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丹


1911年,外國媒體針對中國東北的疫情發布了相關報道。
1910年10月25日,東北滿洲里發生瘟疫。奉天《盛京時報》于當年11月14日刊登短訊,詳細記錄了滿洲站的疫情:“自瘟疫發現之日起至今,滿洲站共病一百八十四人,華人死一百六十六名,俄人四名。”疫情并未局限于滿洲里,而是沿著“東清鐵路”傳至哈爾濱。11月初,哈爾濱的傅家甸開始出現病例,且呈每日遞增的趨勢。哈爾濱租界華俄公議事會召開會議制定防疫辦法,但疫情絲毫沒有減弱,而是繼續沿著鐵路線進入關內,并引發各國使館的恐慌,以至于德國皇太子原定于次年年初訪問北京的行程也因疫情而取消。隔離、戴口罩是在何時成為重要防疫手段的?這要追溯到1910年發生在中國東北的一場鼠疫……當時,由清廷組建的“防疫專家”團隊各顯神通,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蔓延,這場抗疫行動也成為中國醫學的里程碑。本文的主角——“奉天萬國鼠疫研究會紀念金章”,曾被頒發給當時的“抗疫英雄”,它也是中國科學防疫里程中的特別紀念。
與此同時,日、俄、美等列強對疫情尤為關注,俄、日兩國更是于當年12月初照會清廷外務部右丞施肇基,兩國以清廷無力控制疫情為由,要求獨立主持北滿防疫事宜。當時東北的形勢極其嚴峻,北部以哈爾濱為中心被俄國勢力控制,南部以大連為中心被日本勢力控制,日俄兩國均把東北防疫活動作為擴張勢力范圍的最佳契機。此外,美國更是把東北疫情看作脅迫清廷進行幣制改革及湖廣鐵路借款簽字的絕佳良機。三大列強對東北疫情的態度,使得清廷意識到防疫涉及到主權和外交問題,最后,清廷決定將防疫交予外務部負責。
施肇基隨即任命北洋軍醫學堂副監督、劍橋大學醫學博士伍連德為防疫總指揮(北洋軍醫學堂總辦為一品官員徐華清,他被譽為“中國軍醫之父”),北洋醫務官協參領全紹清為防疫副總指揮,并在奉天成立東三省防疫事務所,負責具體開展防疫活動。

1910年12月22日,伍連德帶著助手林家瑞奔赴哈爾濱疫情暴發最嚴重的傅家甸,并秘密解剖一具因疫致死的尸體,在顯微鏡下發現其血液及肺部切片存在大量的鼠疫桿菌,進而確定此次瘟疫為鼠疫大流行。鑒于鼠疫嚴重的破壞性和一直未獲得有效的防疫手段,伍連德立即向北京外務部電報東北疫情的病因,并提出“控制鐵路、隔離疫區、向關內征集醫生”等三項具體的防疫措施。
當時,醫學界普遍認為鼠疫是以老鼠身上的跳蚤作為媒介進行傳播,但南滿鐵路的一名日本醫生一直在哈爾濱地區捕捉老鼠,以期在老鼠身上尋找鼠疫桿菌,卻始終一無所獲。并且,其時正值哈爾濱的隆冬,并非老鼠大量活動時期?;谝陨蟽牲c,伍連德大膽提出,此次鼠疫不需要動物媒介而是通過呼吸飛沫傳播,并首次提出“肺鼠疫”的概念,隨即開始采取隔離、佩戴簡易口罩等措施進行預防。“肺鼠疫”一經提出便遭到醫學界的質疑,直到曾參加過香港鼠疫防疫的法國醫生麥斯尼因忽視預防導致疫死才引起各界的廣泛重視,但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1911年1月末,施肇基迫于各方面的壓力,以外務府的名義在北京照會各國使館,希望各國派醫學專家前往東北共同控制鼠疫,并得到多國的積極響應。與此同時,伍連德繼續堅持防疫,并進一步提出焚燒疫死者尸體以防止尸體上的鼠疫桿菌再次傳播的建議,他聯合東三省總督錫良及施肇基共同向清廷申請,最終獲準后親自監督焚燒。經過以上的防疫措施,傅家甸的疫情從2月中旬開始明顯減弱,其他地區紛紛效仿,同樣取得了顯著的效果。自3月1日午夜開始,傅家甸新增疫死人數連續多日為零。至此,東北鼠疫大流行僅用4個月的時間便成功被控制。
1911年3月初開始,各國派出的醫學專家陸續到達奉天,然而此時東北疫情已被控制,各國醫學專家已無用武之地。鑒于此前鼠疫大流行均未找到有效的控制方法,施肇基于是向清廷建議在奉天召開鼠疫防治會議,以揚國威,更有為成功保住東北主權慶功的深層含義。清廷批準并特旨下撥十萬兩白銀,由外務部、東三省防疫事務所共同舉辦會議。
1911年4月3日至28日,“奉天萬國鼠疫研究會”在位于奉天省小河沿的奉天會議廳召開,共有來自中國、日本、英國、美國、俄國、德國、法國、荷蘭、意大利、墨西哥、奧匈帝國等11個國家的33位醫學專家,12位全國各地的醫學代表及7位秘書參加。會議由伍連德主持并擔任會議主席,副主席由發現鼠疫桿菌、被稱為“亞洲微生物學第一人”的北里柴三郎擔任,施肇基作為特使出席會議。會議集中討論了流行病學、臨床數據、細菌學和病理學、抗擊鼠疫所采取的措施、鼠疫對貿易的影響等五個方面的問題。

