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拿 蔣智凡 楊磊
摘要:豬痢疾是養殖過程中一種常見的腸道傳染病,豬痢疾短螺旋體是其病原,豬患病后會出現黏液性出血性結腸炎、腹瀉等多種癥狀,且該疾病在很多國家和地區的養殖場呈現高發趨勢,并逐漸成為威脅養殖工作發展的重要疾病類型,對生豬的身體健康以及養殖工作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不利影響,因此相關養殖人員需要重視該病的診治,降低該病可能對養殖工作造成的不利影響。基于此,文章對豬痢疾的診治方法進行了分析和探究,旨在通過探究,能夠為該病的診治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豬痢疾;診治方法
新時期,隨著市場需求量的擴大以及養殖技術的進步,促進了養殖業的發展和進步,生豬養殖規模以及養殖數量不斷增加,與此同時,養殖工作暴露出更多的問題。其中,豬痢疾是生豬養殖過程中常見的疾病類型,該病出現多是由于生豬感染了致病性豬痢疾密螺旋體,患病后,生豬不僅會存在腹瀉、下痢的癥狀,還會對其生產性能產生極大不利影響,嚴重制約養殖工作的發展。
1 流行病學
該疾病一般呈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出現,無特定的季節性。該病僅在生豬之間傳播,對其他禽畜的影響不大。2~4月齡仔豬由于剛斷奶,自身免疫力較低,更容易發病。同時,養殖環境差、飼養管理存在誤區的養殖場,其發病率更高。這是由于環境中的應激因素比較多,易對生豬造成應激,因此發病率更高。已經患病的生豬以及帶菌豬是豬痢疾的主要傳染源,健康豬通過與患病豬密切接觸,即可能造成疾病的傳播。同時生豬排出的糞便中存在大量病原菌,會對飼料、水以及周圍環境等造成極大的不利影響,健康豬與其密切接觸之后,豬痢疾短螺旋體會通過消化道進入到健康豬體內,會制約生豬的生長發育,同時也會影響其生產性能,為養殖工作造成了極大不利影響。雖然該疾病在一年四季內均有可能出現,但是在高溫高濕季節其發病率更高。該病的病程緩慢,死亡率不高,但還是容易反復發病,阻礙養殖業的發展和進步[1]。
2 臨床癥狀
豬痢疾的潛伏期短則2d左右發病,長則持續10~14d,還有部分病例其潛伏期可長達3個月。生豬患病后最明顯的癥狀就是腹瀉、下痢,一旦在養殖場出現單一病例,該病可短時間內在養殖場迅速傳播,不同生豬個體或是群體發病癥狀存在一定的差異。結合臨床癥狀進行分類,該病具體可以劃分為急性型、亞急性型以及慢性型3種,急性型豬痢疾伴有出血性下痢的情況,癥狀比較嚴重,而亞急性型與慢性型豬痢疾的病例則是存在黏液性腹瀉。一般在養殖場中該病暴發后多呈現急性型發病癥狀,之后逐漸變為亞急性型與慢性型發病癥狀。
部分急性型病例,其具體表現為突然發病,之后生豬會出現猝死的情況,從發病至死亡,僅僅會維持幾個小時,并不會出現腹瀉、下痢等病癥。但大部分的病例在患病初期,多排出稀軟糞便,顏色呈現黃色或灰色,食欲明顯下降,精神萎靡不振,存在發熱癥狀,溫度在40℃左右。隨著疾病進展,患病豬所排出的糞便中會摻雜大量黏液,且黏液中存在一些血液或血凝塊,糞便逐漸變成紅色水樣便。患病豬在耐受過急性期后,會經歷幾周時間,逐漸康復,但是其生產性能會受到極大的不利影響。
生豬患病后,隨著其腹瀉、下痢等癥狀日趨嚴重,患病豬會存在機體脫水的情況,食欲下降,但是飲欲增加,生豬身體日漸消瘦,虛弱無力,被毛雜亂缺乏光澤。由于長時間脫水,會導致生豬出現內分泌失調的情況,嚴重時還可能由于機體滲透壓失衡導致出現死亡病例。部分急性型病例還可能逐漸轉變成亞急性型或是慢性型病例。慢性型豬痢疾具體表現為黏液性下痢的癥狀,糞便中摻雜著黏液以及腸道組織的碎片,沒有便血癥狀,同樣食欲下降,機體消瘦。一般亞急性型豬痢疾病程會持續2~3周,慢性型豬痢疾病程約4周。慢性型病例在經過及時診治與護理后,其很少會出現死亡的情況[2]。
3 診斷
3.1 臨床診斷
對于豬痢疾,只有做好診斷工作,才能夠采取有針對性措施做好該病的治療。首先,在診斷時,需充分了解養殖場是否具有豬痢疾的發病史以及具體的發病情況、死亡數量、臨床癥狀、病程以及采取過的治療措施、接種過的疫苗等;之后,對生豬所表現出臨床癥狀進行觀察,之后進行體溫檢測等,即能夠對患病豬是否患有豬痢疾進行初步診斷。若是想要進一步診斷,可進行病理解剖以及實驗室診斷等。
3.2 尸體剖檢
通過對患有豬痢疾的病死豬進行尸體剖檢,即能夠發現較為嚴重的脫水現象,雙眼凹陷。頸部、腹部皮膚存在輕度變色。腹腔中有腹水存在,腸系膜血管充血,存在出血點或是水腫。病變位置多集中于胃腸部位,胃黏膜輕度充血,小腸膨脹,其中存在黃色物質或是帶血的液體,大腸壁顯著腫脹。
3.3 實驗室診斷
首先,可應用顯微鏡檢査的方法,取患病豬所排出的新鮮糞便或是其中的腸黏膜、黏液制成抹片,自然晾干后應用姬姆薩、草酸銨結晶紫染色2~4min,之后置于顯微鏡下進行檢查,即可發現有痢疾密螺旋體,即能夠確診。可初步確診發生豬痢疾。
