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致
谷雨時節,重慶許多地區已經染上一層暑氣,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黑山谷風景區內卻清涼宜人,游客絡繹不絕。
這座山清水秀的美麗小城,過去曾是赫赫有名的“西南煤都”。從因煤礦資源豐富而興,到因煤礦采掘枯竭而困,萬盛經開區需要做的是探索出一條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新路子。
近幾年,萬盛經開區以工業強區、全域旅游、生態文明建設等戰略為抓手,實現了從“地下”到“地上”,從“煤區”到“景區”,從“黑色”到“綠色”的蝶變,經濟社會發展活力與日俱增。
“地下”變“地上”:多元支撐優化產業結構
在平山產業園區魚田堡高新技術產業園里,萬盛經開區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合作共建的萬盛5G天饋線檢測實驗室矗立其間。踏進實驗室,布滿錐形吸波材料的遠場暗室內,無聲的檢測正在進行。
通俗地說,“天饋線”就是天線和饋線,二者共同為移動設備終端提供信號覆蓋,為手機實現各項通信功能提供基礎保障,是電子信息產業的關鍵技術。
萬盛5G天饋線檢測實驗室于2019年11月正式投用,專門為企業研發生產天饋線提供質量把關,目前是全國最大的民用第三方天饋線檢測機構,其平臺優勢對萬盛經開區打造天饋線產業集群、發展信息通信產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像這樣“高大上”的實驗室,魚田堡高新技術產業園中還有許多。漫步在產業園內,極目之處是郁郁蔥蔥的綠化帶和鱗次櫛比的標準化廠房,各家高新技術企業正忙著生產。這片高新產業的熱土,早已不見曾經魚田堡礦區的模樣。
從“地下”轉到“地上”,萬盛經開區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以良好的制造業基礎打底,不斷壯大接續產業、發展替代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全方位推動地區產業多元化轉變。
目前,全區已逐步構建起以新能源(儲能)產業為戰略性支柱產業,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電子元器件)、新材料、生物醫藥產業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1+3”產業集群,一大批優勢骨干企業在此聚集。
“一煤獨大”的單一產業結構漸漸改變,這座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之路愈發寬闊。萬盛經開區煤炭采掘業在鼎盛時期曾占全區GDP的72%左右,當前已經清零;2021年全區實現工業總產值255.5億元,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的31.8%。
“今年,我們將以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為核心,聚焦三大主導產業,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萬盛經開區黨工委相關負責人說。
“十四五”期間,萬盛經開區將繼續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形成多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力爭到2025年工業總產值突破500億元。
“煤區”變“景區”:提檔升級吸引八方來客
“好像真的睡進了杉樹林,很有氛圍感。”周末來黑山谷景區游玩的曹女士對入住的民宿很是滿意。位于黑山鎮北門村的柳杉間民宿曾是一座閑置老校舍,當地在保留原有的操場、黑板、柳杉樹等元素的基礎上,將其打造成精品民宿,受到眾多年輕游客的追捧。
“幾年前,黑山谷的旅游經濟雖然發展較快,但配套齊全的精品類度假酒店不多。”黑山鎮人大主席趙興健說道。黑山鎮通過積極引進社會資本、鼓勵村民自營改造、村集體與企業合作經營等方式,盤活了民宿經濟。截至去年,全鎮已有營業民宿28家。
民宿經濟百花齊放的發展態勢是萬盛經開區全域旅游日漸繁榮的一部分。
10年前的萬盛經開區已有石林、黑山谷、銅鼓灘漂流等景點,但各項基礎配套設施并未跟上,餐飲和住宿是令游客頭疼的問題。同時,景區內相對缺乏參與性、互動性、體驗性強的深度旅游項目。
而今,萬盛經開區旅游的“打開方式”已然提檔升級,從單一的旅游觀光轉向集觀光、休閑度假、文化體驗、運動養生等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旅游模式。
在城區,旅游元素融入城市風貌,眾多公園成為特色休閑景點;在城區周邊,依托黑山谷、奧陶紀等精品景區,形成大黑山旅游精品帶;在鄉村,以青山湖國家濕地公園、叢林蘑菇總動員樂園、涼風“夢鄉村”等項目為核心,形成鄉村旅游聯動發展帶……
截至目前,萬盛經開區已建成特色旅游景區景點22個,形成精品旅游線路23條、鄉村旅游線路12條、城市旅游線路3條、體育旅游線路6條、節會活動線路6條。
同時,萬盛經開區還形成了以城區的全域旅游服務中心為引領,萬盛南(青年鎮)旅游接待中心、萬盛北(叢林鎮)旅游接待中心為支撐,黑山旅游度假區、椅子臺、青山湖、南桐鎮旅游服務中心為支點,其他景區景點服務區為節點的旅游服務體系。
當下的萬盛經開區,已獲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區,旅游這塊“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黑色”變“綠色”:生態建設還原山水本色
“真沒想到,這塊讓我們鬧心多年的荒地,現在成了我們的‘幸福園’。”讓市民黃春蘭欣喜的變化發生在萬盛經開區盛興公園。這個遍布藍花楹、小葉榕、女貞樹等植物,游廊步道縱橫交織的公園,2019年前還是一塊閑置用地。
“我們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為抓手,加快產城景一體化融合化發展,著力塑造城市特色風貌,提升城市環境質量,優化城市智能智管,提高城市創新能力。”萬盛經開區有關部門負責人說道。
煤炭開采是高耗能、高污染行業,萬盛經開區過去面臨著土地沉降、大氣污染、水體污染等環境問題,煤礦采空形成沉陷區域達181平方公里,誘發形成地質災害點121處,森林覆蓋率不足47%。
昨日“煤都”變身今日“生態綠城”,離不開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力推進。
萬盛經開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加強生態環境修復,推進環境綜合整治,推進實施城區大規模綠化工程,河流、湖泊均建立“河(庫)長”制,努力實現“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四季見花”。
目前,萬盛經開區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7.3平方公里,造林育林24.8萬畝,復墾復綠2.9萬畝,全區森林覆蓋率已達58.2%,成功創建市級山水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區、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據悉,未來,萬盛經開區還將讓“山、水、田、林、城市”進一步有機結合,不斷豐富植物圈層多樣性,彰顯“山魂之雄”;推動河道景觀提升,建立海綿城市體系,突出“水韻之靈”;優化城市綠地布局,構建穿透式綠道系統,推進第五立面整治,守護“綠肺之厚”,凝聚城市精氣神,徹底告別資源枯竭的歷史,以宜居宜業宜游之貌面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