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地方本科院校因其發展定位與服務面向,具有開展社會服務的優勢,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地方本科院校開展社會服務的重要途徑。美國高校的“合作教育”機制、德國高校的“雙元制”機制、英國高校的“三明治”機制和日本高校的“官產學”機制為地方本科院校深化產教融合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借鑒。當前,地方本科院校深化產教融合的主要模式有技術合作模式、科技項目攻關模式、共建專業學院模式、高效社會服務模式、實習基地模式、校企全面合作模式。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社會服務;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64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2)05-0090-03
中世紀的歐洲大學倡導自由教育,認為培養人才是大學的唯一職能。1810年,威廉·馮·洪堡創辦了柏林洪堡大學,洪堡提出通過科學研究方法和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去追求純粹知識的思想,科學研究第一次成為大學職能。20世紀初,威斯康星大學校長查爾斯·范海斯提出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主張高等學校應該為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使大學與社會生產、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由此,高等教育的社會服務職能確立。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從“象牙塔”走向社會中心,大學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日益密切,大學逐漸成為推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其社會服務職能的地位與作用也越發凸顯[1]。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地方本科院校開展社會服務的實踐與成效對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及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文章以地方本科院校開展社會服務的重要途徑——深化產教融合為視角,通過調研江蘇省地方本科院校,分析其深化產教融合的模式創新與實踐,以期對地方本科院校拓展、完善社會服務職能提供經驗借鑒。
一、深化產教融合是地方本科院校開展社會服務的重要途徑
地方本科院校指隸屬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普通本科院校,其辦學經費主要來源于地方政府財政撥款,其辦學宗旨是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其功能和定位也都立足地方。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具有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傳統和優勢。當前,地方本科院校開展社會服務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一方面通過其教學、科研職能實現,這是兩大基本職能的擴展與延伸;另一方面通過開放校園、科學普及、文化活動、參與社區建設等方式實現,充分發揮高校的公益組織特征,有效挖掘高校資源的社會價值。因此,地方本科院校開展社會服務的重要途徑是立足新時代國家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高校從社會邊緣走向社會中心,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越來越受到重視,成為推動高校特別是地方本科院校發展的重要途徑[2]。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對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3]。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發展的必然選擇。地方本科院校深化產教融合的目標是,逐步推進行業、企業參與學校辦學,促進學校辦學體制、學校管理制度多元化發展,全面推進校企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促進教育鏈與產業鏈的良性互動與有效對接,推動以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解決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3]。教育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對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應著眼于應用型人才培養,增強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和為行業企業技術進步服務的能力。
二、國外高校產教融合的有益經驗
(一)美國“合作教育”機制
“合作教育”是把課堂學習和與職業目標相關的生產性經驗相結合的一種教育策略,為學生提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漸進經驗。美國高校“合作教育”項目已涵蓋所有的高等教育學科領域,聯邦政府也專門立法支持并資助“合作教育”項目的開展。參與“合作教育”的學生不僅有本科生,還有研究生;“合作教育”項目開展的方式包括強制式、學生自主選擇式和學校選拔式。“合作教育”項目大多采用工作與學習交替進行的模式[4]。“合作教育”鼓勵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獲取實際技能,這既符合高等教育的本質要求,又順應了社會對專業技術型人才的需求,因此,美國“合作教育”機制歷經百余年的發展,已逐漸成熟并得到世界各國高校的公認與效仿。
