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劉碧云
摘 要: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迅速,中小企業數量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是實施“雙創”的重要載體,為充分發揮優質中小企業在產業鏈供應鏈的作用,我國提出“專精特新”的發展道路。江蘇省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從政策發布情況中體現了選擇“專精特新”道路的必要性。本研究通過分析江蘇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的發展機制,以及通過從專、精、特、新四個方面對萬新光學進行案例分析,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提出打出政策“組合拳”、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推動關鍵技術創新、優化產品創新模式、提升文化認同感等建議,為江蘇省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機制;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6.3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003-5168(2022)7-0140-06
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2.07.03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ave developed rapidly, accounting for 99% of the total number of enterprises in the country, our country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way of “Special, Elaborative, Characteristic and Innovativ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Jiangsu Province reflects the necessity of choosing the “Special, Elaborative, Characteristic and Innovative”road from the policy release situ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Specialization and innovation”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makes a case study of Wanxin optics from four aspects: special, elaborative, characteristic and innovative, in the ligh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combination of policies, cultivation of talents, promotion of key technology innovation, optimization of product innovation model, promo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etc. , it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of our province to take the development road of “Special, Elaborative, Characteristic and Innovative”.
Key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pecial, elaborative, characteristic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echanism; countermeasures
0 引言
我國對中小企業發展的關注程度愈發加深,凸顯其在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上的重要地位[1]。2011年朱宏任提出“專精特新”的概念,他認為這是中小企業發展的新思路[2]。國家要求中小企業發展應當更趨向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化,“專精特新”不僅逐漸成為我國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發展目標,還是重要發展戰略。
江蘇省以“補鏈強鏈”為目標,鼓勵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增強中小企業的市場競爭力[3]?!笆奈濉逼陂g,江蘇省科技型中小企業依托“專精特新”的發展理念,突破政策、企業文化、技術創新、品牌建設等難關,解決此類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是推動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專精特新”是指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特征,而“專精特新”企業則是指具備這些特征且發展規模符合國家《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企業,一般為中小型工業企業。隨著經濟的發展,專精特新“小巨人”的概念隨之產生,其是指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脫穎而出的優勝者[4]。
1 政策文本分析
筆者利用ROSTCM6軟件對政策文本進行分析,以“政眼通”政策大數據庫為依托,檢索“制造業”“中小企業”等檢索詞,發文機構選擇江蘇省,時間范圍選擇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對制造業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進行檢索。
