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興民
摘要:在養豬過程中,母豬的飼養對于養豬場的發展尤為重要,在母豬的養殖中,又以提升其產仔數最為重要,只有母豬的繁殖能力強了,產仔數增加了,養殖場才能夠在養豬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否則一旦母豬產仔數下降,甚至不產仔,則母豬就失去飼養價值。因此,提升母豬的產仔數對養殖場非常重要,本文通過對妊娠母豬產仔數提升的各種方法和技術進行歸納和總結,旨在可以為養豬場飼養母豬時進行參考。
關鍵詞:妊娠母豬;產仔數;技術措施
隨著養豬場的不斷趨于規模化和集約化,提高母豬生產能力仍然是提升養豬生產效益的前提與基礎[1]。而提升母豬生產能力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來解決,分別是提升母豬年產窩數和平均每窩的仔豬頭數,而且尤其是以后者的提升為主。這是因為不同的飼養管理技術導致產仔數的差別過大,有的母豬每胎可以產出11~14頭仔豬,而其他母豬只能產出6~8頭,甚至還會更少。這種差別過大是導致養殖場經濟效益差別過大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須對此加以重視。
1 母豬產仔數少的原因分析
1.1 品種原因
不同品種的母豬的繁殖性能具有一定差異,這和遺傳因素相關,有的品種的母豬產仔數就多,有的則少。通常是從國外引進的品種具有較強的繁殖能力,產仔數也會相應較多,而我國的地方品種的繁殖性能相對較弱,產仔數也較少。產仔數較多的豬種有杜洛克、長白和大白等。因此在飼養母豬前,應當選擇優良品種的母豬。
1.2 營養因素
營養因素也是引起母豬產仔數少的主要原因之一,這多是由于在飼養過程中,給母豬提供的飼料中營養不全面或者是營養不均衡所導致的。這和母豬的采食量沒有直接關系,采食量大的母豬并非營養全面,這主要還是看飼料中營養搭配是否合理。尤其是當在飼料中缺乏一些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時,就容易引起母豬的產仔數下降。但母豬飼料過于富營養化也不利于生產,尤其是在其中含有較高的能量性物質,這樣母豬在采食后會造成體重過大,脂肪過厚,這樣母豬在妊娠期間容易造成流產和難產等情況,也就會影響到產仔數量。給母豬飼喂的飼料中有霉變,不僅可能導致母豬的體質下降,甚至還會造成母豬中毒,造成空懷母豬的排卵和發情出現異常,而當處于妊娠期的母豬采食后,會出現流產和死胎的情況,或者產出的胎兒活力不高。
1.3 管理因素
在母豬的飼養過程中,管理因素很重要,母豬舍應當具有良好的環境衛生條件,否則容易造成母豬受到病原的侵襲。從而引起母豬的流產,影響到胎兒。如果在母豬的飼養中沒有對妊娠期的母豬進行分群飼養,則容易出現母豬之間的打斗情況,也會使得母豬出現機械性的流產。這也會造成母豬的產仔數減少。飼養員如果在養殖過程中對母豬過于粗暴,也會影響產仔數。
1.4 精液因素
精液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母豬妊娠后胎兒的數量,一旦公豬的精液質量不高,表現為精子活力差、死精和弱精的情況。這樣的精液應用于母豬進行配種,就會影響到精卵結合的數量,從而對胎兒的數量形成直接影響。所以精液質量是一個重要因素。
1.5 胎次因素
母豬的繁殖性能與胎次有重要的關系,一般初產母豬的繁殖性能較低,產仔數較少,隨著胎次的不斷增加,母豬的繁殖能力增強[2]。而繁殖能力的加強表現為產仔數也在不斷增加。但母豬隨著胎次的進一步增加,繁殖力又開始下降,伴隨著產仔數也減少。通常母豬在3~6胎時的產仔數較多,高于6胎和低于3胎時的產仔數相對較少。
1.6 疾病因素
各種疾病也是影響母豬產仔數的主要因素,當母豬發生各種疾病,就會導致體質下降,使得其繁殖能力受到影響,尤其是對胎兒數量和生長發育均有影響。有一些疾病本身就會對母豬的生殖系統造成損傷,這樣就更會影響到母豬的產仔數。常見能夠對母豬產仔造成影響的疾病有藍耳病、細小病毒病、偽狂犬病、圓環病等。所以在養殖過程中要注重這類疾病的預防。避免影響到母豬產仔數,甚至會造成母豬失去飼養價值。
2 提升母豬產仔數的技術措施
2.1 引進高產品種
由于不同品種的母豬產仔性能會有所差異,因此,可以選擇優良品種的母豬進行飼養,也可以選擇具有優良產仔性能的本地母豬作為母本,而選用國外優良的種公豬作為父本進行雜交,這樣也可以提升母豬的產仔率,甚至可以達到20%~30%的提升[3]。
2.2 加強飼養管理
