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英波
摘要:犢牛腹瀉是犢牛多發的一種腸胃疾病,對犢牛的正常生長發育有很大的影響,危害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犢牛的直接死亡,常常給養殖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所以,做好犢牛腹瀉疾病的相關研究,制定出科學合理的預防及治療方案,是當前養牛業的重點工作之一。基于此,文章主要介紹了犢牛腹瀉病的診治,并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犢牛;腹瀉病;診治;預防措施
犢牛腹瀉是犢牛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這是因為犢牛各個身體器官并未發育成熟,各項生理機能都相對較弱,所以極易受到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的感染而引發犢牛腹瀉。臨床上,犢牛腹瀉的癥狀基本一致,主要表現為拉稀、脫水、嘔吐、消瘦和中毒等,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地治療,犢牛最終會因衰竭而死。因此,為了有效降低犢牛腹瀉疾病的發生概率和死亡率,需要養殖人員做好犢牛腹瀉的正確診治,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不斷提高犢牛的飼養管理水平。
1 發病情況
2020年4月,廣西欽州市浦北縣某養牛基地有2頭犢牛發生腹瀉,3d后又發現有數頭犢牛有同樣的腹瀉情況發生。發病的犢牛為5日齡以上30日齡以下,主要癥狀為腹瀉、厭食、脫水、精神萎靡,拉出的糞便為水樣,有惡臭味,同時伴有很多黏液,每頭犢牛的體溫在39~41℃之間。最終,有3頭犢牛因脫水、心力衰竭而死。
2 犢牛腹瀉病的診斷與治療
2.1 診斷
1)細菌性腹瀉。主要是由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鏈球菌等細菌感染而引發的腹瀉疾病,常見于6~17日齡的犢牛。發病初期犢牛的糞便一般是先干后稀,為淡黃色粥樣,帶有惡臭味;隨后發展為灰白色水樣糞便,可能會帶有些許泡沫,往往不沾尾毛;最后犢牛排便變得頻繁,而且多數帶有腥臭味或腐臭味[1]。
2)病毒性腹瀉。主要是由輪狀病毒、冠狀病毒、星形病毒等感染而引起的一類突發性腹瀉疾病,流行和擴散的速度十分迅速,其中以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犢牛腹瀉較為常見,多發生在30日齡以內的犢牛。主要癥狀為排出灰褐色的水樣糞便,帶有黏液,并伴有肉眼可見的血液,表現為極度沉郁、厭食,拉稀過后很快又恢復食欲,后又因采食過量而復發。
3)寄生蟲性腹瀉。常見的有隱孢子蟲、線蟲、絳蟲等寄生而引發的犢牛腹瀉,病程一般都很長,主要表現為前期腹瀉后期痢疾,比較厭食,產生進行性消瘦,拉出的水樣糞便通常時斷時續,發病后期糞便中潛血,并帶有許多黏液。
4)營養性腹瀉。此類腹瀉一般是因為應激和飼養管理不當導致犢牛消化系統紊亂,發生營養障礙而引起的,如飼喂的牛乳過量、牛乳的成分突然改變、使用低質代替乳品、奶溫過低等,都有可能造成犢牛腹瀉,多發生在哺乳期和轉運后。發生營養性腹瀉的犢牛,其肛門周圍、臀部、尾毛和飛節等部位常常附有糞便[2]。
以上幾種犢牛腹瀉情況,可根據養殖地以往的病史和犢牛的臨床癥狀來進行初步診斷,如果情況較為復雜時還需配合實驗室檢測進行診斷。
2.2 治療
首先,要及時隔離疑似細菌或病毒感染的犢牛,防止病情進一步擴散。其次,對病因不清的急性腹瀉或過度食用性營養性腹瀉來說,停奶的治療效果要更好,因此要禁止喂奶24h以上。然后,根據犢牛脫水程度和性質來給腹瀉的犢牛進行補液,如低鹽性脫水補充生理鹽水,高鹽性脫水補充5%的葡萄糖液,如果進行口服補液時的效果不明顯還要轉為靜脈補液。最后,采取對癥治療措施,如持續高熱者用解熱劑;腸道寄生蟲感染者用相應的驅蟲藥物;排泄無惡臭者可使用抗生素,但病因不明者不能使用抗生素[3]。
下面筆者就以兩例犢牛腹瀉病例詳細說明犢牛腹瀉病的診斷與治療方法。
病例1:公犢,18日齡,體溫38.7℃,癥狀表現為拉粥樣帶未消化的凝乳塊或飼料碎片,且糞便呈酸腥臭味,根據上述臨床癥狀表現可初步診斷其為犢牛消化不良性腹瀉,給予病犢禁食半天,口服補液鹽,補液鹽配方為2.5g碳酸氫鈉、3.5g氯化鈉、2g葡萄糖、1.5g氯化鉀、1L蒸餾水組成的混合液,每次補液量為200~300mL,補液3次/d,并給其口服15片磺胺脒片進行腸道消炎,2次/d,連續治療2d,同時將40IU慶大霉素與0.9%的500mL生理鹽水混合均勻,對患者行靜脈注射治療,1次/d,連續治療2d,經治療,病犢恢復健康且預后良好。消化不良性腹瀉是犢牛腹瀉病中最常見的類型之一,引發該病犢出現消化不良性腹瀉的主要原因為養殖人員飼喂方法不當或飼喂了品質低劣的食料,如飼喂時間不固定、奶溫過低、飼喂了變質或被污染的食料等,為預防這類腹瀉病的發生,就需養殖人員注意控制犢牛飲水和飲食的清潔,避免給犢牛飼喂變質或被污染的食料,并掌握科學的犢牛飼喂方法。