(二)德國“雙元制”機制
德國政府先后頒布、修改了幾次法律法規以確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地位。1969年頒布《聯邦職業教育法》,2005年將《聯邦職業教育法》和《聯邦職業教育促進法》合并,并修訂頒布了新的《聯邦職業教育法》,2007年對《聯邦職業教育法》進行了再次修訂,并以“國家承認的教育職業”形式發布職業教育的專業目錄。目前,已發布的德國“國家承認的職業教育專業”為338個,覆蓋大約2.5萬個社會職業。
(三)英國“三明治”機制
英國的“三明治”教育采用“理論—實踐—理論”交替式的人才培養模式,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強調實踐。這一教育模式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一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深了學生對所學專業理論知識的認識,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和學習熱情;二是企業實習加深了學生對實踐技能的認識,同時還可以提高人際交往、合作交流技能;三是為學生提供了提前經歷職業訓練與職業指導的機會,可以提高學生的環境適應能力;四是通過實際的企業實踐,有利于學生更好、更早地掌握工作技能,也可以提高就業率。
(四)日本“官產學”機制
日本高校的產教融合模式稱為“官—產—學”合作,一個“官”字體現出了日本高校校企合作中政府主導的特點,日本政府主要通過立法方式引導企業和高校開展合作。例如,l986年日本制定了《研究交流促進法》,1998年又出臺了《大學技術轉移促進法》,并修訂《研究交流促進法》。日本政府還認識到,建立良好的產學研合作機制是推動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因此,自1983年以來,日本政府先后建立了委托研究制度、研究室制度、委托培訓制度、人員互派制度、捐贈制度、經費劃撥與使用制度等,以此促進“官產學”合作體制的完善。
三、地方本科院校產教融合的模式創新與實踐
當前,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產教融合、推進校企合作上形成了很多有益的做法。文章通過對江蘇省地方本科院校的調研分析,總結出地方本科院校深化產教融合的六種模式,具體如下。
(一)技術合作模式
技術合作模式是一種院校與企業之間資源互助、優勢互補的合作模式[5],即院校和企業根據各自的優勢,共建產學研合作中心、技術開發中心等,使校企雙方在合作過程中對資源進行更加合理的配置利用。比如,江蘇理工學院為深化產教融合,建立了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該基地以行業人才需求變化和ICT產業發展需求變化為導向,積極對接國際工程教育標準[6],培養行業企業所需人才。學校積極對接常州市鐘樓區汽車后市場的巨大發展空間和雄厚產業優勢,聯合千人計劃(常州)新能源汽車研究院、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和車當當、常州鐘樓新城投資建設有限公司等行業龍頭企業,合作建立國際汽車后市場(常州)產業基地、國際汽車后市場(常州)研究院,共同建設人才培養平臺,開展汽車后市場相關資質及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又如,金陵科技學院與
ABB集團共建機器人應用創新中心,實驗室促進了學生在工業機器人應用、系統集成及應用創新領域里工程應用能力的提升。實驗室以雙方合作共建的方式使學校獲得ABB機器人的軟硬件產品,向未來的工程師群體展示當今機器人領域的發展方向,并以此使學生積累實際工業機器人系統的應用經驗及創新思維。
(二)科技項目攻關模式
科技項目攻關模式是指院校和企業通過承擔科技項目從而實現校企合作的一種模式[5]。院校與企業合作攻關項目,一方面可以幫助企業技術轉型升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幫助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提升高校師生的科研實踐能力,從而提高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例如,徐州工程學院與徐工集團、維維集團、新華盛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業單位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校企合作,合作內容包括人才融合培養、實習實訓、項目攻關、產品研發等,創新了校地合作、共融共生、共同發展的政產學研合作模式。校企地合作的不斷深入,逐步成為促進學生就業的“穩定器”、企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器”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
(三)共建專業學院模式
共建專業學院模式是指院校與企業雙方在自愿合作的基礎上,由院校與企業雙方或多方共同投資、共同建設,以實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一種辦學模式。其運行模式參照股份制方式,以實現雙方或多方主體利益[7]。例如,淮陰工學院主動對接區域產業需求,進行專業集群再造,組建了中興學院、臺商學院、農墾學院、淮商學院等具有明確企業需求導向的專業集群學院,并以翔宇學院作為創新創業公共載體。常熟理工學院形成行業學院、N+1分散導師制等多元化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金陵科技學院與焦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焦點商學院,充分發揮校企雙方的資源優勢,實現產教深度融合。江蘇理工學院堅持產教融合,主動對接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與中天鋼鐵集團、常發集團等全省知名企業開展深度校企合作,先后成立再生金屬學院、新能源汽車學院、循環經濟研究院、電梯產業研究院等一批行業、企業學院和研究院,建立緊密對接地方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校企合作已覆蓋所有主干專業。
