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 陳木蘭 王敖日格勒 紀宏樁 耿家輪 李淑君 康軍 黃耀玲 程賀宇

摘要:近幾年來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新型的肉鵝飼養已成為社會的必然要求,筆者結合日常的畜牧工作經驗,對肉鵝養殖技術進行描述,希望能為肉鵝養殖工作的開展提供必要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庭院;肉鵝;養殖技術
1 育雛前的準備
1.1 制定育雛計劃
對于育雛來說,關鍵要點在于明確育雛的具體時間、數量以及所需要的人員等,需詳細了解不同肉鵝品種的適應能力、抗病等因素,才能夠最終確定需要飼養的合適品種。從實踐角度考慮,在農村庭院養殖過程中較為合適飼養的肉鵝品種主要有豁眼鵝、籽鵝等。
1.2 育雛鵝舍的準備
農村庭院養鵝規模100只為宜,育雛一般可利用火炕,具有易于保溫、取暖成本低的特點,在火炕上圍上一塊地方進行育雛,有條件的最好單獨選用一間房作為育雛舍。雛鵝入舍前1周使用3%的甲酚皂溶液對育雛的地方、鵝舍及用具進行噴灑消毒。最好將育雛室密閉,每立方米空間用甲醛溶液25mL、高錳酸鉀12.5g進行熏蒸消毒,保持干燥。
1.3 其他準備
1)人員準備。提前對飼養人員進行培訓,以便掌握基本的飼養管理知識和技術。
2)飼料準備。不同的飼養階段需要不同的飼料,育雛料在雛鵝入舍前1d就準備好,每次配制的飼料不要太多,能夠飼喂5~7d即可。
3)藥品的準備。藥品包括疫苗、腸道疾病藥物(土霉素)、抗應激劑(如VC)、營養劑(如葡萄糖、奶粉等)、消毒藥(如甲醛溶液、高錳酸鉀等)等。
4)墊料的準備。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一些材料,例如鋸末、稻草等,均可作為墊料。但也應特別注意的是,這些材料在使用前需要曝曬2~3d。在地面鋪8~10cm的墊料,過一段時間在原來的墊料上再鋪加上一些新墊料,直到厚度達到15~20cm為止。育雛期間不更換墊料,直到育雛結束后一次清除。
5)飼喂用具的準備。當下所選擇使用的供給肉鵝所需水分的設備為真空飲水器,一般情況下一個飲水器可以滿足約30只肉鵝的日常飲水需求。對于雛鵝來說,除了可以使用常見料盤,也可選擇使用塑料布或報紙。待到雛鵝生長至7日齡后,才可考慮將其料盤更換為統一料槽[1]。
1.4 鵝舍的建造
選擇鵝舍時應確保所選擇位置具有背風向陽與地勢高燥等特征,且需要對其庭院排水效果予以預先考察,以保證鵝舍的采光與保溫效果。根據本地實際,為降低鵝舍造價和節約土地,設計的鵝舍如圖1。
2 育雛所需條件
2.1 溫度
雛鵝能否保證其成活率與為其所提供的溫度條件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若溫度控制不佳或位置選擇不科學,均會對最終的育雛效果造成不良影響。
1)溫度計使用前要校對,其方法是:將一支標準溫度計(體溫計)和校對的溫度計同時放入35~38℃的溫水中,觀察其數值,如果與標準溫度計一致,說明準確。
2)溫度計的懸掛位置要正確。溫度計要離開供溫的熱源,懸掛于離鵝5cm高度。第1周舍內溫度為28~32℃,以后每周下降2℃,至16℃為止。
3)根據雛鵝的行為表現來判斷育雛溫度是否適宜。溫度適宜,雛鵝分布均勻,活潑好動,安靜休息;溫度偏低,集中在熱源處擁擠成堆;溫度過高,遠離熱源,張口喘氣,大量飲水,食欲下降。
2.2 濕度
可選用溫濕計測量濕度。育雛室潮濕易導致雛鵝發病,故第1周舍內相對濕度應控制在55%~60%,以后宜保持相對濕度為60%~65%。
2.3 通風
進行通風的基本原則,是應時刻保證育雛的室內溫度。鵝舍內應保證空氣新鮮,待雛鵝進入到鵝舍后的3d內就應做好通風相關工作,并伴隨雛鵝飼養時間的增加而選擇將通風時間延長。最佳的通風標準為人進入到育雛室后不會有胸悶氣短的感受,但也應在通風期間內注意過堂風與賊風的出現。
2.4 飼養密度
第1周雛鵝的飼養密度為25只/m2,以后每周減少5只,至6只為止。
2.5 光照
1~3日齡的雛鵝,晝夜光照24h,以后2d減少1h,4周齡以后采用自然光照。一般可以用白熾燈,燈高2m,7日齡前每15m2用1只40瓦燈泡,8日齡以后換用25瓦燈泡。
3 雛鵝的入舍
在進雛前1d給育雛舍加溫,育雛舍內溫度要達到28~32℃,為雛鵝入舍做好準備。首先是需要卸車,裝有雛鵝的盒子擺放到鵝舍前地上,應在其下方準備至少一個空盒,并至少將其靜止30min以提供給雛鵝從應激狀態中脫離的時間,以達到對鵝舍溫度與環境予以快速適應的目的。
