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華為,潘巧云,歐 泉,付 鋒,鄭中春,楊 維,鐘宇萍,何志剛,孫世清
(1.湖北南章莆中藥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潛江 433131;2.潛江市農業綜合執法支隊,湖北潛江 433199;3.潛江市生態能源局,湖北潛江 433199;4.潛江市蔬菜辦公室,湖北潛江 433199;5.潛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湖北潛江 433199)
2021年,按照試驗示范方案的設計要求,開展了半夏農藥減量控害增效示范種植對比展示,通過大棚設施避雨降濕、健身栽培、病蟲草阻隔,生物菌防治、太陽能誘蟲燈滅蛾等綜合防控技術措施,有效解決了傳統半夏露天生產過程中,因雨水多而引起病蟲草害多發、重發,導致農藥施用次數和施藥量成倍增加、面源污染加重、農藥殘留超標、半夏品質下降等諸多突出問題,大大減少了農藥施用次數和施藥量,實現了半夏生產安全、品質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的綠色、高質、高效種植目標,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綜合提高的目的。
半夏品種:荊特1號。地點:湖北省潛江市竹根灘鎮群聯村,示范面積:30 hm2。該村農田經過土地平整,地塊連片,交通便利、排灌方便,土壤肥力均勻,土質為沙壤土,示范展示區全部為鋼架大棚設施避雨栽培。
在農藥減量控害增效示范區隨機設畝面積為調查記載區(大棚設施栽培區),鄰近設畝面積為農藥常規施用對照區(CK,露地栽培區),不設重復,兩區除栽培方式和農藥施用不同外,肥水等指標相同,對比全年農藥施用情況及種植效益。
大棚設施栽培比常規露天栽培每季減施農藥5次/667m2,減少農藥施用量50%以上,農藥成本每季減少400元/667m2以上,每季增收2 000元/667m2以上。
除栽培方式和農藥施用不同外,在肥水等技術措施相同情況下,雖然大棚設施每季開支增加了5 103.5元/667m2,但農藥減施區農藥施用次數每季減少了6次,農藥開支比常規施藥區每季少460元/667m2,人工開支比常規施藥區每季少60元/667m2,半夏產量每季增產301.5 kg/667m2,產值每季增效9 045元/667m2,合計每季純收入增效3 941.5元/667m2,可見農藥減量控害增效明顯(見表1)。并且農藥減施區半夏的抗倒性,整齊度,品級都優于常規施藥區。實際每季示范增效值比預期指標多1 941.5元/667m2,農藥施用次數比預期指標少1次/667m2,表明示范效果良好。

表1 半夏農藥減量施用區和常規施藥區效益對比結果表
項目實施過程中,產生了較好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現場觀摩,技術集成模式得到了當地種植戶,合作社社員、家庭農場主的廣泛認可;通過對藥農線上線下的技術培訓,有效地制止了農藥濫用和亂用現象,提高了藥農科學植保、精準用藥和半夏栽培水平,增加了藥農經濟收入;通過媒體宣傳推介,吸引了各大優質藥企前來采購,為潛江半夏產業的穩定發展提供了保障,擦亮了半夏“三品一標”示范基地名片。
