教的一種特殊形式,對其研究有助于進一步研究了解社會教育特別是巡回施教,因此,本文擬對民國時期巡回施教車作一初步研究探析。
一、巡回施教車產生背景
(一)推行社會教育,普及民眾知識
民國時期,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學校教育弊端不斷,大量普通民眾難以接受基本教育。為提高民智,鞏固統治,民國時期最早在1912年提出通過講演的方式推行社會教育“惟社會教育,亦為今日急務。入手之方,宜先注重宣講”。[2]教育部設立了社會教育司,最初的社會教育司下分設三科,其中第三科掌管通俗教育、講演會、巡回文庫等。隨著政府的推動、地方的積極響應,全國各地因地制宜的學校、講演所、圖書館設立起來,尤為注意的是各種“巡回教育團體”的開設,如巡回演講團、巡回文庫等。不設置固定施教場所,以施教、宣講人員為一團體,或者以某一施教設施為主題,如以借閱圖書為中心的巡回文庫或以放映電影、燈片為中心的巡回電影團等,以其沒有固定場所、固定施教時間這種新穎的施教模式,巡回施教開始在全國各地發展起來,這種巡回式的施教模式為巡回施教車的產生奠定了理論與實踐基礎。
(二)電影、幻燈事業的發展,為巡回施教車的開展奠定實踐基礎
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電影傳入中國后,很快在全國各地發展起來,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起來。最早將電影與教育事業結合起來的學校是金陵大學“1920年美國棉作專家郭仁風應聘來華,在金陵大學設棉作推廣部,他從美國帶來了幻燈機、電影放映機、電影攝影機及手搖留聲機、發電機等設備,攝制了許多幻燈片,并使用留聲機,到南京近郊農村宣傳和推廣棉花改良品種,從而拉開了中國高校進行電化教育的序幕”[3]。
以播放電影、幻燈、播音為主要方式的電化教育在全國實踐起來,這種教育方式成為巡回教育的主要教學模式,為巡回教育的發展提供實踐可能,頒發了《各省市電化教育巡回工作隊組織通則》來規范巡回施教中的電化教育問題,電化教育與巡回施教緊密結合起來,成為巡回施教車的主要施教方式。
(三)江蘇鎮江電化教學巡回施教事業的發展
民國時期,江蘇省的社會教育,尤其是電化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成果。電化教學巡回施教車就是1937年最先在江蘇省鎮江設置裝置并推行運用。1937年,致力于社會教育事業十多年的劉之常受到時任江蘇省主席的陳果夫、教育廳長周佛海和鎮江民教館長趙吉士的指示,首先在江蘇鎮江推行巡回施教車,后鎮江淪陷遂驅車前往長沙并向各地推行。[4]鎮江電化巡回施教車初期取得的良好成效,推動著這種施教方式在其他地區的實踐,并走向由教育部主導施行、推向各地實踐的局面。
二、巡回施教車組織條例及基本情況
1939年2月14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修正教育部民眾教育巡回施教車施教辦法》,以政策法令的形式正式規定了巡回施教車的基本施教辦法。
(一)巡回施教車基本組織概況
巡回施教車全稱為“教育部民眾教育巡回施教車”,設主任一人,總理全車事務,并由教育部委派;主任下分設干事、施教員、機務員,都由主任負責聘任,實行聘任制,除干事一人外其余各設三名。[5]對達到一年以上聘期的,在上車工作前投保人壽保險。工作人員一律隨車住宿、膳食。干事主要負責制定全車的施教計劃、預算、決算、工作報告等文書事項,不負責具體的施教任務。巡回車施教員主要負責如通俗講演、電播教學、燈片教學等具體的施教任務。機務員則是負責駕駛、管理維修汽車和協助教具搬運裝置等事項。各單位人員分工明確,在車主任的帶領下協同合作,促進巡回施教車的高效施教工作。
