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揚州的刺繡手工藝是揚州非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揚州市寶應縣魯垛鎮形成了較大規模的產業鏈,但揚州刺繡在傳承和變革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如產品形式單一、產品無特性、缺乏品牌化效應等,甚至陷入了后繼無人的困境,在市場中失去了競爭力。鑒于此,揚州刺繡手工藝的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以寶應縣魯垛鎮亂針繡為例從刺繡產品自身的工藝創新、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以及刺繡文創產品的開發與推廣等幾個方面,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揚州刺繡手工藝的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思路。
關鍵詞:刺繡;文創;非遺;創新;傳承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揚州市科技計劃項目-—政策引導計劃(軟科學研究)“基于揚州刺繡手工藝的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YZ2020225)研究成果。
揚州寶應魯垛鎮亂針繡運用了分層、加色的刺繡手法,針法長短不一、方向不同且互相交叉,它將傳統的平面繡與繪畫相結合,在二維的空間塑造出了三維的景深,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細膩逼真。亂針繡的題材十分豐富,以不同的質感和不同的針法,把風景、肖像、攝影等藝術作品都表現得惟妙惟肖,是傳統刺繡技藝的重大突破。2006年,亂針繡作為蘇繡針法之一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一、揚州寶應魯垛亂針繡的傳承
當代刺繡文化產業日漸興盛,特別是亂針繡手工藝在揚州寶應魯垛鎮得到了長足發展,產業規模較大,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20世紀80年代,寶應的學徒去常州和蘇州學習刺繡并將工藝逐步帶回寶應,經過他們多年的拜師、推敲、學習,使亂針繡手工藝逐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知名度和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如今魯垛亂針刺繡產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由原來的小作坊生產逐步形成產業園區,被列為江蘇省文化精品并入選揚州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寶應亂針繡”已成為揚州繼玉器、漆器后的第三大民間工藝產品,因此,也就有了亂針繡“形成于蘇州,傳承于常州,興盛于寶應”一說。
寶應魯垛鎮的亂針繡文化產業園,是目前中國最大的亂針繡生產基地。刺繡作品平均每年榮獲國際、國家、省級評比金獎10余個,產品遠銷歐美、日、韓、東南亞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1億元以上,已成為寶應縣的特色文化產業和魯垛鎮的經濟支柱產業。
二、揚州寶應魯垛亂針繡的發展現狀
寶應亂針繡文化產業雖然發展規模較大,但產品的競爭力和品牌效應并不明顯,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繡品市場的飽和,朝鮮繡、機器繡的增加,寶應亂針繡產業的優勢已不明顯,出現了產業發展的瓶頸,主要表現在企業發展、人才培養、作品創新、市場銷售、產業品牌化等幾個方面。
(一)企業發展問題
1.企業規模小、產能低,應對市場能力不強。魯垛亂針繡主要是家庭作坊式的企業,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進行學習生產,多數企業規模較小,有幾名到十幾名繡娘,具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很少。近年來,隨著工藝品市場的需求低迷,傳統題材的亂針繡作品工費高、周期長、產能偏低,企業在銷量上受到一定影響。尤其是朝鮮繡、機器繡帶來的沖擊,使競爭力不強的魯垛亂針刺繡企業面臨倒閉或者轉型的困境。
2.亂針繡企業用工方面無序競爭,缺乏現代企業管理經驗,繡工管理混亂,工資標準不統一,導致繡工無序流動,技能得不到提升,繡品質量無法保證。
3.銷售秩序比較混亂。企業間仍有相互壓價、惡性競爭的現象存在。
(二)人才匱乏問題