4 雛鵝的飼養管理
4.1 雛鵝的飲水
對于雛鵝來說飲水的最佳時間段是出殼后的24h內,雛鵝0~7日齡適宜飲水溫度為20~26℃左右,7日齡后即可飲用與室溫相同的水。為將由于旅途疲勞或脫水的情況予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建議在飲用水中添加適當比例的葡萄糖,并應在水中加入VC以起到緩解雛鵝應激的作用。每30只小鵝一個小飲水器,在飲水中加入一些抗菌藥物如0.02%土霉素,可提高雛鵝成活率,預防疾病。
4.2 雛鵝的飼喂
1)雛鵝的開食。飲水后0.5~1h就可開食,開食料用精飼料加上切細的少量青綠飼料。第一次開食飼料用溫水拌濕(手握成塊一松即散),灑在開食盤或干凈的塑料布上面,第一次喂食雛鵝不能進食過多,吃到半飽即可,一般5~7min,在2~3h后再用同樣方法喂食。
2)雛鵝的飼喂。飼喂次數:在前3周飼喂6次/d(其中晚上2次),第4周飼喂5次/d(其中晚上1次)。飼喂方法:雛鵝生長3~5d后就可將所需飼料放在料盤內供雛鵝食用,后續可將料盤換為料槽。每次投喂不應過飽,以避免出現消化不良現象,采食八分飽即可達到最佳的初期飼養狀態。精料占30%,青飼料可以占到70%。3日齡后的雛鵝可在日糧中摻少量砂礫,幫助消化。
3)雛鵝的放養。雛鵝天生對環境的適應條件較差,因此想要將其轉移至室外飼養,首先應確保環境溫度匹配雛鵝對環境溫度的需求,3次/d定時投喂飼料并提供足量飲水。待到20日齡后一般需要將小鵝放到庭院活動,并在夜晚將其趕回鵝舍。待到生長至30日齡后,即可進行全天放養。
4.3 日常管理
1)飼喂要做到定時、定量,少喂勤添。飼料清潔新鮮,防治下痢消化不良。
2)經常檢查料槽、飲水器數量是否充足、規格是否需要更換,保證鵝得到充足的飼料、飲水。注意雛鵝的精神狀態、活動、吃料、飲水、糞便等。
3)加強對弱雛的管理。隨著日齡增加,雛鵝群內會出現體質瘦弱的個體,應及時隔離飼養,可在飼料中添加糖、奶粉等營養劑,或者加入VC等抗應激劑,必要時可使用土霉素、鏈霉素、呋喃唑酮等抗菌藥物等,并精心管理。
4)做好記錄。溫度、濕度、光照、通風、采食量、飲水情況、糞便情況、用藥情況、疫苗接種情況等如實記錄。如有異常,及時查找原因。
5 育成鵝的飼養管理
1)2~3月齡的育成鵝增重快、采食量大、消化能力強,能利用大量青綠飼料,可采用放養方式降低成本。放養鵝可根據牧草質量、采食情況和增重速度酌情補料。補料以青綠飼料為主,拌入少量糠麩類粗飼料和精飼料。
2)4~5月齡,對增重太快的育成鵝,減少精料用量,做好限制飼養。如不限制飼養,造成過早開產的蛋小,母鵝產小蛋時間長。盡量增加放養時間,減少補料次數,逐漸降低飼料營養。建議在飼料中添加合適比例的粗料以將鵝的消化能力予以提升,將食道容量進一步擴大。
3)6月齡~產蛋。此期間應逐漸增加飼喂量使鵝群的體質迅速恢復,適當增加體重,為產蛋積累營養物質。飼料搭配多樣化,由粗變精。此時的補飼只定時,不定量,讓其自由采食,增加礦物質、維生素飼料。產蛋前,以舍飼為主,放養為輔,應在運動場或放養地點放置石灰石、沙子。
6 產蛋鵝的飼養管理
產蛋鵝在產蛋期以舍飼為主,放養為輔。
1)開放式產蛋巢。在鵝舍一角用圍欄隔開,地上鋪上墊草,讓鵝自由進入產蛋。
2)喂料要定時、定量,補飼3次/d,早、中、晚各1次。先喂精料再喂青料。青料可不定量,讓其自由采食。每天飼喂精料量,大型鵝180~200g,中型鵝130~150g,小型鵝90~110g。補料量是否恰當,可根據鵝糞情況、蛋型與重量來判斷:①若雛鵝所產生糞便整體呈現條狀且較為松軟,則證明用料較為合適;②若糞便較為細小且斷面有粒狀表現,則證明其消化吸收不正常,建議將補料量適當減少;③若糞便顏色較淺且不成形,則可確定為供給補料較少,建議將補料量予以增加以強化雛鵝營養。④如果蛋殼變薄,蛋形出現異常,甚至產軟殼蛋,說明產蛋鵝營養不足,應增補蛋白質和礦物質飼料,特別是鈣、磷飼料。
3)放養管理。天氣晴朗時可讓鵝在舍外活動,每天放養時間不少于4h,放養時間不宜過早,應在上午9點以后,減少鵝把蛋產在外面的現象。
4)供給充足的飲水。鵝飲水量是采食量的2~3倍,缺水會使鵝采食量減少,產蛋性能下降。產蛋鵝夜間要給足飲水,水溫12℃左右。
參考文獻:
[1] 鄭慶森.肉鵝的飼料準備與配合原則[J].今日畜牧獸醫,2021,37(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