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坤
摘要:母豬繁殖障礙對母豬健康和養豬場生產危害重大,本文針對豬乙型腦炎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細小病毒病和豬偽狂犬病四種母豬常見繁殖障礙性疾病進行介紹,敘述其流行特點、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和預防方法,對保障母豬健康和防止疾病發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母豬;繁殖障礙;疾病
1 豬乙型腦炎病
豬乙型腦炎又稱流行性乙型腦炎,是由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蚊媒病毒性疾病,豬被認為是最易感動物,多為隱性感染者,發病年齡多與性成熟期相吻合。
1.1 流行特點
該病主要通過蚊的叮咬進行傳播,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每年7—9月多發,呈散發。攜帶病毒的動物和感染病毒的人是傳染源,其中豬是最主要的傳染源。病毒可在蚊子體內繁殖,經卵傳播。
1.2 臨床癥狀
母豬無明顯臨床癥狀,妊娠母豬體內病毒隨血液經胎盤侵入胎兒時,導致胎兒發病,母豬流產,產出從拇指大小到正常大小的死胎、木乃伊胎。正常分娩時間超出預產期數日,產弱仔,有抽搐、癲癇等神經癥狀,有的腦部水腫膨大2~3倍,腹腔積水,大多生后不久便死亡。也可產出正常胎兒,在哺乳期生正常長發育。少數母豬胎衣不下或整窩胎兒木乃伊化未能排出體外,引發母豬子宮內膜炎。
1.3 病理變化
母豬子宮黏膜充血、出血,胎盤水腫或出血。仔豬主要病變是腦水腫,腦膜充血,切面可見灰質和白質中的血管高度充血、水腫。死胎呈黑褐色或暗褐色,皮下水腫或紅色膠樣浸潤,淋巴結出血,肝、腎、脾有壞死灶[1]。
1.4 實驗室檢驗
取病死豬淋巴結、腦部組織、肝、脾等組織,加滅菌生理鹽水研磨成漿液,12,000r/min離心15min,取上清液提取病毒RNA,進行病毒PCR擴增,觀測到特異性擴增條帶即為陽性。
1.5 治療
本病尚無有效治療方法,母豬多為隱性感染,發病豬主要采取對癥治療,使用抗生素、磺胺類藥物等抗病毒藥物防止繼發感染,消炎退燒類藥物進行退熱,阿莫西林、微生物類藥物增強抗病力。
1.6 預防
對發病豬隔離治療,病死豬、胎盤作無害化處理,滅蚊的同時加強對豬舍和飼養用具的消毒。做好免疫接種是預防該病的有效手段,每年4—5月份接種乙型腦炎弱毒疫苗,每頭2mL,后備母豬隔4周后加注一次。
2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藍耳病)是由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不同年齡、品種和性別的豬均可感染,妊娠母豬和1月齡內的仔豬最易感,自然狀態下,該病不會感染其他動物。
2.1 流行特點
該病是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傳播快,發病率高,呈地方流行性,不受季節影響。患病豬和帶毒豬是傳染源,主要通過唾液、鼻分泌物、精液、乳汁、糞尿、環境和器械等接觸傳播,也可通過胎盤垂直傳播。潮濕、幽閉、高溫等惡劣條件可誘發該病。
2.2 臨床癥狀
急性感染母豬持續高熱、心跳加快、氣喘、精神沉郁,妊娠后期發生流產或早產,產死胎、木乃伊胎和弱仔[2]。慢性感染母豬體質變差,伴有消瘦、咳嗽癥狀。雙耳、鼻盤、口、尾部、腹、臀、會陰部發紺,出現藍紫色斑塊,蔓延全身。泌乳量逐漸減少至無奶。
2.3 病理變化
母豬早期肺臟發生間質性肺炎病變,支氣管中充滿泡沫,后期大理石樣變,肺泡間隔增厚,表面有出血點,淋巴結、肝、脾腫大,脾臟中段有腫脹壞死點,肝臟壞死,切面有灰白色壞死灶,腎臟腫大蒼白,切面彌散性斑點狀出血,全身多處有出血點。繼發感染會發生心包炎、胸膜炎、腦膜炎等。
2.4 實驗室檢驗
細菌學檢驗:無菌取病豬靜脈血、死豬淋巴結、肺、肝等病料,經染色涂片鏡檢,無菌體。抗體檢測:無菌取病死豬淋巴結、脾臟和發病豬靜脈血等,按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監測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抗體,結果是陽性則確診。
2.5 治療
豬感染該病后自身的免疫力明顯降低,易受到其他細菌和病毒的侵害,疾病傳播速度快,要早發現、早治療。及時隔離后可通過藥敏試驗選出高敏藥、高免血清進行搶救。然后用復方多糖、活性多肽、維生素等增強免疫力,用強心利尿、解熱鎮痛、止咳、止喘、止吐類藥物對癥治療。
2.6 預防
堅持自繁自養、全進全出、封閉式管理,喂全價優質飼料,減少各種應激因素。嚴格把控引種,不從疫區引豬。加強消毒,做好病死豬及被污染的飼料、水、糞尿、垃圾等的無害化處理。做好免疫接種:使用活疫苗于斷奶前后初免,1mL/頭,或使用滅活苗于斷奶后初免,2mL/頭,可根據實際情況在初免后一個月加強免疫1次,以后每次配種前加強免疫1次。
