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國際油氣價格攀升對中國影響總體可控
3月7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近期國際原油、天然氣價格攀升,由于中國原油、天然氣外采比例較高,進口成本客觀上會有所抬升,但總體上看影響是可控的。連維良進一步解釋,中國是能源消費大國,也是能源生產大國,能源供應總體有保障。據他介紹,中國原油、天然氣進口來源已多元化,且長期合同占比很高,只要各方按合同履約,進口能夠保持總體穩定。同時,中國正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高質量發展,加快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清潔能源的快速增加也將有效對沖和減緩外部影響。

2月25-26日,來自澳大利亞的“中能溫州”號和卡塔爾的“戈拉爾雪屋”號LNG運輸船相繼靠泊天津LNG接收站1、2號泊位,實現國內首次雙泊位同時接卸。王軍 攝
為推動化工園區安全整治提升深入展開,有效防控化工園區重大安全風險,應急管理部于2月底全面啟動2022年度化工園區安全整治提升專家指導服務。
專家指導服務堅持檢查與指導并重,抽調規劃、安全、消防、應急管理、信息化等領域專家,通過培訓、現場檢查、問題反饋、整改督導,分批次對部分企業較為集中的化工園區進行幫扶指導,按照《化工園區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導則》《化工園區安全風險評估表》《化工園區安全整治提升“十有兩禁”釋義》等要求,重點指導核查化工園區安全風險等級,推動“十有兩禁”整治提升、安全監管力量建設,加強現場示范指導培訓,推進危險化學品安全風險集中治理各項任務加快落實,建立長效機制。
今年1~2月,中亞天然氣管道累計向中國輸送天然氣467.39萬噸,日輸氣量7.92萬噸,為快速增長的中國天然氣市場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亞天然氣管道是中國首條從陸路引進的天然氣跨國能源通道,它西起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邊境,經我國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入境,目前,已建成的ABC三線并行,入境后與西氣東輸二、三線管道相連。2021年,中亞天然氣管道向中國輸氣累計3173.3萬噸,比上年增長12%。
據中新網報道,3月1日,申能能創能源發展有限公司、液化空氣中國和上海化學工業區投資實業有限公司在上海簽署投資協議,將成立一家三方合資公司,以建設上海最大規模的氫氣充裝中心,加速上海和長三角地區的氫能產業部署。
據悉,氫氣充裝中心項目未來面向的主要客戶是加氫站,并兼顧半導體、精細化工等行業。一期項目投資額1.8億元,其上游原料全部為化工區企業的副產氫,再經過提純后成為燃料電池汽車可使用的高純氫。二期項目計劃建設氫氣液化和充裝裝置,屆時將建成上海充裝能力最大的氫氣充裝中心。
3月4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專家,在上海召開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珠海市福沺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1000噸/年二氧化碳加氫制汽油中試技術”科技成果評價會,評價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技術成果屬世界首創,整體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開辟了二氧化碳綜合資源化利用的新路徑。該技術中試裝置已在山東鄒城工業園區開車成功,可生產出國六標準的清潔汽油產品。
2月28日,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海基一號”建造完工,標志著我國在超大型固定式海洋油氣平臺導管架設計建造技術上取得新突破。據介紹,固定式海上油氣平臺是世界范圍內應用最廣泛的海洋油氣開發設施,具有甲板面積大、可變載荷大、結構安全可靠等優點。導管架相當于固定式海上油氣平臺的“地基”,用于支撐平臺的龐大身軀與巨大噸位。“海基一號”總高302米、重3萬噸,所用鋼鐵可制造1艘中型航空母艦,是亞洲首例300米級深水導管架。
據石化聯合會網站3月9日消息,魯西化工二期丙酸項目正在推進,該項目建成后魯西化工將具有年產20萬噸的丙酸生產能力,占全球丙酸產能的32%。魯西化工將成為全球丙酸的最大供應商。
據中新社報道,2月20日,由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世界單罐容量最大的6座27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儲罐在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完成全部承臺混凝土澆筑。作為中國在建規模最大液化天然氣(LNG)儲備基地,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項目,即江蘇濱海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項目一期總體施工進度已完成62.38%。一期工程計劃于2023年底全部投產運行,液化天然氣年處理能力達6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