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先慶
陽春三月,春江水暖。夾岸盛開的李花,讓長江兩岸潔白如雪。作為巫山縣生態環境監測站副站長的魏嵬,每天都要和他的同事們在長江上取水采樣、檢測水質。
魏嵬,守護一江碧水的“水醫生”,榮獲2021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稱號。16年來,他和同事們一道,堅持定期給巫山段長江水域及支流河水“體檢”,足跡遍布全縣16個監測斷面、34個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
“重慶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巫山是長江干流重慶段的最后一站。作為一名巫山人,就要守護好身邊的環境,讓每一捧長江水都回味甘甜。”這既是魏嵬的承諾,也是巫山全縣人民的共同承諾。
做活“水文章”
近年來,巫山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和推進長江大保護中,走出了一條新路子。
在長江生態保護上,出現了一群被稱為“水醫生”“水警察”“水護士”的巫山人。
以魏嵬為代表的巫山“水醫生”,以提升全域水質為工作中心,扎實抓好水污染防治工作,實現長江干流巫山段水質保持穩定,其中長江干流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
“我們每天要出動15艘船和30余人打撈長江上的漂浮物,每天打撈上來的漂浮物都是上百噸。”巫山縣城市管理局分管清漂工作的葉東明介紹。在巫山境內的長江干流和支流上,常年有一支被稱為長江“水護士”的清漂隊伍,他們每天7點上班,下午5點半收工,負責55公里的長江干流和大溪河、大寧河、抱龍河等9條長江支流的清漂工作。
2020年1月1日,長江十年禁漁計劃開始實施。在這一計劃的指引下,巫山全面開展禁漁工作,全縣清理取締漁船325條,安置“上岸”漁民650人;實施增殖放流,投放各種淡水魚類5000萬余尾,持續凈化水質。如今,一湖碧水、兩岸青山的大昌湖已成為三峽庫區一處獨特的河湖美景。
在長江流域水上執法方面,巫山投入資金600萬元,建成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指揮中心,安裝遠程熱成像視頻監控設備20個、遠程廣播18只,并在6個重點水域路口設置監控點,配備無人機,實現全縣重點水域全覆蓋全天候遠程監控。不僅如此,巫山還建立了“149”管護網絡,即1個縣級漁政大隊,大昌、培石、高唐和大溪4個鄉鎮(街道)工作站,9個涉水鄉鎮監控點,實現了快速發現、快速反應、快速處置、管護有效的漁政執法管理格局。
此外,巫山還關停拆除轄區港口非法碼頭24座、臨時堆場7座,收回港口岸線4000余米,種植苗木10萬余株,生態復綠面積110余畝,切實保護了長江生態環境,進一步助推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念好“山字經”
長江三峽,紅葉滿山、李花似雪,宛如百里畫廊。地處三峽庫區腹地的巫山,得益于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催生出各色“生態寶貝”:紅葉帶火三峽游,脆李長成“搖錢樹”。
每年秋冬季節,30萬畝紅葉遍布長江兩岸,蔚為壯觀,成為一道靚麗的生態風景線。
自2007年開始,巫山以紅葉為媒,打造出以“長江三峽(巫山)國際紅葉節”為品牌的紅葉旅游經濟,巫山紅葉已成為巫山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的一張靚麗“名片”。
“以前,村民都將黃櫨、烏桕這些紅葉樹砍了當柴燒,隨著首屆三峽(巫山)國際紅葉節在巫山開幕,大家逐漸意識到保護紅葉樹的重要性,從砍樹賣樹轉向看樹護樹。”巫山縣委書記曹邦興說。隨著紅葉旅游品牌效應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巫山人意識到要盯住紅葉這一座“寶山”,守住長江這一江“綠水”,建造好巫山這一個“生態門戶”,才能讓手中這碗“旅游飯”更香甜。
近年來,巫山一直致力于發展紅葉經濟,助推旅游產業提檔升級,提出立足“一江碧水、兩岸青山、三峽紅葉、四季云雨、千年古鎮、萬年文明”旅游資源,打造山水融合、水陸并進、文旅融合的“世界級旅游目的地”,著力建設“長江三峽黃金旅游帶核心區”“高品質國際康養度假區”“高峽平湖山水文化名城”,打好“三峽牌、文化牌、云雨牌、紅葉牌、江城牌”核心品牌,樹好“春有百花賞、夏有涼風納、秋有紅葉觀、冬有冰雪玩”的“行到巫山風景正好”大旅游格局。
于是,一片紅葉串起了一條覆蓋全縣的旅游生態鏈,紅葉樹成了“發財樹”,全縣近10萬人吃上了“旅游飯”。
除巫山紅葉外,巫山還立足長江干流重慶段“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因地制宜,結合生態修復和產業發展,科學布局“空間+緯度”生態保護系統,打造出低山帶柑橘、中山帶巫山脆李、高山帶生態保護林的三帶綠化效果。
如今,巫山種植柑橘樹面積20萬畝,總產值達5億多元;種植脆李樹面積30萬畝,“巫山脆李”品牌價值達19.18億元,總產值突破16億元;建設“兩岸青山·千里林帶”21.9萬畝,治理水土流失66平方公里,全縣森林覆蓋率由2016年的56%上升至2022年的67.3%。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一手抓生態保護,堅決不走先破壞后治理的老路;一手抓生態利用,促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讓更多老百姓享受到生態紅利。”曹邦興介紹,在全縣經濟總量中,大旅游經濟占50%,特色效益農業占20%,綠色經濟占經濟總量的70%以上。
繪就“富民圖”
滿園春色關不住,兩岸李花照碧水。2022年的春天,巫山境內的長江分外明媚多姿。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近年來,巫山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積極探索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培育“生態寶貝”,讓山水更美,讓群眾更富。
今年李花盛開的時候,巫山縣曲尺鄉柑園村村民彭斌總喜歡坐在家門口,望著雪白的李花一臉笑意:“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彭斌是一名“90后”,2019年返鄉創業,靠著經營脆李果樹,全家的年收入達30多萬元。
柑園村黨支部書記孫壘介紹,村民嘗到了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甜頭后,紛紛回家種植脆李樹。柑園村共有村民2700多人,近兩年返鄉創業的達600多人。目前,全村種植脆李樹2000多畝,總產值2000多萬元,脆李樹真正成為老百姓的“搖錢樹”。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巫山實踐中,生態經濟讓越來越多的群眾走上了致富路。
“巫山依托紅葉、脆李、柑橘、中藥材等‘生態寶貝’,推動農旅、林旅融合發展。2021年,巫山旅游綜合收入96.4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8萬元。” 曹邦興說。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水青山孕育的“生態寶貝”鋪就了巫山人的致富路,綠水青山更是繪就了巫山版“富春山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