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嘉瑋 歐江宇
【摘要】 甘孜藏族自治州擁有豐富的紅色旅游文化資源,但其紅色旅游文創產品的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存在同質化嚴重,缺乏創意,載體應用不當,產品定位不清晰,缺乏品牌意識等問題。本文通過梳理甘孜州紅色文化資源,分析目前當地紅色旅游文創產品的開發現狀,從而提出了一系列針對甘孜州紅色旅游文創產品的開發策略。
【關鍵詞】 甘孜州;紅色旅游;文創產品;開發策略
【中圖分類號】G12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7-006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7.021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民族學院2020年學院自辦科研項目《甘孜州紅色旅游文創產品開發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XYZB2029SB)。
文創產品是指文化創意產業中產出的任何制品或制品組合,其包含了文化創意內容與載體兩個相互依存的部分。[1]近年來,眾多旅游景區推出的文創產品依靠其內在的文化,巧妙的構思備受游客的喜愛。紅色旅游文創產品是發展紅色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紅色文化為設計基礎的文創產品具有傳播紅色文化與宣傳革命精神的作用。甘孜藏族自治州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但其紅色旅游文創產品的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存在同質化嚴重,缺乏創意,載體運用不當,產品定位不清晰,缺乏品牌意識等問題。因此,研究甘孜州紅色旅游文創產品的開發策略,既可以對當地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梳理,又能夠為當地紅色旅游文創產品的開發提供一些思路,以解決甘孜州紅色旅游景區文創產品缺乏的問題。
一、甘孜州紅色文化資源概述
紅色文化是由中國共產黨、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資源,富含豐碩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包括遺存、遺址、愛國主義基地等物質文化,以及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革命故事與事跡等精神文化。[2]如表1所示,甘孜藏族自治州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其物質文化資源又可分為革命舊址、紅色文物及紀念性建筑。這些紅色文化資源主要是紅軍長征時期及十八軍進藏時期留下的歷史遺跡。此外,紅軍長征途中在甘孜州內駐留了十五個月之久,期間發生了飛奪瀘定橋,翻越黨嶺雪山,甘孜會師等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這些故事當中蘊含了長征精神,展現了甘孜州的紅色歷史文化。
二、甘孜州紅色旅游文創產品現狀分析
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紅色旅游景區的調研中發現,除位于瀘定縣的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外,其余紀念館、景區內均無在售的紅色旅游文創產品。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內雖然有文創產品售賣區,但門庭冷落,展柜內的商品幾乎無人問津。究其原因,目前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內在售的文創產品存在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其一,產品在設計時沒有結合地域特點與景區特有的文化符號,存在泛紅色化的現象。如各類毛主席紀念章掛件,以及印有Q版紅軍戰士圖案的鑰匙扣、手機殼、卡套、書簽、冰箱貼、馬克杯、帆布包、小夜燈等,這樣的產品在全國各地都能看到,同質化嚴重。其并未包含瀘定橋景區特有的文化符號,且產品所表現的紅色文化也不是甘孜州特有的,這使得這類文創產品的紀念意義大大減弱。其二,載體選擇不當,所謂的載體即承載文化創意內容的產品。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內在售的文創產品根據其載體的不同,可以分為實用類與裝飾類兩種,實用類產品多為手機殼、卡套、帆布包等,裝飾類產品以水晶球、人偶等小擺件為主,這些載體與“瀘定橋”這一文化元素之間并沒有相輔相成的關系,可替代性強,這也會降低游客的購買欲。其三,產品在設計過程中,只是將源于瀘定橋景區的原始圖形簡單的應用到載體上,缺乏創意,如運用瀘定橋正門、鐵索軍魂浮雕等元素設計的冰箱貼、擺件等。其四,產品定位不清晰,沒有根據消費者的年齡與購買能力推出不同檔次的紅色旅游文創產品,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購買訴求。其五,產品沒有商標,缺乏品牌意識。紅色旅游文創產品的開發者容易誤以為紅色旅游文創產品不需要商標。[3]其實,有效的商標可以提高當地紅色旅游文創產品的知名度,且有利于其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綜上所述,甘孜州紅色旅游文創產品的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產品種類少,覆蓋面小,故事性、趣味性較弱,其產品的設計多停留在對紅色文化的表層認識之上,尚不能很好地向游客展現與傳播甘孜州的紅色文化。
三、甘孜州紅色旅游文創產品開發策略
(一)在紅色符號的選擇上注重地域性與典型性