(四)高效社會服務模式
高效社會服務模式是指院校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積極為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技術升級、管理創新、人才培訓等方面的服務,提高企業經營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一種校企合作模式[5]。例如,南京審計大學通過專業培訓和企業合作等方式開展社會服務,結合學校“大審計”平臺的辦學特色,在計算機審計、信息系統審計領域為審計署機關、署駐各地方特派辦、派出局、地方審計機構培訓了大量的信息系統審計業務人員和注冊信息系統審計(CISA)人員。淮陰工學院推進“社會服務1111工程”,即1名校領導聯系1個縣(區),服務10家以上規模企業,創造1億元社會經濟效益。目前,淮陰工學院已與淮安市洪澤區、漣水縣、經濟開發區等簽署全面合作協議,充分發揮學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優勢,服務地方產業發展,激發地方創新驅動力。
(五)實習基地模式
實習基地模式是指企業根據院校人才培養需求,為學校投入資金、提供設備條件或實習崗位等,建立校外實習基地或校內實訓基地,協助完成院校人才培養任務的一種合作模式。實習基地模式的具體實現方式主要有:一是校企雙方共同投資建設校內實訓基地;二是利用企業現有的設備為學生提供實踐教學服務;三是校企雙方互助互利,即學生在企業實習,企業在學校培訓;四是學校聘請企業優秀的技術與管理人員,充實學校師資隊伍;五是企業為學生提供資格證書培訓,學校為員工提供繼續教育,校企雙方實現共同終身教育[5]。例如,南京曉莊學院與臺達集團共同建設“南京曉莊學院—臺達自動化實驗中心”,以改善和提升校方實驗室硬件條件,滿足在校師生的自動化教學和研究需求。同時,雙方還將在自動化領域的教學、研究和應用方面進行全面合作。
(六)校企全面合作模式
校企全面合作模式主要是校企雙方通過簽訂長期合作的協議,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生產管理、技術轉型、科技開發和社會服務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的一種模式[5]。比如,南京工程學院實施引智工程,著力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師資隊伍共同體,從企業、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校外兼職教師,充實到師資隊伍中,組建多方參與的“雙師型”師資隊伍。聯合相關單位聘請管理或技術專家開展“教材資料共編、項目課題共研、培養方案共商、資源基地共建、教學團隊共組、培訓競賽共辦”,實行人才培養方案“雙論證”、專業課程“聯合授課”、實習實訓“雙指導”、畢業設計“雙導師”、教學質量“雙評價”。常州工學院實施“校代表”制度,選拔骨干教師作為“校代表”進駐企業,發揮橋梁作用;實施引航計劃,從合作企業選拔技術骨干擔任“企航師”,參與課程講授、專業講座、課程建設,指導學生企業實習、畢業設計,引導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
地方本科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發展目標和服務面向定位,是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力軍。進入新時代,面向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與新要求,地方本科院校應繼續發揮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傳統和優勢,持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推進地方本科院校內涵式發展。
參考文獻:
[1] ?賀蘭.地方本科院校完善社會服務職能的路徑選擇[J].煤炭高等教育,2020,38(1):19.
[2] ?別敦榮.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基本邏輯[J].中國高教研究,2016(3):37.
[3]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EB/OL].(2017-12-19)[2019-10-15].http://www.? 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4] ?涂寶軍.美國高校合作教育機制及其啟示[J].教育?探索,2017(4):99.
[5] ?吳文婷.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現狀研究——以J大學電信工程專業、制藥專業為案例[D].?南昌: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6:57.
[6] ?中國江蘇網.江蘇理工探索育人新模式 產教融合與需求對接[DB/OL].(2017-10-25)[2019-10-15].http://edu.jschina.com.cn/jy/201710/t20171025_4772123.shtml.
[7] ?左崇良,胡剛.校企合作雙主體辦學的治理結構與運行機制[J].職教論壇,2016(16):55.
編輯∕李夢迪
收稿日期:2021-04-1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修回日期:2021-05-22
作者簡介:賀蘭(1986—),女,安徽岳西人,淮陰工學院高教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
基金項目:2017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后大眾化下的地方本科院校社會服務職能拓展研究”
(2017SJB1647);淮陰工學院校高教研究課題“普及化時期地方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策略研究”(2020GJ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