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宏
(云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云南昆明 650201)
食糖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產業,不僅是食品制造業、醫藥工業等基礎性原料,糖料生產也事關廣大農村地區脫貧增收、產業振興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國食糖的生產與消費以蔗糖為主,甘蔗糖在產糖量中占比超過85%,甘蔗種植面積常年占我國糖料種植面積的85%以上[1]。近年來,隨著國際糖價的持續變動、走私糖和替代糖的沖擊、勞動力農資成本的增加,甘蔗種植成本持續增高,以及競爭性作物的發展,蔗農積極性受到較大影響,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
蔗農是甘蔗種植的決策者和參與者,蔗農的種植行為選擇直接影響著甘蔗產業的發展[2]。Logistic回歸是一種多變量分析方法,用于研究多分類結果與一些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目前已成功應用到設計研究中。因此,基于Logistic回歸模型對蔗農種植行為進行系統、全面的研究,總結蔗農甘蔗種植的行為特點,針對影響蔗農甘蔗種植行為的主要因素,分析蔗農甘蔗種植行為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蔗農甘蔗種植行為的相關措施,對于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激發蔗農的種蔗積極性,促進甘蔗產業健康發展和保障食糖的供需均衡,具有重要意義。
隴川縣位于中國西南邊陲,隸屬云南省德宏州,與緬甸山水相連,邊境線長50.9 km,土地面積1931 km2。2020年末,全縣地區生產總值72.83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32.4∶20.1∶47.5,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9989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434元。全縣常住人口為18.14萬人,其中,農村人口10.98萬人,少數民族主要有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等共10.57萬人,占總人口的58.27%。隴川縣日照充足,雨量充沛,蔗糖業發展歷史悠久,是云南發展蔗糖業最有優勢和潛力的地區之一,是云南重要的糖料基地縣[3]。蔗糖產業是隴川縣傳統優勢支柱產業,是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財政增長的重要來源,蔗糖產業已成為全縣覆蓋面最廣、受益農民最多、綜合效益最高的產業[4]。
2016/17~2020/21年榨季隴川縣甘蔗收榨情況詳見表1。其中,2020/21年榨季,全縣收榨面積2.40萬hm2(含境外收榨面積0.547萬hm2),工業入榨量177.43萬t,工業單產4.93 t,食糖產量22.81萬t,平均產糖率12.86%,廢糖蜜產量6.89萬t,農業總產量190.03萬t。蔗糖產業工農業總產值21.28億元,其中:工業產值12.68億元,農業產值8.60億元。各種稅收預計征收4226萬元,農民來自甘蔗收入8.03億元。全縣甘蔗種植涉及63個村委會,占全縣68個村委會的92%;695個村民小組,占全縣772個村民小組90%;蔗農3.4萬戶,占全縣3.8萬戶的89%;蔗農13.3萬人,占全縣15.8萬農業人口的84%。

表1 2016/17~2020/21年榨季隴川縣甘蔗收榨情況
為準確了解蔗農基本情況及種植行為特征,在綜合考慮地理位置、種植規模等因素基礎上,研究依據所設計的調查問卷,選取了隴川縣具有普遍代表的村鎮和蔗農,以面對面訪談方式對100戶甘蔗種植戶進行了問卷調查,以此統計、分析與討論。
2.1.1 戶主年齡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
被調查農戶中,平均每戶人口為4.37人,平均每戶常年從事甘蔗種植勞動力為2.04人,其中2人以下(含2人)的家庭占73%。戶主年齡最小為26歲,最大為72歲,平均年齡為45.17歲,其中,51~60歲的占比30%。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學和初中,小學及以下文化水平的農戶占54%,大專及以上僅占3%。
