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黃 慧 通訊員 王友娟
“每當一盤盤油燜小龍蝦端上涪陵氣田工區食堂的餐桌,都會勾起會戰員工濃濃的思鄉情”。江漢油田基地發展中心涪陵項目部副經理楊朝東告訴記者,特色美食“五七小龍蝦”已成為江漢油田的一張名片,受到廣泛歡迎。
近年來,江漢油田圍繞創效目標,打造以“五七油燜大蝦”為龍頭的餐飲產業和綠色蝦稻基地,發展油田特色產業。
發展小龍蝦產業,緣于“小李子五七油燜大蝦”品牌的創立和五七蝦市的誕生。
小龍蝦原名克式鰲蝦,原產北美洲,20世紀50年代傳入潛江。以前,小龍蝦還不是百姓餐桌的烹飪正品,僅將其烹飪成蝦球食用。1998年,江漢油田五七鉆前一路一飯館老板李代軍將整只小龍蝦按照油燜仔雞的烹調方法烹飪,研發新菜品,冠名“小李子五七油燜大蝦”。2006年中央電視臺《致富經》欄目播出講述李代軍故事的節目《夫妻店里的龍蝦事》,“油燜大蝦”一下子聞名全國,被評為中國第四大名菜。油燜大蝦,成了江漢油田的一張名片,引無數食客前來品嘗。
2000年前后,五七一帶出現多家經營油燜大蝦生意的個體戶,形成五七蝦市。2004年,江漢油田五七社區管理服務中心主動闖市場,修建五七油燜大蝦美食城。“龍抬頭”屬于五七社區自主經營龍蝦店中的“龍頭老大”,經營油燜大蝦、蒜蓉蝦和清蒸蝦。每到小龍蝦上市季節,店里生意最為紅火,一批外國人也慕名而來。

近年來,江漢油田圍繞創效目標發展小龍蝦產業。圖為員工在分揀小龍蝦。黃慧 供圖
2015年以來,五七社區管理服務中心為了將小龍蝦產業做大,選送多名員工學習廚藝,培養80余名服務人員,還開展“品大蝦促和諧”征文活動,舉辦多屆“五七油燜大蝦文化節”,傾力打造“蝦品牌”。蝦市火爆拉動周邊各種排檔消費,周邊省市也開了百余家蝦店,形成一定規模。
隨著“五七油燜大蝦”品牌效應發酵,小龍蝦成為潛江新興產業,江漢油田通過系列舉措,打造小龍蝦特色品牌,積極創效。
2019年,由江漢油田五七社區轉化而來的江漢油田基地服務中心成立“五七油燜大蝦”發展工作組,積極打造餐飲品牌,完成“五七油燜大蝦”工商注冊等工作,確定產品商標為“五七大蝦源”。投產運營的小龍蝦加工點,每天可生產小龍蝦120份,200余斤,開發出油燜、清蒸、蒜蓉和鹵制4種暢銷產品。
2016年以來,江漢油田積極延伸小龍蝦產業鏈至上游,實施小龍蝦養殖建設項目,引進“蝦稻共作”模式,打造油田綠色蝦稻基地。2018年,江漢油田提出要用龍蝦撬動2萬畝農田的高效發展,由生態農業公司投資建設4000畝“蝦稻共作”農田作為蝦稻基地,當年3月正式投產。2020年,成立蝦稻項目部,挑選技術骨干專門經營蝦田。按照綠色環保標準,采用清潔的漢江水作為養殖水體,主要用有機肥施肥,在蝦池里套養魚,形成蝦、稻、魚共生共利的農業生態綠色循環發展模式。2021年,蝦田生產的綠色無公害小龍蝦銷售量6萬斤。
江漢油田通過職工食堂和門店、網絡營銷渠道,構建小龍蝦營銷網絡,讓“五七小龍蝦”逐漸成為“江漢名片”。
江漢油田職工食堂共有42個,龍蝦菜品早在2000年就被編入菜譜,進入職工食堂,供應生產一線的石油工人。每年6月至9月的龍蝦上市季節,職工食堂菜譜會每月安排兩次石油工人喜聞樂見的油燜小龍蝦和蒜蓉小龍蝦。“獨具江漢特色的小龍蝦菜品得到職工的一致歡迎,供不應求。2021年,油田食堂制作小龍蝦菜品共用小龍蝦1500斤。”基地發展中心餐飲服務部副經理孔念斌說。
為打造以“家鄉味、綠色味、健康味”為主題的“三味”特色菜系,從2014年開始,基地發展中心涪陵項目部每年聯系供貨商向涪陵運送小龍蝦,每年“五一”當天,項目部工作人員凌晨時分在涪陵高速公路服務區接貨,使用項目部的皮卡經歷1個多小時山路顛簸,運抵涪陵工區食堂。經過精心處理和烹飪,當天將“油燜小龍蝦”端上餐桌。如今,油燜小龍蝦和蒜蓉小龍蝦還端上了涪陵頁巖氣公司招待國內外賓客的餐桌,很多來賓都對其贊不絕口,還常打包帶走。
基地服務中心在線下銷售“五七大蝦源”小龍蝦的同時,線上進駐中石化團購網等網上商城,在“2019年石化員工汽車節”綜合商品展亮相,積極構建營銷網絡,將烹飪的熟蝦和生產的活蝦銷往外地,擴大市場份額。2019年共銷售“五七大蝦源”小龍蝦485份,銷售總金額8萬余元,2020年銷售小龍蝦1979份,實現產值31.27萬元。生態農業公司在公司食堂開設加工點,將活蝦做熟后在網絡出售,還由員工駕車配送到小區顧客手中。2021年舉辦端午節禮品促銷活動,賣出熟蝦200多份,通過網絡宣傳,最遠賣到北京、廣州等地。生態農業公司通過經銷商來基地收購、餐館預定和公司營銷中心自主銷售三種模式銷售活蝦。2019年在后湖蝦谷承租門面銷售龍蝦,和集團公司易捷平臺合作銷售龍蝦,實現石化集團內部互供。2021年,生態農業公司銷售活蝦、熟蝦6萬余斤,創效7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