通過大棚設施保護栽培、水肥一體化系統精準施肥等技術措施,半夏的免疫誘抗能力、產量、品質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病蟲草害發生率大大降低,農藥施用次數和施用量大幅度減少,減少了農藥面源污染,促進了示范區半夏生產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大棚設施區和露天栽培區均按同一數量施用,施用符合NY-525(2021)標準的商品有機肥15 000 kg/hm2,氮磷鉀比例17:17:17,總含量51%的硫酸鉀型復合肥6 000 kg/hm2,含量3%的辛硫磷顆粒劑45 kg/hm2,含量100億/g枯草芽孢桿菌3 kg/hm2,含量10億/g的哈茨木霉菌15 kg/hm2。
避開高溫及雨水天氣,將肥料按照復合肥→有機肥→殺蟲劑→生物菌劑的順序均勻施撒到地里,連續旋耕2次,深度為25 cm。再將8 m寬大棚分為4廂7溝(含兩側棚內溝、兩端棚頭內溝、廂溝),廂面凈寬1.5 m,溝寬40 cm,深25 cm。露天栽培區按相同廂寬旋耕開廂。
種莖按顆粒大小分為兩個級別。一級種莖大小為0.8~1.4 cm;二級為1.4~2.0 cm。將采收起來的新鮮種莖按照大小等級去雜篩選分開,以不超過3 cm的厚度攤開至室外晾曬,去掉20%~30%水分,待種莖溫度冷卻后移至室內,用含量50%的多菌靈150倍液對種莖進行噴施,每250 kg種莖噴施多菌靈稀釋液30 kg。自然堆放12 h后,利用太陽光晾干待播。
5.4.1 播種時間。每年播種兩季。秋冬季播種時間為11月中旬至第二年1月下旬;夏季播種時間為6月初至7月上旬。本次展示結果以6月6日播種為調查記載依據。
5.4.2 播種量。一級種莖(直徑0.8~1.4 cm)投種量為3 000 kg/hm2;二級種莖(直徑1.4~2.0 cm)投種量為3 750 kg/hm2。本次展示以一級種莖和二級種莖各50%為播種量。
5.4.3 播種方式。播種為人工手拉犁條播方式,每1.5 m廂面播種15條,行距10 cm,株距6 cm,深8 cm。
5.5.1 澆灌。出苗前的第一次灌水灌透,澆灌時間為4 h以上,待半夏苗封廂后降低澆灌量及澆灌次數。在地面發白,葉片在正午萎蔫時澆水,澆水時間選擇在下午5點以后進行,澆水后及時通風,不宜在高溫時間段澆水。
5.5.2 排水。定時對田間溝渠管網進行排查。特別是雨季要尤為重視,發現堵塞、崩塌的工程需及時進行疏通與修復,維護田間溝渠管網的完整性及暢通性,保證“雨住田干”。
半夏生長期追肥2次。第一次追肥時間為出苗20天時,追施氮磷鉀比例17-17-17、總含量≥51%的硫酸鉀型水溶復合肥,追施量為180 kg/hm2;第二次追肥時間為出苗45天時,追施氮磷鉀比例為16-5-30、總含量41%的硫酸鉀型或者硝酸鉀型高鉀水溶肥,追施量為225 kg/hm2。在出苗30天以后,每間隔20天噴施(氮磷鉀含量0-52-34)磷酸二氫鉀一次,稀釋倍數為300倍,用量1 500 g/hm2。
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為目標,推廣半夏綠色防控新技術。減藥控害區嚴格按《中藥材半夏設施化大棚生產技術規程》執行田管理和農事操作,病蟲草害統一無公害綠色防控。
6.1.1 選用成熟珠芽以及無疤痕的小塊莖種子播種,密度控制在1.2萬窩/667m2;減藥區利用大棚設施條件與噴灌設備調控土壤濕度(全生育期為20%~40%),調節溫度(15~27℃),并安裝大棚防蟲網阻擋斜紋夜蛾,蚜蟲等害蟲進入,減少病蟲草害發生的條件機會,及時清除田內外雜草,實行農業和生態防治。
6.1.2 在旺長期和珠芽期每2.5 hm2安裝1盞太陽能誘蟲燈捕殺成蟲,棚內采用黃板誘殺、銀灰膜避蚜等防范措施;合理布局,在7—8月生理倒苗期后利用大棚增溫至48℃左右進行悶棚殺蟲殺菌,實行物理防治。