2.1.2 從事甘蔗種植時間長,家庭收入中甘蔗收入占比大
戶均甘蔗種植面積為1.61 hm2,勞均面積為0.79 hm2、人均面積為0.33 hm2,從事甘蔗種植12年以上的農戶占91%。戶均甘蔗收入66937.8元,人均收入為13785.8元,家庭收入中以甘蔗種植作為唯一收入來源的占比高達53%。蔗農家庭收入對甘蔗種植依賴性強,在獲得甘蔗以外的收入方面55%蔗農認為自己存在著困難。
2.1.3 規避風險且穩定收入,成為甘蔗種植的主要動因
蔗糖產業屬于典型的“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組織形式,技術服務、制糖企業保護性價格收購甘蔗是農戶選擇種植甘蔗的最主要因素。有88%的蔗農每年至少獲得制糖企業、甘蔗種植技術服務部門1次以上的專業培訓和指導。在甘蔗種植行為、意愿的多因素調查中,62%受調查戶選擇“糖廠收甘蔗,不愁銷”、54%受調查戶選擇“與其他作物相比價格較穩定”,是所有選項中占比最高的2項。針對保護性價格收購水平的影響,75%的蔗農表示如果保持上一榨季價格,將會保持現有的種植面積;即使是價格略有一些下降也有60%蔗農表示仍會維持現有種植面積。
2.2.1 理性與非理性并存
在甘蔗的生產經營中,蔗農具有明顯的規避風險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特征,表現為總體上對化肥和農藥等生產投入價格、甘蔗收購價格的變動反應較為敏感,在意對不同種植項目的市場風險、收益的比較,對實現收益最大化的渴望等。同時由于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對實際生產的粗放化經營管理,不注重技術、物資投入的數量和效果,導致甘蔗種植中出現邊際效益低于邊際成本的生產行為也時有發生。
2.2.2 影響因素的多重性
甘蔗種植行為不僅受當地的光溫水、立地條件的影響,也受到當地政府的產業引導和扶持政策、產業經營組織化方式、技術等社會化服務水平的影響和制約。同時,甘蔗生產具有明顯的地域性、規模化特性,甘蔗種植受傳統文化、種植習慣、家庭人口與勞動力、社會保障、家庭榮譽、社會地位等因素的影響較為突出,對于蔗農而言,甘蔗種植也成為其進行必要的社會交往和融入社區的重要方式。
2.2.3 對外部條件的特殊依賴性
甘蔗種植對勞動力投入需求的數量多和強度大,尤其是在種植、砍收環節需要依靠蔗農間的勞動力互換才得以完成,蔗農之間建立必要的協作關系顯得非常重要。受社會經濟條件、比較利益的影響,甘蔗生產主要分布在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地區,蔗農的市場意識、科技意識、風險意識和抗御能力欠缺,甘蔗種植行為、意愿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特殊外部條件,如穩定的收購價格、各級主體扶持投入、行之有效的科技示范與培訓等。
3.1.1 研究變量的選取
基于甘蔗種植行為影響因素的多重性,從蔗農個體特征(年齡、文化程度)、家庭基本特征(家庭人口、甘蔗種植勞動力數量、家庭收入來源數、非農技能、其他收入獲取難易度)、甘蔗種植情況(種植面積、替代性作物)、社會服務體系(甘蔗收購價格、甘蔗技術培訓次數、收購辦法滿意度、制糖企業滿意度、甘蔗補貼、甘蔗保險服務質量評價)4個方面設定15個具體影響因素[5]。
3.1.2 研究假設
⑴蔗農個體特征對甘蔗種植行為的影響。影響因素包括:年齡、文化程度。戶主年齡越大,甘蔗種植年限越長,求穩心態使得種植的意愿更強;蔗農的文化程度越高,對甘蔗種植比較效益偏低問題考慮得越多,種植意愿也會有所減弱。
⑵家庭基本特征對甘蔗種植行為的影響。影響因素包括:家庭人口、甘蔗種植勞動力數量、家庭收入來源數、非農技能、其他收入獲取難易度。甘蔗種植勞動力數量越多,更能適應甘蔗生產勞動密集型特點,種植意愿就越高。蔗農家庭人口數、蔗農家庭收入來源數越多、非農技能越強、獲取其他收入越容易,他們從事其他產業活動的可能性和積極性就越強,而從事甘蔗種植的意愿則相對較弱。
⑶甘蔗種植情況對甘蔗種植行為的影響。影響因素包括:種植面積、替代性作物。其中現有甘蔗種植面積越多,甘蔗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相對越大,為確保家庭收入的穩定,繼續種植甘蔗的意愿就越強。家庭種植結構中替代性作物越多,選擇性增多,則甘蔗種植的意愿相對較低。