1.刺繡傳承形式單一。亂針繡企業主要以非遺大師創辦的小型工作室為主,技藝傳承方式主要是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形式。亂針繡工藝復雜,人才培養的周期較長,學徒前期的學藝和得到的回報是不成正比的,這導致了年輕人不愿從事亂針繡行業,老一輩的非遺傳承人因年齡較大視力減退,無法繼續從事一線的刺繡工作,造成了亂針繡從業人員萎縮、傳承人斷層、后繼無人的困境。
2.刺繡專業設計人才嚴重缺乏。大部分的從業人員只是將從事亂針繡作為謀生的手段,大多缺乏美術繪畫功底和創新意識,作品多以臨摹為主。
(三)產品創新不足
亂針繡被稱為“繡畫”,產品大多停留在復制層面,缺乏原創性和個性化的作品。魯垛亂針繡產品對地域文化和傳承文化內涵挖掘不足,缺乏與時尚文化、現代審美的結合,使產品與市面上的產品“同質化”屬性嚴重,沒有鮮明的產品特性。亂針繡產品設計與刺繡做工沒有分離,也是產品創新不足的重要原因。
(四)市場銷售單一,沒有形成品牌效應
亂針繡企業來單加工較多,企業品牌意識淡薄,發展方向單一,雖然產業規模較大但并沒有形成品牌效應。多數企業的繡片往往是貼牌銷售,在整個銷售鏈中,利潤大部分為代銷公司所得。繡品包裝設計不夠精美,不便攜帶,檔次沒有區分。文創推廣性產品較少,傳統刺繡產品與時尚消費理念結合不足。
三、寶應魯垛亂針繡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策略
針對上述問題,從提高亂針繡產品的競爭力、構建亂針繡人才梯隊培養的模式、強化企業管理、塑造品牌意識等方面入手,幫助魯垛亂針繡小微企業的轉型,促進亂針繡文化產業的發展和非遺技能的傳承。
(一)自身層面的不斷創新
亂針繡非遺的傳承和發展僅僅依靠社會和政府的支持是不夠的,從根本上還是要依靠自身的提高和創新,增強產品的競爭力,使亂針繡技能與時代融合,走進生活,促使非遺活化。
首先,要從亂針繡工藝層面不斷創新,精益求精,保證每一個過程的準確化和完美化,從刺繡細節中的量變達到質變,走刺繡精品路線,塑造產品良好的品牌形象。作為一種手工藝品,手藝就是亂針繡產品的靈魂所在,掌握這種刺繡工藝需要常年累月不斷地練習和學習,反復揣摩畫作的意圖,創新不同的針法進行表現,才能傳承非遺文化的精髓。目前,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刺繡市場上充斥著機器繡、朝鮮繡等低價位的作品,拉低了手工刺繡的價位。能在這種環境中堅持手工刺繡,不迷失方向,不急功近利,讓手工亂針繡產品變得更有溫度、更有親和力,得到市場的認可,是非遺刺繡傳承、活化的關鍵所在。2784043C-96F6-4102-9338-0FC6918F300B
其次,要進一步挖掘亂針繡文化內涵,梳理出亂針繡的發展脈絡,凸顯寶應魯垛亂針繡非遺文化的理論價值。特別是要從傳承人出生背景、求藝歷程、技藝傳承、取得成果等方面入手,對寶應亂針繡第一代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一對一、全面的口述史梳理,突出表現寶應魯垛人在亂針繡技藝上堅持不懈、勇于創新的工匠精神。
最后,亂針繡非遺文化的傳承還可以結合當地的鄉村旅游、農家樂、非遺亂針繡展館、刺繡體驗園等項目進行推廣宣傳,使游客走進非遺產業,近距離感受亂針繡產業的魅力。
(二)政府層面的政策支持
傳統非遺亂針繡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政府部門應出臺和落實與亂針繡工藝相關的政策,在亂針繡產業集散中心進行科學管理,避免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同時,逐漸加大對亂針繡產業的經濟投入,打造寶應魯垛亂針繡產業整體的品牌形象。其次,政府應加強對亂針繡非遺文化全方位的宣傳,讓更多的人走進寶應亂針繡產業,了解亂針繡非遺文化的傳承故事,喜歡亂針繡作品,使每一個人都承擔起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重任。舉辦論壇和發布報告,每年定期舉辦亂針繡非遺傳承發展論壇,為政府部門提供決策依據。搭建高校、企業、行業、社會對傳統工藝傳承發展的平臺,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促進亂針繡工藝發展。
對于目前現有的刺繡企業應進行精準幫扶,駐點服務解決技術難題。魯垛鎮亂針繡產業園區刺繡企業較為集中,從業人員也聚集在園區附近。目前現有的刺繡從業人員年齡偏大,受經濟、家庭等因素的影響,已不適合脫產到高校、培訓機構進行學習,但他們卻是刺繡非遺文化傳承的中堅力量。為了提升他們的技能,政府部門應結合高校、行業和當地企業,共同合作,開展駐點“靶向式”的精準技術服務和產業幫扶。
(三)高校層面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培養
1.加強與當地高校的校企合作,特別是在職業院校開設刺繡相關的選修課程,普及刺繡非遺文化,深刻認識到非遺文化傳承的重要性。通過編寫相關文獻、拍攝短片、作品展覽等方式進行非遺人物的講解宣傳,提升地域文化的自信心和使命感。