6.1.3 健身栽培,提高半夏免疫誘抗能力:示范區溝渠配套,土壤無病無蟲無草,在調節適宜溫度、濕度、光照等生態因子的環境條件下,結合測土配方平衡施肥,底肥增施符合NY-525(2021)標準的有機肥15 000 kg/hm2,水肥一體化精準追肥一季2次,葉面噴肥3~4次,及時全面供給營養元素,增強抗逆力,促使根莖粗壯、分蘗快而多,珠芽和底果健壯豐滿。
6.1.4 減藥區底肥配施枯草芽孢桿菌,哈茨木霉菌,乙基多殺菌素等生物菌劑,抑制病菌生長;保護赤眼蜂、瓢蟲天敵,選擇對天敵殺傷力低的生物菌劑,實行生物防治。
6.1.5 若需化學防治,選用安全、高效、低毒、低殘留、低用量農藥。對癥精準施藥,采收前15天停用。
6.2.1 細菌性軟腐病。4月中下旬、5月中上旬、7月中下旬易發生,特別是田間密度高、空氣濕度大,葉片較嫩時開始流行。用0.3%四霉素400倍液與80%乙蒜素1 000倍液交替噴施,間隔5 d連續噴施兩次。染病嚴重區域迅速采用生石灰消毒并隔離,減緩蔓延速度,若無法有效控制蔓延速度,及時組織人員進行搶收。
6.2.2 球莖腐爛病。4月中下旬、5月中上旬、7月中下旬、9月下旬易發生,特別是土壤濕度大、高濕高溫天氣頻發時開始流行,危害極大。播種前用15%福美雙500倍液+50%多菌靈800倍液對種子浸泡4 h;發病初期每畝用枯草芽孢桿菌2 kg+98%惡霉靈1 500倍液進行灌根治療,間隔4天連續使用兩次;塊莖腐爛病害嚴重且無法有效控制蔓延趨勢時,及時組織人員進行搶收。
6.2.3 晚疫病。在4月中下旬、5月中上旬、9月下旬易發生,特別是空氣濕度超過95%以上,溫度在18~22℃時開始流行。借氣流、雨水傳播,密度過大利于發病。發病初期及時隔離嚴重病苗,然后根據作物該時期并發病害情況,用31%的氟噻唑吡乙酮1 500倍液,或者用15 ml銀法利兌水15 kg噴霧,間隔5~7天用藥1次,連續使用2~3次。
6.2.4 病毒病。在3月中下旬、9月中下旬容易發生,特別是新苗嫩葉剛長出,田間蚜蟲、薊馬等飛虱類害蟲活躍期開始流行。用70%含量吡蟲啉5 g+艾綠士15 ml+3%氨基寡糖素15 g兌水15 kg,或者用20%呋蟲胺10 g+1%香菇多糖30 g兌水15 kg噴霧,間隔5~7天連續使用2次。
6.2.5 葉斑病。多在高溫多濕情況下發生,主要癥狀為:染病病葉皺縮扭曲,葉片上出現不規則形的紫褐色斑點,發病嚴重時,病斑布滿足全葉,使葉片卷曲焦枯死亡。防治方法為:用50%多菌靈800~1 000倍溶液,或托布津1 000倍溶液噴霧,每隔7~10天/次,連續2~3次;也可大蒜1 kg碾碎后加水20~25 kg混勻后噴灑;對已經發生病株撥出燒毀,并用石灰處理病株根穴。
6.2.6 蠐螬。在播種前和塊莖膨大期容易為害塊莖。蟲害發生初期用2%辛硫磷顆粒劑3 kg/667m2或者0.5%噻蟲嗪顆粒劑3 kg/667m2旋耕或灌根。
6.2.7 蚜蟲、薊馬。用70%含量吡蟲啉5 g+艾綠士15 ml兌水15 kg噴霧,或者用20%呋蟲胺10 g兌水15 kg噴霧,間隔3~5天噴施一次,連續使用2次。
6.2.8 根螨。播種前用0.5%阿維菌素300倍液進行浸種;旋耕時施撒0.5%聯苯菊酯+0.5%噻蟲胺3 kg/667m2;生長中根螨蟲害暴發初期用0.5%阿維菌素3 kg/667m2進行灌根,間隔3~5天,連續2~3次。
6.2.9 斜紋夜蛾、甜菜夜蛾。在6月上旬到8月下旬容易發生,斜紋夜蛾與甜菜夜蛾主要以幼蟲危害,初孵幼蟲在葉背為害;3齡幼蟲后造成葉片缺刻、殘缺不堪甚至全部吃光,蠶食葉片及葉柄造成缺損,容易暴發成災。使用5%甲維鹽25 ml+高效氯氟氰菊酯40 ml兌水15 kg進行噴霧;或者5%甲維鹽25 ml+10%茚蟲威15 ml兌水15 kg噴霧,間隔5~7天,連續使用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