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晶心

董加耕,這個名字如今少為人知,但在上個世紀60年代,他是無數青年人心中的偶像。當年,他的一個決定,影響了二十世紀的中國乃至(前)蘇聯千千萬萬的青年人。在他的家鄉鹽城市鹽都區,有一座建筑面積1800余平方米的董加耕事跡展覽館,從2007年6月8日建成開放,至今已有30多萬人來此參觀。
回鄉務農,立志耕耘
董加耕,原名董嘉庚,1940年出生于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葛武鎮董伙村。1961年5月高中畢業時,董加耕不但每門功課都在96分以上,還是鹽城龍岡中學的團支部書記、預備黨員,學校決定推薦他上北京大學哲學系。但經過慎重考慮,他舍棄了這個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機會,在志愿表上寫下8個大字:“回鄉務農,立志耕耘。”
為了表明決心,他將原名“嘉庚”改成“加耕”,又替妹妹把名字“庚四”改為“加耘”。他說:“我們的志向不是個人的長命富貴,我們要響應黨的號召,加強農業,立志耕耘。”他滿懷激情,向學校領導遞交了回鄉務農的申請書。
董加耕做出這個決定非同尋常。當時的中國歷經數十年的戰爭和動蕩,生產力低下,經濟貧困,糧食緊缺。那是一段道有餓殍的苦難歲月,董加耕永遠不會忘記父親為了充饑,喝發芽的茨菰湯而中毒身亡,臨終時悲憤地咬碎了含在嘴里的陶瓷湯勺的那一幕。
老師和同學們難以理解,他們覺得將這么一根好苗子送到農村去種莊稼實在可惜,可董加耕回答說:“正是因為黨的教育培養,才使我懂得一個年輕人應當根據革命的需要決定自己的生活道路。”
10天以后,董加耕得到縣委的批準,他懷著滿腔的革命熱情,用老師送給他的扁擔挑著書籍和行李,回到了家鄉——鹽城縣葛武公社董伙大隊第四生產隊。
董加耕回鄉種田的事,在鄉親們中間引起不少議論。有位老伯用旱煙袋敲敲他的后腦殼說:“加耕,人家讀書越讀越遠,你呢,從城里讀到鄉下,我看你是讀書讀呆了啊。”董加耕回答說:“大伯,古話說,讀書越多越明理,我讀了書懂得了要用知識建設新農村的道理,才回家勞動的。”
董加耕回鄉時,生產隊連公共食堂都沒解散,許多人因為吃不飽飯患上了浮腫病。董加耕沒有動搖信念,吃腌蒿子、豆餅,樂觀地唱著“洪湖水,浪打浪”等革命歌曲,赤膊和鄉親們一起拉犁、割稻、罱泥、揚場。
“在大旱的日子里,他同社員們踏車抗旱幾十個晝夜,腳底板磨出了老繭;在搶場時,他能一氣扛過四十幾巴斗糧食,把雙肩壓得通紅;搶種時,他接連不斷地在水深及膝的田里拉犁,胃病發作也不退縮……”這是《中國青年》1964年第1期的報道《新式農民董加耕》一文中記錄的場景。董加耕在日記中寫道:“體力勞動是一座不朽的熔爐,我是一塊礦石,一定要煉成不銹之鋼。”
一定要煉成不銹之鋼
董加耕回鄉后,已經當了小學教師的女友與他分了手。公社黨委決定調他到郵電所工作,他卻發誓“決不從第一線撤退”,連母親的眼淚也動搖不了他的決心。
因為他清楚,憑借自己學的知識,有能力改變當下家鄉的現狀。歷經三年自然災害,鄉親們都迫切想要改善落后的局面,傳統的農業顯然已經不適應當下潮流。普通農民都是春種秋收、靠天吃飯。也就是說,一畝三分地,農民們也就一年一種,最多一年兩種。可在現代農業技術的支持下,顯然并沒有將土地利用最大化。
董加耕利用學到的農業知識,率先在家鄉進行了“農業內部的第一次產業改革”,提出了“漚田改旱田,稻、麥、棉、綠肥輪作,改良土壤,解放勞力”的措施,原先種水稻的田在不同的季節種不同的莊稼。
在董加耕的努力下糧食果然獲得了大豐收,水鄉第一次長出了棉花。這套理論也在其他大隊推廣成功,這時那些質疑他的人再也沒了噓聲,有的只是敬佩、理解。