為了營造良好的施教環境及氛圍,對工作人員的衣著、日常作息時間及精神面貌都有著嚴格的規定。全車沒有固定的施教時間,一切工作與休息時間均須按照巡回施教當地的工作安排。缺乏具體的工作時間要求容易造成工作人員的懈怠,因此,全車要求工作人員最遲入睡時間不超過12點,每日六點起床。為展示良好的工作面貌,要求他們在工作時間必須穿著統一的制服,“干事、施教員、機務員春冬藏青色,夏秋土黃色,工友一律青色,以國貨為原則”[6]。為保持工作人員良好的精神面貌,要求他們在早起和臨睡時都要默讀三遍“工作同志愿詞”,激發工作熱情、堅定施教信念,以達精神振奮、工作順利之目的。
(二)巡回施教車結構
“車長二丈(市尺),闊八尺,高一丈,重七噸”[7],巡回施教車結構復雜精密,車身骨架使用最上等的干燥柳桉木,外部以21號白色不銹鋼鐵皮包裹,以1英寸×4英尺的柳桉木作為底板,并鋪上上等的琥珀紙。為方便識別和施教活動的開展,司機駕駛室頂部用五塊夾板以黑底黃字構畫“巡回施教車”五個字。車身左右各有六扇窗戶,車頂設下粗上細的八尺鋼管用作升降國旗,在車頂欄桿右后方,開扶梯門裝置一個活動扶梯,外部車身全部以深青色作為底色,金色包邊。為方便施教,隨車還設有講映設備包括電影幕支架、影幕、放映燈、發電機、揚聲器、電源插等。
三、施教情況及相關成果
(一)主要施教方式
民眾教育巡回車主要從五個方面著手施教。第一,通過播放電影、燈片、開展通俗演講等進行施教。第二,舉辦各種展覽會,展覽相關圖畫、標本、模型等,給以民眾以直觀的教育體驗。第三,聯合當地的社會教育機關,舉行化裝講演,將施教內容賦予生動的講演之中,增強民眾的接受度。第四,舉行歌詠會,編撰相關歌曲,邀請歌詠團加以傳唱,歌詞朗朗上口,更加貼近民眾生活,便于理解。第五,發動施教地的宣傳團體協助施教車,加以宣傳施教??偟膩碚f,巡回車施教方式多種多樣,能夠顧及到不同受教程度的民眾,形式新穎有趣,能夠吸引民眾主動前往受教。
(二)被施教地參加施教預備事項
為保證施教工作的順利開展,國民政府教育部還要求巡回施教車到達的縣屬協助巡回車施教,積極準備各種施教事宜。
縣屬被要求在巡回車到達前、到達時、施教時以及巡回施教車離境前做好詳細的工作安排。巡回施教車到達前,相關縣屬要準備好施教的場所,要求能容納4000人以上,且地質堅實能夠接通電源處;為施教車工作人員預備膳食及辦公的場所,同時預備影幕架為施教車播放電影、幻燈做準備;積極征約參加施教的人員,并為巡回施教車的到來清理沿途障礙物,通知警士維持秩序等。施教巡回車到達及施教時,相關縣屬須協助其布置施教場地、宣傳通知民眾參加巡回施教車的施教活動。巡回施教車駛離時,要協助搬運教具,并為巡回施教車題詞冊上題紀念文字。
(三)巡回施教車到達縣屬參加施教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民眾教育巡回施教車的施教活動不是單邊地教也不是參與施教縣屬民眾單邊地學,而是需要巡回施教車與相關縣屬的人員共同參與的雙向施教,是相關縣屬人員在巡回車施教員的帶領下共同施教的一種活動。根據國民政府教育部于1939年1月頒定《教育部民眾教育巡回施教車到達縣屬參加施教辦法》[8],要求凡施教車到達縣屬的社會教育機關和學校的教職員工均須積極參與施教,施教內容均須圍繞民眾教育巡回施教車的施教目標。由于受巡回施教車施教方式的影響,燈片、電影的播放都需要電力,因此,施教區被分為電源區及無電區,參照不同施教辦法。但因圖畫、戲曲不受電力影響,所以兩區施行辦法一致,要求機關團體至少參加一張以白布彩色畫為主的圖畫活動,又要求每機關學校都組織一戲曲組,并自備道具于街頭進行雜耍。巡回施教車要求電源區各機關團體派出1人參與3分鐘的限時通俗講演,外派3人參與歌詠活動,要求以民間曲調為主并向現場聽眾解釋歌詞大意。電源區自行制作燈片,施教時帶至巡回施教車放映,優秀作品由施教車留存帶至其他省巡回講映。而無電區各機關團體僅需各組織5人于施教日在分配地點自行演講歌詠。施教巡回車工作結束后,參與施教機關團體分別填寫報告單進行考核,最終由政府指派人員撰文記錄當地的施教情形。
(四)施教路線