紅色符號是在我國特有的戰爭背景下,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能夠激發中國人民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感的一種特殊象征圖案或圖形。[4]在甘孜州紅色旅游文創產品的開發過程中可以通過文獻研究、實地調研、分類比較等方法,從當地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當中選擇具有地域性與典型性的紅色符號,從而使旅游文創產品的開發能夠更好地結合甘孜州紅色文化,體現地域特點。在調查研究中發現,甘孜州雖然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但歷經時間的洗禮,很多遺址、遺跡已經不復當年的景象了。如今甘孜州具有代表性的紅色符號可歸納為現存的特色建筑、革命人物與紅色文物三大類。其中甘孜州特色建筑又包括現存的重要機構舊址、重要會議舊址、革命先輩故居、重要事件遺址以及革命紀念館等,這些留存至今的建筑往往既是甘孜州特色建筑的代表,又承載了甘孜州的紅色文化,適合作為典型文化元素進行開發。例如鄉城縣的桑披寺和稻城縣的雄登寺就是承載了紅色文化的甘孜州特色建筑的代表。紅軍長征期間,蕭克、王震率領的紅六軍團于1936年5月先后到達桑披寺與雄登寺,紅軍得到了活佛與僧侶的資助與保護,紅軍也回贈了“扶住番民,獨立解放”的紅色綢緞錦匾與武器。可見,桑披寺與雄登寺見證了康區人民為支援紅軍做出的巨大貢獻。甘孜州革命人物包括紅軍長征期間在甘孜州戰斗、駐留過的革命領導人,如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伯承、賀龍等。他們在甘孜州戰斗、駐留期間發生的故事,可作為紅色符號進行提取。紅色文物則包括紅軍、十八軍在甘孜州時使用過的武器、貨幣、文具、服飾、生活用品等。將這些紅色文物進行歸納整理,提取具有代表性的紅色符號,可以展現出紅軍與十八軍在甘孜州戰斗、建設與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綜上所述,在甘孜州紅色符號的選擇上應注重地域性與典型性,這樣才能設計出具有甘孜州地域特色的紅色旅游文創產品。
(二)在載體選擇上進行創新
正如前文所談到的,載體即承載文化創意內容的產品。為甘孜州的紅色文化選擇恰當、實用、有趣的載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游客的購買欲,從而使游客加深對甘孜州紅色文化的認識。
食品是文創產品設計中的一個非常接地氣的產品載體。[1]如今,國內各大旅游景區紛紛推出食品類文創產品,備受游客喜愛。如沈陽故宮推出的“沈陽故宮正紅旗甲胄多肉莓莓雪糕”,三星堆博物館推出的“三星堆面具冰淇淋”,以及蘇州博物館推出的“國寶味道——秘色瓷蓮花碗抹茶曲奇”等。這些食品類文創產品的爆紅與如今的網紅經濟、體驗經濟有著密切的聯系,很多游客在景區內購買食品類文創產品,是為了在社交平臺上打卡,并體驗將“國寶”吃進肚子里的樂趣。游客的這些自發行為,便在無形中對食品所承載的文化創意內容進行了宣傳。此外,食品類文創產品價格相對便宜,可自己食用,也可作為伴手禮贈送給親友,可謂是方便攜帶,老少皆宜。甘孜州各大紅色旅游景區也可以推出一些食品類文創產品,如提取甘孜州特色建筑造型或紅色文物當中的武器造型,將其運用在高原酸奶雪糕、青稞粗糧餅干、糌粑餅等食品當中,使甘孜州的特色食品與當地紅色文化有機結合,形成具有故事性的食品類文創產品。
除食品外,服飾、桌游、盲盒、研學游禮盒等都可以作為甘孜州紅色文化的載體。只有敢于在載體的選擇上進行創新,才能使甘孜州紅色旅游文創產品更有趣,更容易被游客所接受,從而起到傳播紅色文化與宣傳革命精神的作用。
(三)依托當地高校進行紅色旅游文創產品的開發
政府可以依托當地高校的資源,與高校合作,共同開發紅色旅游文創產品。政府與高校合作開發甘孜州紅色旅游文創產品可采用兩種方式。其一,由政府與高校聯合舉辦甘孜州紅色旅游文創產品設計大賽,從中選擇優秀作品進行深度開發。其二,將甘孜州紅色旅游文創產品的開發與高校的科研項目、教學改革項目、“課程思政”項目、大學生科研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相結合,將文化創意產品設計開發項目引入課堂,推進“產學研”跨領域深度合作。
筆者嘗試將甘孜州紅色旅游文創產品開發與高校“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基礎素描相結合。首先組織師生前往甘孜州內的各大革命紀念館進行調研,收集資料,拍攝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文物,通過查閱文獻等方式使學生了解紅色文物背后的革命歷史事件,與其蘊含的紅色文化。返校后,由教師指導學生運用精微素描的方式繪制紅色文物,創作出一批飽含情感的紅色主題繪畫作品。然后將這些紅色主題繪畫作品運用在甘孜州紅色旅游文創產品的開發設計當中,制作成明信片、筆記本、速寫本等紅色旅游文創產品。后期,可在甘孜州的各大紀念館內舉行專題畫展,同時展售相關紅色旅游文創產品。
四、結語
甘孜藏族自治州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旅游資源,“自雅康高速通車以來,進入甘孜州旅游的人數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這也為當地紅色旅游文創產品的開發帶來了新的契機”[5]。本文通過梳理甘孜州紅色文化資源,分析目前當地紅色旅游文創產品的開發現狀,從而提出了一系列針對甘孜州紅色旅游文創產品的開發策略,旨在為甘孜州紅色旅游文創產品設計開發提供一些思路。
參考文獻:
[1]張穎娉.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及案例[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20.
[2]王微.益陽地區紅色旅游文創產品開發策略研究[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9,(1):286-287.
[3]陳斌.紅色旅游文創產品開發根在紅色重在創新[N].中國旅游報,2019-11-4(004).
[4]董書羽.西柏坡紅色旅游文創產品設計研究[D].北京印刷學院,2018.
[5]歐江宇.甘孜州革命文物的保護與活態化利用研究[J].百花,2021,(6):46-48.
作者簡介:
胡嘉瑋,女,漢族,山西太原人,四川民族學院講師,藝術碩士,研究方向:產品創新設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
歐江宇,男,漢族,湖南益陽人,四川民族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版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