1963年初,鹽城縣縣委書記在一次蹲點勞動中了解到這一典型事跡后,給予了充分肯定和贊揚。5月,共青團鹽城縣委號召全縣青年學習董加耕,隨后董加耕被推薦出席江蘇省知識青年座談會。12月31日,《新華日報》發表了《走革命的路,當革命的接班人》的社論,贊揚了董加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想和行動。
1964年1月2日,《中國青年報》刊載董加耕回鄉務農的先進事跡,并配發社論《到農業第一線是光榮的革命行動》。1月19日,地委批轉團地委關于發動全區團員青年學習董加耕的活動計劃。3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移風易俗的革命行動》,稱贊“董加耕是我們祖國的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知識的第一代新型農民” “董加耕所走的道路,就是毛澤東時代知識青年應該走的路”。3月22日,江蘇省委發出《關于宣傳和學習董加耕的通知》,鹽城地區乃至全省很快掀起了學習董加耕的熱潮。
5月,鹽城縣中學初中畢業生金瑚毅然放棄升學考試,和幾個女同學結伴組成知青小組奔赴農村插隊。東臺縣安豐鎮知青高大云、凌淑云、殷冬年,將名字改為高大耘、凌續耘、殷農林,組成“三耕四耘”小組,提出“三耕四耘趕一耕,風起云涌下農村”的口號。在董加耕事跡感染下,南京知青李雙耘等10人來到董伙大隊插隊當農民,還有72名南京應屆畢業生自愿放棄高考,到蘇北農村插隊務農,被稱為“七十二賢人”。
一時間,董加耕的事跡變成了新聞報道、宣傳畫冊、連環畫、話劇、歌曲……來自全國各地甚至(前)蘇聯、越南等國家的信件雪片般飛來。他的個人志愿,也變成一個時代一代人的“選擇”,成千上萬的知識青年高唱著“學習董加耕,立志干革命”的歌曲,投身到上山下鄉的時代洪流中。
腳踩污泥,心懷天下
董加耕成為了風云人物。他不僅當選為生產隊長,還成了共青團九大代表,出席第三屆全國人大會議。
1964年12月26日,是董加耕一輩子都難忘的日子。這一天,他作為全國人大會議代表,受邀參加了毛主席71歲生日家宴。
來參加毛主席家宴的人不多,有王進喜、錢學森、陳永貴。雖說來的人不多,但也要坐好幾桌。這樣一來,誰挨著毛主席坐,就成了一個問題。好在有周總理安排,每個人都有序地坐了下來,而董加耕被周總理安排坐在毛主席的左手邊,右手邊是全國著名英模人物邢燕子。
在家宴上,毛主席對這些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說了許多,還特地將碗中的飯撥給了董加耕和邢燕子,給他倆添了燒餅、餃子,并對他們說:“你們從農村來的,又是年輕人,要多吃啊!要吃飽!”
在給董加耕添飯的時候,毛主席特意提到:“你文化高,在農村可以多辦點事。”
主席的一番話,讓董加耕更加堅定了扎根農村的決心。
董加耕的一生起起伏伏,但唯一不變的始終是那顆赤膽忠心,對家鄉父老鄉親的關心,以及對家鄉建設的念念不忘。
新中國成立50周年前夕,董加耕入選“共和國英模”50人。2005年董加耕享受全國勞動模范待遇。1996年國慶,一批共和國老勞模應邀赴京參加國慶觀禮活動,董加耕又見到了邢燕子和侯雋(全國勞動模范、知青先進標兵)。在天安門城樓上,他們熱淚盈眶,深深感覺到人民群眾沒有忘記他們。2000年董加耕在鹽都縣政協主席位置上退休,他用16個字總結自己走過的曲折人生道路:“人貴有志,志貴不移,觀念更新,不改初衷。”
他的“志”就在1963年9月7日日記寫的一句話中:“身居茅屋,眼看全球,腳踩污泥,心懷天下。”這句話后來傳遍全國,成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