2.完善非遺培訓機制和制度,建立亂針繡非遺傳承技藝培訓師資庫。師資可以是高校的教師,也可以是當地的非遺傳承大師,還可以是從其它行業、區域聘請的專家。技能培訓要層次分明,任務明確,結構合理,確保非遺培訓的質量。根據對從業人員的需求,亂針繡非遺傳承的技能培訓要分層次進行,如普及型、技能型、提高型、創作型等幾個層面,有針對性地高效地進行培訓。建立線上亂針繡學習平臺。隨著新冠疫情的常態化,部分刺繡的理論知識放在線上進行,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好地對繡工的學習時間進行合理安排,為線下刺繡學習進行有效補充。
3.校企合作培養刺繡人才。揚州亂針繡非遺技藝的傳承和創新、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以及從業人員的技能提升,都離不開當地高校的大力支持。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往往存在“傳男不傳女”“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等觀念,為了打破這種傳統觀念,高校和當地企業、行業、政府部門應合作進行社會化招生,實行聯合辦學。高校引進刺繡非遺傳承大師在校內建立工作室,在學校開設相關課程,傳授技能。辦學模式根據亂針繡工藝的實踐性特點,可以采用“2+1”模式(學校兩年的常規學習和企業一年的定崗實習)進行緊密合作。學校學習重理論、重素質,引入一些新觀念、新思路;企業實習重實踐、重技能、努力創新。若此,可望能夠從根本上緩解揚州刺繡傳承、保護與發展的困境。
(四)市場層面刺繡文創作品的開發與推廣
文創產品通過創意設計,將文化元素有效地植入產品設計之中,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是文化價值的體現,也是某種文化信息的外在呈現形式。魯垛亂針繡針法極其豐富,適合表現和應用的題材十分廣泛,目前亂針繡產品的主流形式偏向裝飾畫。刺繡文創產品的開發可以拓寬亂針繡產品的應用范圍,使更多的人去認識它、喜歡它。亂針繡在日常生活中的創新可以從某些產品的局部、點綴方面開始,例如筆記本封面、手機殼、充電寶等物品的外皮,也可以從服裝、鞋帽、絲巾等紡織品中進行升華,還可以以DIY作品的形式進行刺繡體驗,培養興趣。刺繡創新設計可以從題材、刺繡技法、衍生品、地域特色等方面開發文創產品,推進亂針繡非遺文化的傳承。精美產品的誕生離不開產品的包裝,加強對刺繡工藝品的包裝設計,也可以起到無聲推銷員的功能,從而擴大刺繡工藝產品市場。
亂針繡非遺文創產品的開發,要依托地方高校、設計機構等資源,融入工藝特色、地域文化和非遺文化等民族文化元素,設計出符合時代審美的文創產品,并提供給當地傳統工藝企業、手工藝作坊和非遺傳承人等使用。刺繡文創作品的宣傳與推廣,除了常規的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的宣傳,更要結合揚州地域文化的景點和慶典活動進行有針對性的推廣。例如在瘦西湖、東關街、運河博物館等旅游景點設立展示、銷售點,宣傳揚州刺繡的文化特色,擴大影響;結合揚州大型的旅游盛會,抓住揚州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游節、園林博覽會、運河論壇、揚州馬拉松比賽等契機,進行刺繡非遺文化宣傳,將刺繡文創產品推向國內外市場。
四、結語
傳統的手工刺繡作品的難度大、周期長,刺繡產品價位也較高,在不了解刺繡工藝和非遺文化的情況下,手工刺繡在市場上已經失去價格優勢,大量低端機繡產品以次充好占領了市場,也影響到傳統手工刺繡的傳承與發展。然而,由于當代人們對于刺繡藝術的欣賞品味在不斷提高,如果我們將傳統的手工藝與現代時尚文化、地域文化等相融合,結合手工刺繡技法和新材料,并進行品牌化的推廣,那么手工刺繡藝術將會具有廣闊的前景,也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它的傳承和發展問題。
參考文獻:
[1]程炫語.江蘇寶應縣亂針繡的技藝特征與傳承創新[D].無錫:江南大學,2019.
[2]楊帆,李國平.“非遺”視角下滿族民間刺繡的傳承與發展[J].中國民族博覽,2020(18):13-14.
[3]林谷彥,何璐.福建閩繡文化與現代時尚服裝的融合創新[J].工業設計,2021(3):141-142.
[4]盧靖.苗族刺繡工藝文化的保護、傳承與開發路徑探討[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0(9):129-130.
[5]姚紫薇,狄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語境下傳統手工藝的創新——以亂針繡為例[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101-106.
作者簡介:朱成軍,揚州市職業大學藝術學院講師。2784043C-96F6-4102-9338-0FC6918F30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