近年來,江蘇省發布有關制造業中小企業的政策數量總體呈現上升趨勢。自2011年提出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連續兩年相關政策出臺量猛增,凸顯出江蘇省對中小企業發展的大力支持。相比2019年政策發布數量18個,2021年政策出臺量呈現出大幅增長的趨勢,主要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發致使中小企業面臨倒閉、破產、資金鏈斷裂等危機,因此江蘇省通過加大政策出臺力度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政策數量的幾次下滑現象也表現了政府對之前發布政策的實施情況做出的相應調整,以更好地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
筆者搜集了江蘇省12年間有關制造業中小企業的全部政策,包括意見、通知、通報、建議、紀要和報告的多種形式,共計政策數量192份,具體如表1所示。從數量占比可以看出,江蘇省政府部門主要是通過通知和意見的形式發布相關政策,兩者合計占比高達95.83%。
將所收集的192份政策文本在軟件中進行分詞,刪除無用、無關的詞匯后對有效詞匯進行詞頻統計并分析,如表2所示。
“專精特新”的具體內涵主要包括:“?!笔侵钢行∑髽I要以專業化發展作為公司長期戰略,專注于產業鏈某個環節或某個產品生產技術的攻堅,深耕產業,細分領域,擁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具備為產業鏈中下游提供原材料的專項技術;“精”是指中小企業在人才引進與培育、企業管理與發展、運營效益以及企業文化等方面進行精細化管理,形成推動中小企業攻堅專業化技術和產品的后備力量;“特”是指利用特有的技術與資源生產出具有品牌影響力的產品,為提高市場占有率而做出產品的差異化定位戰略,體現出產品或服務的獨特性和特色化;“新”主要體現在技術的不斷創新、產品的更新迭代、商業模式的創新發展、整個企業信息化的發展等方面,通過企業的自主創新填補產業鏈的空缺,全產業鏈發展帶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創新作為“專精特新”的核心力量,是中小企業向“專、精、特”發展的內生動力[5],且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互為發展充分必要條件,管理的“精細化”和產品資源的“特色化”助力產品和技術向“專業化”升級,而趨向更高層級的“專業化”倒逼企業制定更為精細的管理機制、尋求更具特色的研發資源。與此同時,通過政策文本分析的詞頻統計可以看出,制造業中小企業發展在逐漸向“專精特新”轉移,“專業化”“創新”“特色產業”“高新技術”等均是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的重要因素,也是未來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著力點。
2 發展機制分析
憑借政策文本分析的結果,江蘇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機制應當以“專、精、特、新”為大方向,加大力度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2.1 專業化發展機制
專業化發展機制主要聚焦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主營業務對比大型企業的多元化而言更加專業化,以產品、生產、市場、產業為專業化發展的核心內容。
首先,產品專業化要求科技型中小企業要以其主營產品為生產營銷重點,專注于該類產品,保證其為企業創造的利潤率和銷售收入;其次,科技型中小企業應當為生產的專業化提供研發核心技術的科技人才、技術設備、制定或服從生產過程中應當執行的標準,與此同時,還應當尋求機會與大型企業建立長期且穩定的合作關系,為雙方發展提供資源輸送打下基礎;再次,科技型中小企業要利用好自身簡單的管理結構,對市場的發展形勢做出積極響應,不斷提升其在細分市場的占有率;最后,錨定企業在產業鏈上的位置,以此為發展中心不斷提升企業的發展能力,發揮“補鏈強鏈”的重要作用。
2.2 精細化發展機制
精細化發展機制重點在于科技型中小企業建立精細高效的管理框架,實現人才、制度、運營、企業文化等方面的精細化管理,推動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打造精良的產品或服務品質。
首先,人才不僅是大型企業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小企業發展的關鍵所在。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過程中的核心發展力。因此對人才的吸引、培育、管理等都需要建立完善的機制,只有確保人才的流動,才能為核心技術、生產、銷售提供大量的專業化人才[6]。其次,企業在構建制度之余還應當考慮制度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在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提高其綠色發展水平;再次,科技型中小企業面對營銷收益要建立完善的效益管理體系。除此之外,還要關注客戶滿意度,根據客戶反饋及時調整市場定位,為技術、產品的創新把握大方向。最后,企業內部文化認同主要是指企業文化,它是企業發展的產物,同時作用于企業中的每個成員、產品、品牌價值等。
2.3 特色化發展機制
科技型中小企業生產獨具特色的產品或服務,其特色化主要體現在市場定位、資源、品牌影響力、獨有的技術等方面。
首先,科技型中小企業打造市場核心競爭力的基礎是擁有明確的定位,想要在細分領域做強做精,便需要企業通過分析市場發展趨勢,結合自身特色,對企業、產品做出差異化定位,區別于市場其他同類型產品。其次,資源的特色化為產品或服務提供獨特性,如企業可挖掘企業所在地域的歷史文化特色,將其融于產品設計中,打造凸顯區域特色的產品;企業也可根據其獨自掌握的可持續資源,開發特色產品或服務。再次,科技型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道路,需要打造企業品牌,具備品牌管理能力,從創牌、宣傳到穩固發展制定完善的品牌管理制度和流程。最后,產品或服務的特色化不僅體現在產品的設計、文化價值,還在于更深層次的企業獨有的工藝、技術或配方,凸顯出獨特性。
2.4 新穎化發展機制
科技型中小企業培養持續創新的能力,主要體現在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兩個方面。
技術創新方面,科技型中小企業應當加大研發費用的投入,引進更多的專家型、技術型人才,提升自主建設科研機構的能力,或與其他企業、科研院所共建科研機構的能力。自主知識產權是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體現,因此企業要加大對專利、商標、軟件著作權等的保護力度。
產品創新圍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專利產品,其是企業自主開發或引進創新后的產品[7];二是新產品,即企業當年開發的產品,不僅包括全新面世的產品,還包括舊產品的創新升級和換代更新;三是新產品開發周期,新產品的面世要經過設計、工藝制造、投產,其所需時間即開發周期,開發周期越短產品創新能力越強,由此可見,技術創新帶動產品創新。