此外,以通過血清學實驗進行診斷。可通過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的方式,取患病豬的血液制成血清,采用自然分離獲得的豬痢疾密螺旋體經過純化制成診斷抗原,之后在抗原周圍孔隙中加入抗體、待檢血清、陰性對照、陽性對照,之后將其放入30~32℃的恒溫箱中約24h,取出觀察,若抗原和待測血清孔間有比較清晰的沉淀線,則能夠判斷為陽性并確診[3]。
4 治療
4.1 西藥治療
患有豬痢疾的病豬,可結合其體重口服或是肌內注射乙酰甲喹,劑量為5mg/kg·bw,同時配合肌內注射多西環素,劑量為5mg/kg·bw,連續用藥3~5d。另外,可以在每噸飼料中摻入250g氟苯尼考和100mg林可霉素,讓患病豬服用,1次/d。若是癥狀嚴重,還需及時補充復合維生素,口服或是注射,連續3~5天,即能夠獲得較好的疾病治療效果。
其次,還需有針對性進行治療。若是病豬存在心衰的癥狀,還應及時補充強心苷類藥物。一般癥狀較為嚴重的病例,需要及時肌肉注射藥物,其他病例可將藥物加入到飲水和飼料中進行疾病的治療。除了上述藥物,還可以選擇酒石酸泰樂菌素、黏菌素等藥物進行治療。
4.2 中藥治療
中藥治療能夠獲得更好的效果,且中藥治療豬痢疾能夠獲得標本兼治的效果,副作用小,值得積極進行推廣。具體可選擇以下方劑進行治療:
方劑一:黨參、厚樸、藿香、茯苓、炒扁豆各18g,黃連3g,薏苡仁30g,白術、桔梗、陳皮、砂仁各12g,甘草6g。上述藥物混合,加水浸泡,之后進行煎煮,候溫后讓患病豬服用,連續用藥3~5d,即能夠獲得較好的疾病治療效果。
方劑二:白頭翁15g,白礬1g,石榴皮10g,白頭翁與石榴皮混合后加水煎煮,后加白礬進行攪拌直至充分溶解,候溫后讓患病豬服用。可以將藥液加入到患病豬的飼料中,1劑/d,連續用藥3~5d即能夠獲得較好的疾病治療效果。
4.3 綜合防治
養殖工作進行時,采取有效的綜合防治措施能夠較好地防控豬痢疾,降低疾病發生幾率。首先,豬痢疾受養殖環境的影響大,養殖過程中需及時改善養殖環境,預防疾病。要為生豬提供干凈的生長環境,保證圈舍中干凈清潔,控制好溫度濕度,做好通風工作,避免外界環境高溫高濕可能造成的豬痢疾疾病高發。同時注意加強衛生消毒工作,及時清理干凈生豬圈舍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病原菌,科學應用各種消毒劑,降低疾病的發生幾率。
其次,要做好飼喂工作,保證飼料營養均衡,避免各種胃腸疾病的出現,降低豬痢疾的發病概率。由于2~4月齡的仔豬發病率高,因此要需要加強飼養,飼喂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飼料,保證飼料營養均衡。可以在其飼料中加入維生素或是中草藥,增強其免疫力,調理腸胃[4]。
另外,需做好疫苗免疫接種工作。科學免疫是降低疫病發生幾率最有效的方式。養殖場應該結合疫病發生情況以及養殖實際,制定科學的免疫接種制度,提高免疫接種的規范性,保證豬只的抗體合格率維持在70%以上。
還應做好規范引種工作,堅持自繁自養,必要時,需保證引進豬種的來源,確定不是來自疫病高發區域,引進后還應進行有效的隔離檢疫措施,隔離飼養一段時間后,才能夠混群飼養。每一批生豬出欄后,均需要做好徹底的消毒并靜置通風一段時間后,才可以飼養下一批生豬。
最后,日常養殖工作進行時,養殖人員要做好疾病的檢疫工作,密切關注生豬的生長狀況,一旦其存在發熱、腹瀉、食欲不振等癥狀時,要及時做出反應,提高警惕,結合臨床癥狀以及流行病學等,對疾病進行初步診斷,并結合實驗室診斷等措施,精準診斷疾病,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降低疾病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
5 結語
綜上所述,生豬養殖過程中,豬痢疾的出現會威脅生豬的健康生長,威脅其生產性能,制約生豬養殖經濟效益的提高。面對該疾病,養殖人員要給予關注,對該病有充分的了解和認識,并對該病做好診治,科學做好應對,最大程度降低該病可能對養殖工作造成的不利影響,促進我國生豬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殷娟嶺,陳磊.豬痢疾疾病流行病學與防控[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1(1):78-79.
[2] 張立軍.豬痢疾的流行病學、臨床特征、診斷和防治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21(3):106-107.
[3] 陳傳德.豬痢疾的病因與診治[J].吉林畜牧獸醫,2021(3):12+14.
[4] 劉紅紅.豬痢疾的診斷和防治[J].中國動物保健,2021(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