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吉林省在本輪疫情防控工作中,始終堅持把“菜籃子”穩產保供擺到突出位置抓緊抓實,有力有序有效扎實抓好地產設施蔬菜生產,全力以赴打贏“菜籃子”保衛戰,為疫情常態化防控“菜籃子”穩產保供積累了彌足珍貴的實踐經驗。
本輪疫情集中暴發初期,吉林省政府迅即啟動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組建全省抗疫物資保障工作組,下設“菜籃子”穩產保供等7個工作專班,市、縣兩級政府同步設置專項工作專班。由各級政府主要領導同志親自掛帥,分管領導具體負責,農業農村、發展和改革、商務、公安、交通運輸、市場監管等部門為“菜籃子”工作專班成員單位,統籌抓好生產發展、產銷銜接、流通運輸、市場調控、質量安全等各項工作。重點協調解決受疫情影響導致的地產設施蔬菜生產資料種苗運輸受阻、蔬菜采收上市不暢、園區生產用工短缺等突出矛盾問題。對涉及跨區域、跨省域重點難點問題,各市(州)長、各縣(市、區)長親自研究、親自推動,不解決問題絕不撒手,不見成效絕不收兵。吉林省將本輪疫情防控期間各地“菜籃子”穩產保供工作落實情況,納入到第二期全省“菜籃子”市長考核中,真正壓實各地抓“菜籃子”工作的屬地責任。
“上下同欲者勝,同舟共濟者贏”,做好疫情常態化防控“菜籃子”穩產保供工作,必須強化地方首責,真正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堅持把“菜籃子”穩產保供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抓緊抓實抓出成效,統籌整合各方面資源力量,協調研究解決影響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的突出問題,確保本區域“菜籃子”產品產得出、運得走、不積壓、不賣難。
疫情防控期間,吉林省針對重點涉疫地區發生的“菜籃子”備春耕物資運輸難、蔬菜上市難以及生產用工難等突出問題,緊急啟動“菜籃子”工作運行機制,每天調度各地“菜籃子”生產情況,研判市場供給形勢。省、市、縣三級農業農村部門開通24小時“幫農解憂熱線”,主動為農民紓難解困。實行層級化運行模式,每日晚7時召開全省“菜籃子”工作調度會議,跟蹤地方政府屬地責任落實情況,省上重點協調解決各市(州)跨區域難題。組建“菜籃子”工作小分隊,赴問題矛盾集中地區域現場辦公,提升問題解決實效。疫情期間,通過省、市、縣三級“菜籃子”工作運行機制,幫助農民解決各類實際問題325件,有利保障了地產蔬菜產得出來、運得出去、賣個好價錢。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做好疫情常態化防控“菜籃子”穩產保供工作,要善于運用制度機制優勢應對疫情防控風險挑戰沖擊,立足于最困難、最復雜情況,研究制定實在管用的工作運行機制。要聚焦影響“菜籃子”穩產保供的交通運輸、物資保障、生產指導、產銷銜接、生產用工等突出問題和重點領域,針對短板弱項和風險挑戰做好前瞻性謀劃安排,依靠制度機制的“剛性”應對風險的“突變性”,提高“菜籃子”應急保障整體工作時效。
吉林省常年蔬菜生產能力保持在1200萬噸,基本能夠滿足全省消費,但存在季節性和結構性短缺問題。每年11月到翌年4月,地產新鮮蔬菜主要依靠溫室生產,種植品類以小白菜、菠菜、芹菜、油麥菜等速生葉類菜為主。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暴發前,全省鮮菜自給率僅為8.4%。近年,吉林省啟動實施“百萬畝棚室建設工程”,省級財政每年安排1億元,按照“梯次提高補助比例”的辦法,重點支持30畝以上規模棚室園區建設,新建100畝以上的規模園區,每畝溫室最高可獲補助資金3.9萬元。本輪疫情發生初期,吉林省農業農村廳組織55家在田生產規模園區完成戰時轉換,擴大葉類速生蔬菜生產,精準對接保障長春市、吉林市等重點涉疫地區,有效緩解了“菜籃子”供給不足問題。
“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做好疫情常態化防控“菜籃子”穩產保供工作,必須要下大氣力抓好地產蔬菜生產,抓緊建成一批規模化北方設施蔬菜生產基地,提升“菜籃子”自給能力水平。要立足北方冬季氣溫光熱條件,因地制宜發展蓄熱節能型日光溫室和土堆溫室,選種生長發育期短、耐低溫寡照、消費需求強的速生葉菜、芽苗菜,加快成熟上市。同時要加大蔬菜農藥殘留監測監管力度,切實守好“菜籃子”產品質量安全底線。
本輪疫情發生期間,正是我國北方設施棚室蔬菜生產茬口轉換期,葉菜播種定植、果菜開花坐果、瓜菜育秧嫁接、菌菇發酵接菌等農事頻繁,亟需加強科技指導服務。為解決因疫情管控科技人員“下鄉難、指導難”問題,吉林省農業農村廳開辦“菜籃子”抗疫穩產農民夜校,邀請中國工程院李玉院士等7位知名專家線上授課,創建“雙百共建”技術服務微信群,221位農業專家和蔬菜生產主體隨時在線答疑解惑,依托省電視臺“鄉村四季”欄目發布技術服務微視頻。通過多種“不見面”式的線上服務,培訓農民10.4萬人,保障了疫情防控和“菜籃子”生產“兩不誤”。
“科研人員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做好疫情常態化防控“菜籃子”穩產保供工作,就要緊緊盯住農事活動安排和農民生產最渴盼解決的問題,改變“大集中、大課堂、大培訓”做法,創新“短、平、快”服務指導模式,利用手機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現代網絡技術和電視廣播傳統傳媒手段,開展形式多樣、快捷直通的“云上”培訓服務,“送”技術到農民家中、到田間地頭。
疫情期間,吉林省相繼制定印發《關于滯留長吉兩市農民返鄉春耕工作方案》《關于做好外省滯留農民返鄉春耕工作的通知》,組織近26萬農民及時返鄉,做到備春耕生產“一天不耽誤、一戶不落下、一畝不撂荒”。“菜籃子”生產特別是冬春季棚室蔬菜生產屬于人工密集型產業,在秧苗移栽定植、瓜菜嫁接管理、菌菇發酵接菌等關鍵生產階段,一天耽擱不起。對此,吉林省農業農村廳針對重點“菜籃子”生產園區,組織附近村屯農民就近就便打工就業,最大限度保障園區生產作業和農民家庭收入不受影響。四平市六之維現代農業園區每天用工200人左右,平均每人每天工資150元,較平常上漲50元,實現了疫情防控、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多方共贏。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做好疫情常態化防控“菜籃子”穩產保供工作,必須著眼農業生產實際,全力解決生產“用工難”問題。在確保農民個人防護安全的同時,妥善處置“堵”與“疏”的矛盾,科學有序組織農民有序流動,就近就便安排農民到農業園區打工就業,必要時采取人員閉環管理,努力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范因疫情防控導致發生新的返貧致貧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