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紀潔
中國錢幣博物館收藏有兩張光緒三十年(1904年)湖北官錢局雙頭像拾兩銀票,一張字號是“馀字第伍佰捌拾壹號”,一張是“生字第肆百陸號”,保存完好,色澤飽滿。這兩張銀票設計風格和版式特征完全相同,唯有字號不同。
該銀票為豎版,長18.7厘米、寬9.9厘米。其正面為墨綠色油墨印刷,四周裝飾有精美花框,上端和底部中間位置自右至左印有“湖北官錢局”五字,篆書書體,遒文壯節、方圓相濟,表示該票的發行機構。左右兩側印有“拾兩”二字,各有七處,也是篆書書體,表示銀票的面值。左右兩側印有多處面值,這種設計風格在清代民國時期豎版票券上很少見,其大致有兩種原因:一是防偽,因為“拾兩”面值較大,購買力強,在左右邊框加印,提醒人們仔細辨識;二是裝飾,可起到美化票券效果的作用。
整個票面由三部分組成,上部印有兩位人物肖像,右邊是湖廣總督張之洞,左邊是湖北巡撫端方。中部圖案為我國傳統的雙龍戲珠。因為銀票是豎版式,故兩條龍的形制是對稱狀設在左右兩邊。圖內上端,自右至左楷書“湖北官錢局”五字。下部印有三列文字,右列是字號,中間是面值,“憑取估平寶銀拾兩整”;左列是印制時間,“光緒三十年正月吉日”并加蓋有“湖北官錢局”長形小紅印章,篆書。下部黑框內印有六列文字,“此票準完納本省丁漕及關稅鹽課厘金,如有私刻假票者照私鑄例治罪”,楷書。這段文字表明了銀票的性質、使用范圍,以及對偽造者的處罰。最下端印有“大日本帝國政府印刷局制造”,表示銀票的印制機構。
銀票背面為綠色油墨印刷。右端靠上位置蓋有“湖北官錢局”騎縫章,以及字號的騎縫。票券四周有設計精美的傳統紋飾組成的邊框。框內上端印有“CHINA”,下端印有面值和發行機構的英文。中間印有“太子少保頭品頂戴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張”(張之洞)及“頭品頂戴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署湖廣總督巡撫湖北武昌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端”(端方),兩位清朝重臣聯合簽署的示諭,豎式排列,并在示諭末端鈐有一方紅色“銀庫圖記”印章,篆書,表明用圖記的衙門。
通過分析該告示,我們知曉了湖北官錢局銀票發行的社會背景、性質、使用范圍、兌換方法,以及銀票的優點和偽造的處罰等。
湖北省官錢局是湖北第一家帶有現代特征的金融機構。它的出現推動了湖北武漢近代金融的發展,使得武漢迅速成為華中地區的金融中心。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四月,時任兩湖總督張之洞洞悉市面制錢短缺,貨幣制度紊亂,百姓用銀交易非常困難,遂提出籌辦湖北官錢局的主張,并責成湖北善后局(清末凡有戰事的省份均設立善后局,專管牙厘分配和政府財務調度)撥給庫銀五萬兩、銀元五萬兩作為籌辦基金。光緒二十三年二月,張之洞奏準正式成立湖北官錢局(舊址為今武昌解放路中國工商銀行湖北省分行),發行可兌換的官票。
湖北省官錢局成立不久,即在漢口鮑家巷設立一家分局。后又陸續在宜昌、沙市、樊城、老河口、安陸(今鐘祥)、武穴等商埠設立分局。1904年4月,官錢局陸續開始經營存款、放款、匯兌等業務。
湖北官錢局先后發行的官票有銀兩票、銀元票和制錢票三種。其中,銀兩票印制于光緒三十年,“官錢局刊發官銀票,每張估平估寶銀拾兩,與官錢銀元等票相輔而行”。湖北官錢局是清末各省官錢局中最先發行新式鈔票的官錢局。為保障兌換,特規定凡持官票向官錢局兌錢的,一概照市價兌現。湖北官錢局的成立及其業務活動的開展,官票的大量發行,對于緩解錢荒、平抑錢價、便利商民、活躍市場,以及對于湖北實業的發展,均起到了推動作用。
光緒三十年湖北官錢局雙人頭像拾兩銀票是我國首次將人物肖像印在票券上的紙幣,又是明清時期唯一一張雙人肖像紙幣,同時也是清代滿漢官員同在一起的紙幣。

清光緒三十年湖北官錢局雙頭像拾兩銀票正背面(生字第肆百陸號)
那為什么兩名官員會出現在同一張紙幣上呢?選擇張之洞頭像印在鈔票上無可厚非,那么把端方的頭像也印在銀票上面,這里面又有哪些歷史原因呢?
這是因為光緒二十九年二月,張之洞奉旨回京,主持經濟特科考試,直到第二年三月才回到湖北復任。他離開這段時間,湖北巡撫端方以巡撫身份署理湖廣總督,所以端方就繼續負責辦理湖北官錢局錢票和銀票的印制。一個是兩湖總督,一個是湖北巡撫;一個負責出思路,一個負責實施;一個是漢族官員,一個是滿族官員,所以二人的頭像同時出現在這張鈔票上。因為張之洞的官階比端方高,所以張之洞居左,端方居右。
該票的印制機構是日本大藏省印刷局。當時日方建議銀票的花紋邊框雖然精細,但民間仍然可以仿造出來。若在銀票上添加印制人頭像,縱有高手臨摹,也很難仿制出人像的特征、神韻和氣度。因為人頭像系人工雕刻而成,有的線條上一個點就要刻上幾刀甚至幾十刀,既便是同一雕刻者重復同一件作品也會有差別。可見,人物肖像主要是銀票真假識別的需要,在防偽反假上具有獨特的效果。此銀票設計精美、布局合理、古色古香,紙張質量良好,印刷精制,因存世很少,是清末紙幣中享有盛譽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