3 案例研究——以萬新光學為例
“專精特新”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選擇,截止到2021年8月,江蘇省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有285家,數量位居全國第二,且企業取得的利潤對全省中小企業增長貢獻率超過60%。其中,萬新光學2019年入選省級“小巨人”企業,2020年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其能夠深耕細分市場,具備創新創造能力、超高的市場占有率,掌握行業關鍵技術,且企業發展質效雙優,是江蘇省科技型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的經典案例。
3.1 專業化
萬新光學專注細分領域,深耕該領域近50年只為突破關鍵技術,打破歐美、日本企業在某些技術方面的壟斷局面。為了在技術方面不受制于人,該公司于2019年引進國內頂尖膜層專家黃昱勇擔任技術總監,完善技術升級。
萬新光學全國門店達3.5萬家,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鏡片出貨量占全球的1/12,基片產能達到1億片/年,即便受到新冠疫情的沖擊,年銷售額仍然達到11.2億元,消費者數量以千萬計,鏡片產量全球領先[8]。
3.2 精細化
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成為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部署[9],萬新光學加大產學研協同發展,與全國多家院校達成合作意向,定向發展專業性人才。該公司加強國際化合作,打造上下游服務平臺,實現企業融通發展。通過業務系統云端遷移、工業互聯網平臺搭建,實現了企業數字化改造。加強品牌建設,以奧運冠軍龐偉為代言人全面提升品牌形象,打響品牌知名度,以此開拓國內外市場。在突破技術難關的同時,強化產品質量管理,提升產品在該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3.3 特色化
萬新光學以不斷研發新產品占據超高的市場份額,以消費者的需求為企業發展目標,研發“易百分”延緩兒童近視加深鏡片、綠適緩解眼疲勞鏡片等多款中高端功能鏡片產品,滿足不同消費者的用眼需求。目前,萬新光學已經形成從生產、銷售、培訓到服務的完整的生態銷售鏈。
3.4 新穎化
為彌補上下游原材料、技術的短缺問題,萬新光學大力培育并引進技術型人才,加強在技術層面的研發制造,不僅彌補了樹脂鏡片的短缺,還在光固涂層工藝研發、光致變色材料研發等領域有所建樹,加強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補鏈強鏈”作用。
萬新光學加速從“制造”到“智造”的轉變,智能化全自動生產線的全面投產致使自動化效率提升29%,人員提效了35%。消費者定制鏡片的等待時間從72 h縮短至48 h。
除了企業內部“專、精、特、新”四個方面的發展外,外部的扶持也推動企業的發展,如丹陽市稅務局推出了“春雨潤苗”稅務服務行動,就“出口退稅”這一項政策加大擴充了企業的資金流,退稅服務不僅實現了“無紙化”,且縮短了退稅時長,極大地節省了企業的時間成本。
4 對策建議
科技型中小企業是目前市場上最具活力的發展群體,堅持走“專精特新”之路,是其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江蘇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可以通過“政策+人才+創新+文化”的方式向“專精特新”轉型升級。
4.1 打出政策“組合拳”
政府應當在資金和融通發展方面出臺更多扶持政策,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提供支撐力量,打出完美的政策“組合拳”。
在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方面,政府應當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獎補資金力度,吸引該類型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轉型升級[10],發揮財政政策和資金的引導作用,加強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等多方聯動,且通過金融機構發展新型債券、投融資模式等擴寬融資渠道,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問題。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知識產權等獨特方式進行融資[11]。在融通發展方面,政府通過稅收、財政福利等方式補貼大型企業,鼓勵大型企業向科技型中小企業開放創新資源,實現大中小企業在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協同發展。除此之外,科技型中小企業還可以與高校、科研院所簽署協議,實施定向人才培養計劃、科技成果市場化。
4.2 加大人才培育力度
人才引育貫穿“專精特新”整個理念,無論是“專業化”中的生產科技人才、“精細化”中的管理人才、“特色化”中的品牌管理人才,還是“新穎化”中研發人才及產品設計人才。
政府應當針對招引人才出臺新政策,推動技術和管理人才向中小企業聚集。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育,企業須優化人才管理體系,一方面要完善企業內部的人才晉升機制,提升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降低人才外聘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核心技術人才的培育費用和時間耗費巨大,企業可以通過外聘的方式,引入高精尖人才,如萬新光學引入專家黃昱勇,研發高端膜層。此外,企業可以從落戶、住房、子女上學等問題入手解決人才面臨的困難,從而吸引人才到科技型中小企業就業。
4.3 推動關鍵技術創新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趨勢源于研究帶動的技術創新,因此,要強化基礎研究,提供科技基礎,同時推動應用研究與產業發展、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加強R&D投入、人才投入和知識控制能力等方面的建設力度,共同作用關鍵基礎創新發展。