⑷社會服務體系對甘蔗種植行為的影響。影響因素包括:價格水平、甘蔗技術培訓次數、收購辦法滿意度、制糖企業滿意度、甘蔗補貼、甘蔗保險服務質量評價。這些因素會對蔗農甘蔗種植意愿產生正向影響,也就是說甘蔗收購價格越高、種植補貼越高,蔗農的種植意愿就越強;在甘蔗種植中,蔗農獲得的技術培訓越多、對制糖企業服務、收購辦法滿意度越高以及對甘蔗保險服務質量評價越好,蔗農的種植意愿就會越強。
3.2.1 模型構建
為了詳盡地了解蔗農種植行為的影響因素,且因變量的取值只有0和1,因此,采用二元Logistic函數模型能有效地將回歸變量的值域限定在[0,1]之間。本研究中以蔗農是否愿意繼續種植甘蔗作為因變量,即蔗農對種蔗收益的滿意或不滿意為“0”或“1”。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的回歸方程如下:

其中,p表示蔗農對種蔗收益滿意且愿意種植的概率,1-p為對種蔗收益不滿意且不愿意種植的概率;X1、X2...Xi為不同的影響因素,即模型中的解釋變量;β0表示常數項,β1、β2...βi顯示不同自變量Xi(i=1,2,3,...,n)對應回歸系數,闡明了不同因素對Y的作用程度,且其符號正負性顯示兩者變化方向;ε為回歸模型誤差項。
3.2.2 變量闡釋
被解釋變量為甘蔗收益滿意度,將滿意賦值為0,不滿意賦值為1,結合問卷調查資料,選取蔗農基本特征、家庭基本特征、甘蔗種植情況、服務體系4個方面15個解釋變量進行分析,其變量定義見表2。

表2 模型自變量的定義與說明
3.3.1 Logistic模型回歸系數顯著性檢驗結果
研究中被解釋變量為種蔗收益滿意度,將滿意賦值為0,不滿意賦值為1;對15個具體影響因素進行了變量定義和確定影響方向。依據調查問卷實際資料,首先采用SPSS軟件對15個變量進行了多重共線性診斷,結果表明容忍度值均大于0.5、小于1;方差膨脹因子值均小于2,說明15個變量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由自變量所構建的模型較為穩定。
3.3.2 影響蔗農種植意愿的Logistic模型結果分析
運用SPSS軟件,選擇Logistic回歸分析,選擇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采用后向逐步篩選法(Backward Stepwise:Conditional)進行變量篩選,向后篩選的基本思想是最開始時,把所有的變量引入模型,逐步進行變量的顯著性檢驗,逐次提出P值最大的且P<α的變量,一個一個地剔除變量,每次剔除后進行模型的重新擬合,繼續剔除,直至所有變量顯著。將上述15個影響因素作為自變量引入回歸方程,進行影響因素的顯著性檢驗。其中年齡、家庭人口、家庭收入來源數、種植面積、甘蔗價格上漲、制糖企業滿意度、甘蔗保險服務質量評價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如表3所示)。文化程度、非農技能、甘蔗勞動力、其他收入獲取難易度、替代作物、甘蔗補貼、甘蔗技術培訓次數、收購辦法滿意度未通過顯著性檢驗。根據模型分析結果得出模擬方程為:

模型分析結果表明:
⑴戶主年齡、家庭收入來源數和制糖企業滿意度對蔗農甘蔗種植行為的影響在1%以下顯著,其中戶主年齡和家庭收入來源數為負向影響,制糖企業滿意度為正向影響,與原假設相符。表明戶主年齡大、種植甘蔗的時間長,蔗農反而更愿意續種植,因此應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吸引更多勞動者長期穩定從事甘蔗生產,促進產業的發展。
蔗農家庭收入來源越多,甘蔗種植不再是唯一或主要收入來源,則對甘蔗的種植意愿反而下降,因此促進甘蔗種植的規模化、專業化發展將有利于提高蔗農的種植積極性。
隨著甘蔗生產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蔗農對種子、肥料、種植、病蟲防治以有運銷等技術指導和 服務需求不斷增加,制糖企業的社會化服務能力、水平已成為蔗農種植降低生產不確定性和調動積極性的重要方面。

表3 最終Logistic回歸方程中的變量結果
⑵家庭人口對蔗農甘蔗種植行為的影響在5%以下顯著,影響為正,與原假設相符。表明家庭人口越多,則從事多種生產經營的需求、多樣化就業的愿望更強,相應種植甘蔗的可能性和積極性就有所下降。
⑶甘蔗種植面積、價格水平、甘蔗保險服務質量評價對蔗農甘蔗種植行為的影響在10%以下顯著,其中甘蔗種植面積和甘蔗保險服務質量評價為負向影響,價格水平為正向影響,與原假設相符。表明甘蔗種植面積越大,持續種植甘蔗的意愿反而更強,考慮到改變甘蔗種植對維持家庭收入穩定的風險性,反而愿意保持甘蔗生產的穩定。