3 豬細小病毒病
豬細小病毒病是由豬細小病毒引起的一種豬繁殖障礙病,不同年齡、性別和品種的豬均可感染,常見于初產母豬。一旦感染,3個月內會蔓延整個豬群,其后幾年內會不斷出現母豬繁殖失敗的現象,懷孕母豬感染后死胎率達80%~100%。
3.1 流行特點
無明顯的季節性,一般呈地方性流行或散發,春秋兩季及母豬配種后最易發。帶毒豬為主要傳染源。該病主要通過被污染的飼料、環境經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交配感染或經胎盤垂直感染。初產母豬最易感,母豬本身無明顯的癥狀,臨床主要表現為胚胎和胎兒的感染和死亡。
3.2 臨床癥狀
主要表現為產出死胎、木乃伊胎和弱仔。母豬妊娠低于35日齡的感染死胎率達80%~100%,母豬表現出不規則地反復發情或屢配不孕,胚胎重吸收,母豬腹圍減小;母豬妊娠30~60日齡的感染胚胎木乃伊化,母豬流產,羊水等液體被母豬吸收,母豬腹圍減小;母豬妊娠60~70日齡以上的感染胎兒可以產生保護性免疫應答,大多數胎兒能存活下來,長期帶毒,個別仔豬體弱。
3.3 病理變化
母豬子宮內膜有輕微炎癥,胎盤部分鈣化,胚胎在子宮中被溶解、吸收,感染胚胎可見充血、水腫、出血、體腔積液、脫水、壞死;大腦的灰質、白質和軟腦膜以增生的外膜細胞、組織細胞和少數漿細胞形成的套管為特征的腦膜炎。
3.4 實驗室檢驗
用熒光抗體檢測法,取死胎組織切片用熒光抗體診斷液染色,置培養箱中作用30min,取出用PBS沖洗,用中性蒸餾水去鹽,滴加硫酸甘油,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內有亮綠色熒光顆粒,細胞核不染色。
3.5 治療
該病尚無有效治療方法,以預防為主。
3.6 預防
豬細小病毒病常見于初產母豬,因此主要免疫頭胎及二胎母豬。豬細小病毒病滅活疫苗的特點是產生抗體較慢,抗體水平較低,免疫期持續半年,但安全性高,臨床應用較廣,初產母豬5~6月齡免疫接種,經產母豬配種前3~4周免疫接種。還要全面做好生物安全防護措施,堅持自繁自養,從豬細小病毒陰性場引種,妥善處理流產導致的排泄物,加強器械、場所、環境的消毒。
4 豬偽狂犬病
豬偽狂犬病是由豬偽狂犬病病毒引起的豬的急性傳染病,成年豬常為隱性感染,妊娠母豬多流產、死胎,新生仔豬臨床表現神經癥狀,短時間內大量死亡,對病毒的抵抗力隨仔豬生長逐漸增強。15日齡以內的仔豬發病死亡率可達100%,斷奶仔豬發病率可達40%,死亡率20%左右;成年豬生長停滯或增重緩慢。
4.1 流行特點
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冬春兩季多發,呈暴發性流行。病豬、帶毒豬和帶毒鼠類是傳染源,各種年齡、品種的豬都易感。該病可經呼吸道、消化道、皮膚傷口和配種水平傳播,也可經胎盤垂直傳播。
其特征是發熱、奇癢和腦脊髓炎。
4.2 臨床癥狀
母豬不發情、返情或屢配不孕。妊娠母豬發熱、咳嗽、精神不振,早期感染常見返情現象,40d后流產、死胎,有時見木乃伊胎,無畸形胎,末期感染產弱仔,仔豬體溫升高41℃以上,嘔吐、腹瀉,呼吸困難,發生共濟失調,痙攣,麻痹等神經癥狀,衰竭死亡。
4.3 病理變化
成年豬一般可自行恢復。病理變化主要是死胎和病死仔豬。腎臟有針尖狀出血點,肺水腫,呈小葉性間質肺炎,扁桃體、肝、脾可見散在的白色點狀壞死灶,有神經癥狀的病死豬腦膜充血、出血、水腫,神經系統呈彌漫性非化膿性腦膜炎。
4.4 實驗室檢驗
家兔接種實驗:家兔易感,常用作實驗動物,取病豬腦組織研制成乳劑,接種于家兔后肢外側皮下1~2mL,2~5d后,家兔狂躁驚恐,抓撓、啃咬接種部位至破皮出血[3],出現一系列神經癥狀,數小時后角弓反張,最后麻痹死亡。血清學診斷辦法有中和實驗、酶聯免疫吸附實驗和免疫熒光抗體實驗。
4.5 治療
本病沒有有效的治療措施,前期主要靠預防為主。如果發病可以使用豬血清抗體進行治療。在出現神經癥狀前注射高免血清或病愈豬的血清進行治療。用基因缺失弱毒苗滴鼻可控制疫情。
4.6 預防
嚴格檢疫,不與牛、貂、羊混養,嚴格控制犬、貓、鳥類和鼠進入豬場,做好消毒和監測工作。不斷凈化豬群,淘汰感染種豬。用基因缺失疫苗進行免疫,哺乳仔豬注射0.5mL,斷奶仔豬注射1mL,妊娠母豬分娩前3周免疫接種一次。
5 小結
本文介紹的四種母豬常見繁殖障礙性疾病都是病毒性疾病,對母豬和仔豬危害性大,而且目前沒有有效治療藥物,養殖過程中應以預防為主,業主要不斷提高安全防護意識,建立健全生物安全措施,凈化養殖環境,滅蠅滅鼠,阻斷傳播途徑,嚴格執行標準的免疫程序,保障母豬正常生產。
參考文獻:
[1] 閆家軍.一例豬流行性乙型腦炎的診治[J].中國動物保健,2020, 22(2):64.
[2] 段彩英,張鳳釵,賈敬亮,等.引起豬繁殖障礙的幾種疾病臨床鑒別診斷[J].北方牧業,2020(3):20.
[3] 柴磊,王世山,靳玉珠,等.豬偽狂犬病的診斷及防治[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3,29(6):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