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勇
(作者單位:集團公司綜合管理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之間人才流動加快,給商業秘密保護帶來極大挑戰,也容易引發一些糾紛,建立有效的保護措施,對企業在市場中贏得競爭優勢至關重要。
當前,企業之間人才流動、各種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的市場流轉頻率不斷加快。商業秘密隨人才流動而流失的風險增大,也造成一些原本屬于企業商業秘密的信息流入公開領域或被不當利用并引發糾紛。建立有效的保護措施,對企業在市場中贏得競爭優勢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國實現了全面而深刻的經濟體制改革,客觀上要求各種人才在地區、單位和部門分布上隨之變化。可以說,人才流動是社會生產發展的客觀要求。近年來,人才流動率上升的速度非常快。
然而,人才流動導致企業商業秘密泄露,麻煩不斷。企業商業秘密是“不為公眾所知、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由于可以帶來經濟利益,企業商業秘密成為各企業競相爭奪的焦點。當前,人才爭奪通常通過從其競爭對手單位“挖人”實現,職位越高的人才流動率越高,致使商業秘密流失嚴重。
商業秘密流失主要分為以下幾種情況:一是企業人才調出帶走商業秘密。許多競爭力弱的企業把“挖來”同行企業優秀人才作為提高自己企業競爭力的便捷渠道,為達到目的,不惜重金收買。被“挖走”的人才,則憑借掌握企業商業秘密這一豐厚“嫁妝”身價百倍,不僅在新單位得到高薪報酬,而且受到器重。中關村科技園區對企業人才流動的調查統計顯示,在主動辭職人員中,辭職率最高的是科研部門人員,達40%。二是人才在原單位學到技術和管理經驗后自立門戶開辦企業。有些科技人員看到自己掌握的技術給企業帶來高額利潤,在熟練掌握了工藝、流程、配方等全套技術后便自立門戶開辦企業,用原單位的工藝和配方生產同類產品,與原單位展開競爭。三是業余時間兼職受聘于其他企業。一些科研人員暫時沒找到更合適的企業,又無大量資金另起爐灶,便在業余時間到其他企業兼職,提供經濟技術服務,以獲取額外報酬。
在人才流動中,企業和原員工之間存在利益沖突。一方面,原員工在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后重新擇業,這是我國法律賦予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另一方面,企業耗費巨資所形成的商業秘密要讓勞動者知悉,才能正常地生產經營,而勞動者“跳槽”后,如果將從原單位獲得的商業秘密應用于新用人單位,就與原單位形成了不正當競爭。目前,我國現階段商業秘密的保護和人才的流動都是直接影響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保證勞動者的擇業自由權和合理流動,同時維護公平競爭及保護好企業的商業秘密是當今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要在兩者之間尋找最佳平衡點,努力實現雙方利益沖突的平衡。

企業要針對保護商業秘密,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一是企業對商業秘密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保密教育不到位,員工保密意識不強。一些企業只注重有形資產,忽視無形資產,對商業秘密的無形價值和潛在價值估計不足,看不到商業秘密在企業發展和市場競爭中的重要作用,看不到商業秘密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談不上主動去抓商業秘密保護工作。企業平時缺乏經常性的保密教育,干部職工的保密意識比較淡薄,認為企業處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無密可保”或“保密無用”。泄露或竊取企業商業秘密的人員也認識不到這是侵犯企業權益的行為,要承擔民事、行政,甚至法律責任。
二是企業的商業秘密保護制度不健全。相比發達國家,我國沒有專門的商業秘密保護法律,商業秘密保護力度受到影響。企業要在充分利用現有法律武器的同時,不斷加強保密制度建設,依靠完善的制度保護企業商業秘密。
三是對涉密人員的管理力度不夠。有些單位在簽訂勞動協議時沒有保密方面的條款或條款過于籠統,可操作性差。平時對涉密人員缺乏管理和監督,發生泄密、竊密問題后,企業拿不出相應證據,只能吃“啞巴虧”。從外部環境看,由于人才市場不規范,人才流動有很大隨意性,缺乏應有的制約機制,致使企業商業秘密屢屢被侵犯。有的企業員工不辦任何手續,說走就走,侵犯原單位的商業秘密毫無顧忌。按照人事管理部門的說法就是“現在有沒有手續無所謂,拿走了什么誰也不知道”。
目前,我國對企業商業秘密進行保護的法律有《民法通則》《反不正當競爭法》《刑法》《合同法》和《勞動法》等。企業商業秘密受到不法侵犯時,企業可以就其侵犯事實,依照各類法律中有關民事侵權的規定,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請求處理,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停止侵害和賠償損失。為做好商業秘密的防范工作,企業可以根據《勞動法》和《合同法》的規定,與員工簽訂商業秘密保護合同,若對方違反合同則依法對其追究違約責任。
但隨著高科技技術的發展,僅依靠當前的法律規定不可能完全解決人才流動與商業秘密保護的利益沖突,要從多方面入手,在保障勞動者自由流動的同時,建立健全相應的商業秘密保護機制。
完善企業經營管理體制。現代企業勞動關系管理中,對勞動者的關懷程度直接影響到企業勞動關系的好壞。在企業管理中推行以人為中心的管理體制,處理好管理者和員工的關系,加大力度培養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增強員工的凝聚力,讓他們對企業有認同感和歸屬感。企業管理者一定要愛惜人才,認真正確地評估人才的價值,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人文環境,從而減少掌握商業秘密的核心人員流失。
采取經濟手段保護商業秘密。一是分配傾斜,對接觸、使用企業商業秘密的員工給予較優厚的工資、獎金待遇。同時,享受這種待遇的員工,要在雇傭合同中簽字承擔保護商業秘密的義務。二是簽訂長期勞動合同。此方法可以使關鍵崗位(接觸和掌握商業秘密)的員工獲得長期化收益而留在現有企業,減少商業秘密的流失。三是以產權利益分配。允許商業秘密的發明人和接觸、掌握商業秘密的人擁有部分股權,成為企業的股東,使之與企業形成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促使他們把保護商業秘密變成自覺行動。
采取行政手段保護商業秘密。首先要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增強廣大員工的商業秘密保護意識。其次要制定和完善商業秘密保護規章制度,商業秘密保護涉及商業秘密事項產生和確認、商業秘密資料使用和銷毀、對外接待、要害部門部位管理、通信設備使用等各方面,要根據企業特點,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規章制度。再次,要加強對商業秘密事項的管理,通過論證,將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配方、新設計及不為公眾知道的管理、工程、設計、經營、財務、市場營銷等方面的信息劃定為保密范圍,嚴格限定接觸商業秘密的人員范圍。對內,盡量縮小秘密知悉范圍,其他人員不經批準不得接觸商業秘密;對外,劃定特殊區域,對一些涉及商業秘密的關鍵部位,通過嚴格限定外來人員進入、禁止參觀、加強安保等措施保護商業秘密。最后,要避免發生對別的企業侵權的事件。企業在招聘人才,特別是招聘競爭對手的技術骨干時,要進行一定的調查,避免使用跳槽人員帶來的商業秘密,防止本企業陷入不必要的侵權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