1911年4月3日至28日,“奉天萬國鼠疫研究會”在位于奉天省小河沿的“奉天會議廳”召開,來自中國、日本、英國、美國、俄國、德國等11個國家的醫學專家出席會議。

1832年,德國漢堡曾為“幸免霍亂流行”發行紀念銀章。
伍連德在大會上介紹了防疫經驗,尤其把隔離措施作為最重要的經驗進行介紹。各國專家對東北鼠疫的成功防疫給予極高的評價,并共同研討制定了45項國際通行的防疫準則。此次會議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作為我國歷史上首次由官方舉辦的國際性學術會議,并且也是醫學史上首次以“鼠疫防治”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引起了當時三大媒體《申報》《大公報》《盛京時報》的廣泛報道,極大地促使國人開始接觸西醫理念和關注公共衛生狀況,最終促使東北地區在國內率先建立起公共防疫體系,由此開創了中國近代公共防疫事業。
1832年,德國漢堡曾為“幸免霍亂流行”發行紀念銀章,同樣的,為表彰和銘記在東北防疫中做出極大貢獻的醫務人員和參會的醫學專家,清廷依照國際慣例發行了金銀紀念章。此次奉天鼠疫會議所頒發的紀念金章,被作為機制獎章中的精品收錄于《中國金幣目錄》中。

該金章呈圓形,實測成色為954,直徑35毫米,無齒邊,連同金質掛環重約28.7克,品相極佳并附有原盒,非常罕見。金章正面采用雙龍抱珠圖案,此圖樣為清末時期官方主流紋飾,雙龍寶星勛章、新軍軍官帽章及大清銀幣均采用此圖樣;金章背面中心為顯微鏡下的紅細胞與鼠疫桿菌圖案,向外依次帶有“奉天萬國鼠疫研究會紀念”“宣統三年三月”“大清帝國”及對應的英文“THE TA CHING EMPIRE”“INTER NATIONAL PLAGUE CONFERENCE MEMORIAL,MUKDEN.HSUAN TUNG 3RD.YR.3RD.MO.”等文字,最外圈裝飾有珠圈。
“奉天萬國鼠疫研究會”紀念金章被收錄于《中國金幣目錄》中。

“奉天萬國鼠疫研究會紀念”金章


金章背面中心為顯微鏡下的紅細胞與鼠疫桿菌圖案,還有“奉天萬國鼠疫研究會紀念”“宣統三年三月”“大清帝國”及對應的英文字樣。
該金章鑄造精美,因綬帶極具日本風格,常被誤認為由日本定制。經筆者考證,該章由清廷下旨在度支部造幣總廠雕模鑄造,當時共鑄有金、銀紀念章及紀念銀幣數十枚,贈予參與此次防疫人員和參會醫學代表作為紀念。度支部造幣總廠最初稱“鑄造銀錢總局”,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春在天津竣工,1907年八月改稱“度支部造幣總廠”。作為當時國內規模最大、設備最精良、技術最先進的造幣廠,除曾試鑄大清丙午、丁未兩種金幣外,還利用自身優勢代為清廷制作賞賜所用的獎賞牌。
通過對比該廠所制的其他獎章可以發現,奉天鼠疫紀念章上的雙龍抱珠圖案及邊緣飾紋與五品賞功牌如出一轍,由此進一步證實該鼠疫紀念章由度支部造幣鏈接TIPS總廠制作。1912年,度支部造幣總廠因“壬子兵變”被燒毀,同年2月12日清朝正式結束,該金章也成為度支部造幣總廠制作金章的絕唱。
東北鼠疫共造成6萬多人死亡,約占當時東三省總人口的千分之五,經濟損失更是難以估計。但隨著社會變革及國內防疫體系的逐步建立,鼠疫未再大范圍暴發,作為20世紀中國醫學里程碑的東北鼠疫防疫及奉天鼠疫會議也因此很少被提及。2003年“非典”大流行,由奉天鼠疫會議總結出的“查找病源、控制交通、隔離疫區、征集醫生”的防疫模式才再次引起醫學界和歷史學者的特別關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期間,此種衛生防疫模式仍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由度支部造幣總廠親制的“奉天萬國鼠疫研究會”防疫紀念金章,不僅是對東北鼠疫的歷史銘記,更是對科學防疫的總結。同時作為清廷頒發的最后一種幣型金章,其對研究當時的東北時局、清代徽章制度演變等均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其背后蘊含的防疫經驗對當今社會仍具有極高的指導參考價值。
鼠疫具有極強的傳染性,最初曾因病因不明而有多種稱謂。其此前在人類歷史上的三次大流行均造成了嚴重的后果,但一直未獲得有效的防疫手段。第一次于1347年發生在歐洲,因死者全身發黑而得名“黑死病”。該病癥在歐洲泛濫7年之久,共造成約2500萬人死亡,約占當時歐洲總人口的四分之一;第二次于1633年發生在我國的山西地區,并隨著李自成的軍隊和清軍傳播到天津、北京兩地,最終造成人口大批死亡。目前有部分學者認為,鼠疫使得守城明軍失去戰斗力,是導致明朝最終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次于1855年發生在亞洲,延續幾十年并造成幾百萬人死亡。以上瘟疫病癥相似但始終不知病因,直到1894年香港暴發類似的瘟疫,病原體才被法國生物學家耶爾森和日本生物學家北里柴三郎同時確定為鼠疫桿菌,自此證實以上瘟疫均為鼠疫引發的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