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西省會南昌市沿昌銅高速公路驅車向西,不過半個小時,便進入了宜春市靖安縣地界。
趙錫田看到包裹打開的是一顆人頭,不免一驚,同樣一驚的還有孔老一。孔老一怕軍長收走老三,連忙又扎緊衣服,老三閃了閃便躲進黑不見人的地方。
“白云深處,靖安人家”。這座總面積1377平方公里的贛西北山區小縣,按第7次人口普查數據,目前常住人口僅12萬余人。
人不多,史不淺。靖安地處吳頭楚尾,春秋時屬吳地,戰國時越滅吳后屬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并越后屬楚。據明刻本《郡縣釋名》記載,“靖安”在唐代以前本是里名,唐代因里名鄉,因鄉名鎮;五代十國時期因鎮名場,因場名縣。自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始,建縣至今已有1000余年歷史。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是教育思維模式的顛覆性變革,“關鍵是將教與學的重心真正地轉變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上來,實現從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的轉變”[1]。把這一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既涉及到教師的教學習慣,又與學生的學習習慣有關。就教學本身的目的而言,這一理念也應運用于指導成人教育。我們這里提出的“以學習者為中心”,不僅強調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更要明確指出,教育教學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學生為中心,真正地把提高學生的核心能力作為成人教育的中心任務。
在靖安,無論是行走在青山綠水、巨樹老林之間,還是尋訪于田野阡陌、農家民宿之中,我們都感到心曠神怡,仿佛置身于一方純然寧靜的山水秘境。
在這方秘境之內,滿懷都是悠悠古意。靖安縣高湖鎮老虎墩遺址里,有著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商周時期、漢晉時期、明代中期等幾個時期的堆積。水口鄉李洲坳東周墓葬出土的人類遺骸,填補了我國南方體質人類學研究的空白,出土的紡織品改寫了中國紡織織造史。貫穿靖安全境的北潦河上,分別始建于唐、明、清的蒲陂、烏石潭陂和香陂三座陂堰工程,是江南丘陵地區現存最完整的傳統灌溉水利系統,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在這方秘境之內,滿目都是濃濃綠意。亞熱帶濕潤氣候給靖安帶來了充沛雨量,讓這里氣候溫和、四季分明。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爪侖國家森林公園……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4.1%,成為長江中下游生態屏障的“綠心”。
楊灣生產隊總共237人,只活下來109人。10歲以下的孩子沒幾個活下來的。桿子讓人把紅薯地里沒沖走的紅薯攏起來,倒伏在地上的玉米也掰到生產隊里。先緊小孩和婦女吃,余下的再分給青壯勞力。
在這方秘境之內,滿心都是縷縷詩意。“橫江舍輕楫,對面見青山。行盡車馬塵,豁見水石寰。”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在靖安留下的詩句。靖安曾誕生了明代尚書李叔正、“青天”況鐘、《白香詞譜》作者舒夢蘭等諸多歷史文化名人,劉慎虛、陸九淵、王陽明也都曾在這里游歷揮毫。如今,這個山區小縣仍然詩韻流淌、文脈綿延,鄉鄉鎮鎮有詩社,被中華詩詞學會授予“詩詞之鄉”稱號。
山水如畫、人文厚重、詩風久遠,如今的靖安,是江西首個國家級生態縣、全國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列2021年中國最美縣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