甘蔗收購價格水平直接影響蔗農收益,甘蔗收購價格提高,蔗農的生產經營收入得到增長,將促使蔗農增加對甘蔗種植的信心和熱情。
隨著蔗農對甘蔗生產自然風險意識的增強,通過參保的方式能有效抗御風險,甘蔗保險服務質量越好,蔗農就越不愿意改變種植意愿,相反種蔗積極性還得到增強。
隴川縣作為云南省最重要的蔗糖生產基地,蔗糖產業的發展不僅關系著邊疆少數民族增收致富和鄉村產業振興,也事關國家食糖安全的重大戰略。應重點針對蔗農種植行為的影響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充分發揮當地蔗糖產業發展的自然經濟優勢,激發蔗農生產積極性,促進蔗糖產業高質量發展[6]。
從上述調查分析可以看出,蔗農種植規模越大,種植意愿越強、生產積極性則越高。隴川縣應建立健全縣、鄉、村綜合產權交易服務體系,加大土地流轉政策的宣傳,為土地流轉提供“一站式”的高效服務,引導和幫助蔗農通過轉包、租賃、互換等方式流轉土地,培育甘蔗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種植合作社等新型主體,實現傳統家庭經營方式的升級,使分散的小農經營發展為適度規模經營,促進先進技術、設備在生產中推廣應用,實現甘蔗產業與現代市場的有效銜接,為甘蔗產業穩定發展提供重要組織保障。
甘蔗保險及服務質量的水平高低,直接影響著蔗農的種植意愿。要加大保險政策的宣傳,使蔗農充分認識到甘蔗保險對于降低生產風險、減少損失、穩定收入的特殊重要性,增強蔗農的參保意識。要完善保費分擔機制,加大各級政府的保費補貼力度,完善保險理賠方式和流程,提高保險服務效率和質量,增強蔗農的參保積極性。要探索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不斷提高農業保險的保障水平,提高蔗農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穩定蔗農收入和調動蔗農生產積極性。
蔗農種植意愿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產效率、效益的高低,與甘蔗生產產業化水平密切相關。目前蔗糖產業已普遍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制糖企業要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與蔗農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提高最低收購價格、實行收益二次分配等方式保障蔗農收益。制糖企業、甘蔗站要在種子、肥料、農機具、技術指導、砍收運等環節為蔗農提供高質量、全方位服務,幫助蔗農克服自身局限性,提升生產經營效率,有效適應產業社會發展需要,增強從事甘蔗生產的信心。
不斷提升科技水平是產業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所在。要加大甘蔗產業的科技投入,培育適應性強的優良品種,擴大高產、高糖甘蔗品種推廣面積為蔗農增收提供基礎支撐。要加快先進農藝技術的推廣應用,提升甘蔗種植、施肥、病蟲害防治等農藝環節的科學化水平,實現甘蔗種植的高產穩產。要結合種植制度大力優化推廣適用機械技術,克服勞動力不足、降低勞動強度,充分挖掘增產潛力,有效提高生產綜合效率,增強產業競爭力和吸引力。要加大對蔗農科技培訓力度,創新形式和渠道,培育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現代蔗農隊伍。
實施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加大甘蔗產業政策支持力度,夯實產業發展基礎。要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投入,建設高標準蔗田,改善甘蔗種植的立地條件,實現“藏糖于田”。要健全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建設,加大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引導產業規模化、科學化、現代化發展。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建設農村信用體系,發展農戶信用貸款,積極發展農業保險,增強甘蔗產業發展的金融服務能力和水平。要制定實施產業發展的激勵政策,充分調動甘蔗產業發展中各鄉鎮、有關單位、市場主體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