巡回施教車施教地點主要按時間分為三段,第一段即為1938年十月江蘇鎮江在抗戰淪陷前,其施教地點主要劃定在鎮江市區以內。鎮江淪陷后,劃定為對外巡回施教第一期(即第二段),自1938年2月到6月間,施教地點遍及湖南、貴州、四川境內,從長沙出發經常德由晃縣入貴州境內,后進四川經成都到達樂山,這是為巡回施教車施教第一期。第二期(即第三段)從1938年7月至12月,由樂山出發,主要施教于川渝境內,但由于川渝境內地勢險峻、途路崎嶇,第二期均為水路而非陸路,經岷江到達長江,因此改巡回施教車為巡回施教船繼續施教。
(五)施教成果
由于受到施教方式和施教地點的影響,不同省市顯示出不同的施教成效。根據上文兩期施教時限來看,從1938年2月、3月至12月兩期施教結束,有以下收效:
由于受到電力及車外施教人員自身素質的影響,參與歌詠表演及講演成為最主要的方式,這兩種施教方式,便于車外人員準備參與,不需要具備類似于雜耍、繪畫一類的特殊技藝,成為最便捷的施教方式。且由于巡回施教車、巡回施教船停經四川境內時間最長,到達縣屬最多,因此,無論是哪一種施教方式,四川車外人員參與施教的人數都是最多的。
從受教人數來看,兩期巡回施教取得以下成效:
同樣,由于受到施教方式的影響,戰時教育影片講映會這種通俗的施教方式成為舉行次數最多也是受教人數最多的施教方式,受教人數達到了882300之多。戰時民眾常識展覽會、戰時電播講演歌樂會的受教人數次之,但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評價
民眾教育巡回施教車作為民國時期一種特殊的施教方式,促進了戰時社會教育的發展。首先,巡回施教車同時開展各種社會教育活動,包括識字教育、衛生教育、科學教育、農業教育等等,不僅灌輸了民眾的民族思想,還成為傳統社會教育方式的一種補充。其次,巡回施教車作為一種靈活的施教方式,不僅能達陸路所能到達之地,如遇陸路不通,可改陸路為水路,以巡回施教船沿江沿河而行,到達更為偏僻之地施教,使施教范圍更加深入,隨停隨教。最后,巡回施教車的施教活動是一種雙向的活動,它不僅僅是巡回施教車施教員的單向教學也是施教地各機關團體學校人員的共同教學,它要求當地的有關人員積極準備、共同參與,極大提高了巡回施教車的施教效率,也更容易被當地民眾所接受。
盡管如此,巡回施教車還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很多的弊端。首先,沒有固定的施教場地,以巡回施教車作為載體,巡回施教路程中油費消耗高,車輛的維護也是一筆開銷,且每到達一施教地須有關縣屬花費人力、財力、物力積極籌備相關施教事宜,不能長期重復利用。其次,巡回施教車的巡回施教這種方式,不能保證對施教地施教的教育連貫性,當地民眾在接受施教后很快遺忘受教內容,難以達到施教目的。最后,巡回施教車實施規模較小,僅僅局限于湖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使得巡回施教車的教育影響很小,只能作為社會教育的施教的一種補充形式。
總的來說,民國時期的民眾教育巡回施教車作為一種新穎的施教方式的嘗試,有力促進了社會教育的發展。以車作為載體,按照相關路線,巡回施教的方式對當代教育來說也未嘗不是一種可行的辦法,為當代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參考文獻:
[1]陳禮江.民眾教育的意義及其特質[J].教育與民眾,1933,5(1):55.
[2]璩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 學制演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01.
[3]杜光勝.民國時期江蘇省電化教育發展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178.
[4][6][7][8][9][10]戰時施教標準[M].1939:1-74.
[5]教育法令匯編(第5輯)[M].重慶:正中書局,1940:9.
作者簡介:
范杰,男,漢族,重慶人,重慶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