一是應當不斷加大R&D資金投入力度,強化其與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正向關系,調整研發投入資金在不同階段的配置情況[12];二是企業的領導者、管理者、技術型員工及其他員工在組織中要有清晰的定位,如管理層為技術創新營造良好環境、構建工作激勵機制,實現技術創新的高效發展,非技術型員工通過市場策劃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產品市場化,推動產品和研發的緊密結合,打破經濟、技術“兩張皮”的現狀[13];三是注重知識產權管理,在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技術難關時,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對知識的學習、應用、保護等綜合能力。江蘇省建設大量工業互聯網平臺,科技型中小企業可通過此類平臺學習、共享相關知識,但同時更要保持對其他企業、高校、研究院所的知識的敬畏,也要注重對自身技術、知識的保護,充分發揮江蘇省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效益[14]。
4.4 優化產品創新模式
江蘇省中小企業管理層應當把握市場定位,分析用戶及上下游產業鏈的需求,明確產品定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運用新工藝、設計新產品。積極探索挖掘特殊材料,加大投入研發力度,不僅能夠創造出新的產品,還要及時對舊產品進行調整以滿足消費者當下的需求。
大多科技型中小企業,尤其是“專精特新”企業有著很高的商業創意和敏銳的市場嗅覺,但是企業規模和發展狀況迫使其科技成果轉化不順。因此,科技型中小企業應當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并且強化與大企業的緊密聯系,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一方面大型企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彌補中小企業資源不足的缺點,加快推進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技術市場化的轉變[14];另一方面,該類中小企業在得到資源和資金支持的同時,為大企業產品生產提供專屬的零配件或原材料,補齊產業鏈供應鏈,推動大型企業向產業鏈高端延伸。除此之外,大型企業與科技型中小企業共同建立新產品開發聯盟,在實現技術共享的同時建立聯合創新機制。
4.5 提升文化認同感
科技型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需要提升企業、員工、政府、金融機構、科研院所、社會環境等對“專精特新”發展理念的認同感。
首先,政府或龍頭企業牽頭組織“專精特新”主題活動,如創新技術競賽,激發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參與熱情以及對“專精特新”的認識。政府組織的活動往往邀請的不僅是這些中小企業,還有大量的服務機構和金融機構,能夠為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提供資金及科技成果轉化的服務。其次,科技型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搭建暢通的溝通機制,及時探討技術的創新與升級,為“專精特新”打下堅實的技術基礎。大型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勢必具備的某一資源是中小企業所需要的,中小企業通過有效的溝通機制與之達成合作,獲取創新資源與支持。再次,科技型中小企業在發展中將“專精特新”融入企業文化中,明確“專精特新”對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大多科技型中小企業因其結構規模小的情況往往不太重視企業文化的建設,但其小規模更容易將企業文化輻射到員工、產品及品牌當中,“專精特新”作為一種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成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專精特新”需要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推動企業發展,在創新的同時,企業應當構建容錯機制,對創新失敗的結果給予寬容的發展環境,鼓勵企業在創新中試錯,實現企業越挫越勇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曹雅麗.錨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獲政策加持[N].中國工業報,2021-12-23(1).
[2] 米欄,四月.2021“專精特新”上市公司TOP100[J].互聯網周刊,2021,748(22):24-26.
[3] 新望,吳浩然.打造中國版產業“隱形冠軍”[J].產城,2021(11):36-39.
[4] 林澤玲.專精特新“小巨人”迎來發展春天[J].中國工業和信息化,2021,39(10):26-33.
[5] 李小健.專題詢問:如何為中小企業“撐腰”[J].中國人大,2019,481(13):47-49.
[6] 何巍,張慶.從“小巨人”到“獨角獸”[J].企業管理,2021(11):86-89.
[7] 賈偉然.中小企業產品創新能力的提升對策研究[J].現代商業,2018(5):159-160.
[8] Echo.“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J].中國眼鏡科技雜志,2021(12):26-29.
[9] 吳斌,范太華.中小企業“雙領軍”育訓計劃的構建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22,270(2):120-124.
[10] 畢馬威中國.重塑、創新企業運營新模式[J].經理人,2021,329(12):18-19.
[11] 王黎螢,霍雨桐,楊妍.制造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政策組合模式研究:基于31個省區市的QCA分析[J].技術經濟,2021,40(10):90-97.
[12] 藺鵬,孟娜娜.政府R&D經費投入與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效率:基于河北省新三板上市企業的經驗證據[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6):150-156.
[13] 趙菊梅,趙磊,王曙東,等.紡織產業向高端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研究:以江蘇省鹽城市為例[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1,50(12):98-100.
[14] 樊子天,王燦,金燦.充分利用資源融通平臺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J].中國科技產業,2021,390(1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