病例2:公犢,30日齡,體溫40.2℃,癥狀表現為體溫升高、精神沉郁、腹痛劇烈臥地不起、拉黑色水樣稀糞且含有脫落的腸黏膜和血液等,且蹄腹、觸診敏感、出汗等,根據上述癥狀表現、檢查結果以及結合對牛舍環境調查結果,可判斷該病犢是誤食了牛舍經糞尿污染的墊草所致腹瀉,對該病犢的治療方法為先給其禁食半天,飼喂一定量涼開水,以清理其胃腸道,然后,給其肌肉注射10mL安痛定,1次/d,連續治療2d,以達到清熱鎮痛的作用,同時將10mL VC注射液、10mL復方氯化鈉液、10mL樟腦磺酸鈉混合均勻對其行靜脈注射,1次/d,以達到強心補液及凈化血液效果。并給其靜脈注射由40mL磺胺嘧啶鈉注射液、500mL 0.9%氯化鈉組成的混合液,1次/d,連續治療3d,以進行抗菌消炎抑菌,靜脈注射由10mL右旋糖酐鐵、500mL 0.9%葡萄糖組成的混合液,1次/d,連續治療3d,以為其補充能量和增強其機體抵抗力,并給其靜脈注射250mL 5%碳酸氫鈉溶液,以防止其出現酸中毒,經治療,病犢恢復健康且預后良好。
3 犢牛腹瀉病的預防措施
3.1 養殖場地要進行清潔消毒
改善養殖場地的環境,也能夠減少犢牛腹瀉疾病的發生。①每天及時清理掉牛舍、牛欄、牛床和牛主要活動場等養殖區域內所有牛的排泄物,并用清水沖洗干凈,保持通風和陽光充足;同時還要對犢牛圈舍內的墊草每隔3d更換一次,保持圈內的整潔、干燥;②對養殖場的所有區域定期進行消毒,包括飼料槽、飲水槽以及飼養用到的其他器具,能有效避免病原體的滋生,以降低犢牛發生腹瀉的概率;③嚴禁外部無關人員進入到養殖區內,同時在養殖區入口設消毒池,對進入到養殖區內的人員及物資作消毒處理。
3.2 精細化母牛飼養管理工作
懷孕期的母牛,特別是在妊娠后期的母牛,飼養管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胎兒的正常發育和產后乳汁的質量。因此,要保證母牛日糧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勿使母牛饑餓或過飽,確保胎兒能夠從母體中獲得足夠多的營養物質,保證胎兒的正常發育。對于哺乳期的母牛,還要保證足量的干草飼喂,嚴格控制精飼料的喂養量,確保母牛有足夠的運動量,防止母牛過肥和產后發生酮病,從而降低犢牛發生中毒性腹瀉的可能性[4]。
3.3 做好新生犢牛的管護工作
首先,新生犢牛在出生前,要對接產的用具作浸泡消毒處理,待犢牛出生后要擦干全身,并做好保溫工作,預防犢牛著涼。其次,在犢牛出生后的0.5~1.0h內要喂足初乳,可使犢牛盡早獲得母原抗體,增強犢牛的免疫力,從而有效預防犢牛腹瀉的發生。初乳過后如果需要進行人工哺乳,必須將母牛的奶水加熱到38~40℃后再由固定人員進行喂養,不能中途更換飼養管理人員。然后,將犢牛轉送到單獨的畜欄中飼養,但要注意驅趕的動作不能太過粗魯,以減少犢牛的應激反應。而畜欄要提前進行消毒處理并空放3周,以防止犢牛發生交叉感染。最后,在犢牛的斷奶過程中,要做好乳和料的銜接工作,防止因斷奶而造成犢牛的腹瀉。一般在犢牛出生后的第8天便可開始飼喂少量干草,促進犢牛瘤胃的早期發育,防止其舔食臟物;1月齡的犢牛可在混合精料中加入適量的多汁飼料,如胡蘿卜、甜菜、幼嫩青草等,并適當添加鐵、硒等微量元素和抗生素,能夠預防腹瀉類疾病的發生[5]。
3.4 及時進行疫苗的免疫接種
疫苗接種是養殖業中動物獲得免疫能力的重要手段,對于養牛業來說也是如此。通常在母牛的妊娠晚期(一般為產前的2~6周),可根據養殖地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疫苗種類進行接種,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鏈球菌、輪狀病毒、冠狀病毒等相關疫苗,使母乳中相關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多,提高哺乳期新生犢牛自身的防御能力。而剛出生的犢牛,除了接種相應的疫苗外,也可盡早投服預防劑量的抗生素,對預防犢牛腹瀉的發生也有很好的效果,但要注意投服抗生素的時間,不能在疫苗接種的前后一周時間里進行。
4 結語
綜上所述,犢牛腹瀉是犢牛生長過程中比較常見的一類疾病,常常給養殖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主要分為細菌性、病毒性、寄生蟲性和營養性腹瀉5大類。筆者認為,不論是何種因素造成的犢牛腹瀉,其有效防治關鍵在于做到及時準確地診斷與治療,并進行科學地飼養與管理,才能有效預防犢牛腹瀉的發生,防患于未然。
參考文獻:
[1] 任敏.犢牛腹瀉病的防治[J].今日畜牧獸醫,2021,37(5):90.
[2] 葛紅霞.犢牛腹瀉病因淺析[J].農家科技(上旬刊),2021(4):99.
[3] 李彬.分析犢牛腹瀉病治療方法[J].農家致富顧問,2020(2):87.
[4] 蔡烈剛.犢牛腹瀉病的防治策略[J].農家參謀,2021(29):147-148.
[5] 李世滿.犢牛腹瀉病防治[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19(21):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