對于妊娠母豬在飼養管理中,要使得母豬在分娩時體況合適,提升母豬的繁殖性能,滿足母豬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通常妊娠母豬是分成3段進行飼養管理。在妊娠初期的1個月內給母豬的飼喂量為1.8~2.1kg/d·頭,在妊娠后的2~3個月內給母豬的飼喂量為2~2.5kg/d·頭,最后一個月的飼喂量要相應提升,為2.8~3.5kg/d·頭。通過這樣對母豬的采食量進行限制,可以增加胚胎的窩產仔數。也能夠減少因母豬出現分娩困難而導致的仔豬被壓死的情況。此外,母豬在配種后的2周內和分娩前期的3周內均容易出現流產情況,因此,這段時間要注意給母豬保胎,盡量給母豬提供營養豐富的飼料,尤其是飼料中應當具有高含量的蛋白質和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等。而且在這個飼養階段避免給妊娠母豬提供冰凍或者發霉變質的飼料。還要對母豬進行分群飼養,避免母豬之間出現打斗的情況,飼養管理人員要注意避免使用暴力對母豬進行驅趕使其受到較大的應激。
2.3 對母豬進行淘汰和促進排卵
由于母豬具有一定的使用年齡和胎次,在經過一定的時間后就應當對母豬進行淘汰處理。通常在養豬場中,應當安排好合理的胎齡結構,1~2胎的母豬占30%左右,3~6胎的母豬占大多數,約為60%左右。7~8胎的母豬處于淘汰的邊緣,占比約為10%左右。母豬的年更新率以14%~15%為宜。在母豬正常生育年齡中,應當通過藥物促進母豬的多排卵,常用的藥物為絨促性素。對于不發情的母豬,要經常用試情公豬對其進行爬跨,以便于公豬分泌的激素氣味能夠對母豬形成一定的刺激作用,引起母豬的腦下垂體開始分泌促卵泡素,以達到讓母豬發情排卵的效果。也可以直接給母豬注射促性腺激素來誘導母豬發情。通常使用的促性腺激素有血促性素、絨促性素等。
2.4 科學配種技術
母豬通常在斷奶后20d左右進行一次發情,發情后持續3~5d,所以在養殖過程中一定要關注母豬的發情,并選擇最佳的時間進行配種。配種時機的選擇應當根據品種、年齡、氣溫等進行選擇。通常雜種豬的配種是在發情后的第2天的下午或者是在第3天的上午最佳。國外引進的母豬通常是在發情后的第2天,這時候母豬出現后軀站立不動,陰門的紅腫開始出現消退,并在陰門外有黏液流出,呈絲狀。從季節上來區分,母豬的配種應當在每年的5月和11月進行最佳,這樣產仔時間是每年的9月和第二年的3月。可以良好的規避過熱和過寒的刺激。由于氣溫對配種的影響較大,尤其是在夏季進行配種不僅會影響到公豬的性欲和精液質量,還會影響到母豬的發情和受胎,這就使得母豬的產仔數下降。
2.5 加強種公豬的飼養
公豬要加強營養供給,尤其是在配種前的1~2月,要注意飼料中的營養物質的含量充足和均衡。尤其是鈣和磷等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質和維生素中的胡蘿卜素的補充。通過這樣飼養,公豬的精液質量能夠得到很好的補充。也就能夠提升母豬的產仔數。母豬在發情后,要進行兩次配種,在第一次配種后的6~8h進行第二次配種,這樣的方式可以提升配種的受胎率和產仔率。提升母豬的受胎率和產仔率還可以通過技術先進的人工授精方法,新的養殖場通常采用1+2的方式進行配種,通過第一次的本交后,第二和第三次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當條件成熟時,可以推廣全人工授精的方式進行配種,這樣可以由3次配種減少為2次配種,減少人力。
2.6 加強疫病控制
很多傳染性疾病能夠影響到母豬的繁殖性能,導致感染母豬出現死胎、流產、畸形胎和木乃伊胎等情況,甚至還會表現為公母豬的不育癥。針對這類疾病,在養殖中要注意科學地進行免疫接種,使得豬群產生針對這些疾病的抗體。還要通過加強飼養管理來達到生物安全的效果。加強飼養管理主要通過對豬的圈舍內要勤打掃,及時將舍內的有害物質清理出去,尤其是豬舍內的糞便。還要加強通風,可以避免有害氣體在圈舍內蓄積。豬場應當制定出科學的消毒計劃,定期進行消毒,在消毒時要注意做到全面和徹底,避免留有死角。消毒液也要定期進行輪換使用,避免長期應用同一種類的消毒藥物而導致病原對消毒液產生耐藥性。對進入養殖場的人員、車輛、器械物品等也要嚴格消毒,防止將病原帶入養殖場。
2.7 調整母豬白天產仔,做好寄養、并窩和斷奶工作
當母豬到臨產期之前的1~2d,可以通過頸部注射前列醇鈉注射液1~2mL,注射時間為上午的8:00—9:00。這樣的方式可以將母豬的分娩時間固定在白天,概率為98.2%。這樣母豬在白天分娩可以提升仔豬的成活率,由90%~98%。
當母豬分娩后,如果多產或母豬無乳導致仔豬不能夠吸食母乳,這樣就要將沒有乳汁吃的仔豬寄養出去,由產仔少的母豬代養。這樣做不僅能夠提升仔豬的成活率,還可以使得母豬盡早進行發情和配種。縮短了母豬產仔的間隔,這樣也相當于提升了產仔數量。給仔豬早期斷奶,也可以使母豬早期發情和配種,這樣也就能夠提升母豬的分娩次數,提升產仔數量。
參考文獻:
[1] 王寧,顧玲,明冠勇.提高母豬繁殖力的技術措施[J].山東畜牧獸醫,2019,40(6):25-28.
[2] 桂蘊,郭景凱.母豬產仔少的原因分析及其提高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19(6):33-34.
[3] 林峰.淺析提高母豬窩均活產仔數幾項關鍵措施[J].山東畜牧獸醫,2018,39(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