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琳/文
數字最初被作為計數工具使用,但隨著語言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數字的內涵與功能得到不斷延伸,出現了許多有象征意義的數字用語,從側面反映著一個民族的社會變遷和生活萬象。本文通過對中日兩國數字文化以及相關的數字和數字用語進行研究,結合調查交流,探究其社會意義,加深對兩種文化的理解。
在數字中,中國人偏愛偶數。《說文解字》:“地之數也。從偶一。凡二之屬皆從二”。在傳統觀念中“雙”(數字二)具有完滿、和諧的寓意,這既與中國傳統的陰陽哲學思想有關,也與中國人喜歡對稱、和諧、整齊的審美觀念有關。中國人做事喜歡“成雙成對”,如“雙喜臨門”“雙贏”“雙薪”,在吉祥圖案中,魚、鳥、鴛鴦等吉祥物,往往都是成雙成對出現的,不僅體現了對稱美,也寓意吉祥美好。
中國文化中,數字不僅是表示數字的語言符號,還與吉兇聯系在一起。數字之所以寓意吉祥,不是因為數字本身,而是因為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人們以追求福分、避免邪惡的心理為基礎,賦予了數字各種吉祥的含義。
在日常生活中,數字因與漢語中某些字發音相同或者相似,而被賦予了與諧音字相近的含義。例如,人們在選擇數字時,往往選擇“六”“八”等吉利數字,而不選擇“四”“七”等不吉利的數字,這是則是由這些數字的諧音含義造成的。“六”的諧音是“順”,取“順利”之意;“八”的諧音是“發”,取“發財”之意,而“四”的諧音是“死”,“七”的諧音是“氣”,從語音上聽起來,從語音和寓意上來看,都給人一種不太吉利的感覺,這種意識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與中國的“雙數”觀念相比,日本人更偏愛奇數,自古以來日本民族就有以奇為美的數字觀念,日本的許多傳統節日也非常偏愛奇數,例如傳統節日“七五三節”,在每年的11月15日這天,3歲、5歲男孩和3歲、7歲女孩,都會穿上傳統和服,隨父母到神社祈愿,保佑他們在成長道路上一帆風順。同時,日本人的婚禮也離不開奇數,日本人的神前式婚禮中的「三々九度の盃」儀式,即日本人結婚新人雙方交替用大中小三種杯子喝三三九度杯酒,意思是讓夫妻雙方結下永久的契約,同時也包含著為夫妻二人祈福消災的含義。
除「三々九度の盃」儀式外,日本人在禮金數目也十分重視。根據日本著名的婚慶資訊雜志《(Ⅶ)クシィ》(2021)的調查顯示,舉辦一場婚禮平均收到的禮金約為176.8萬日元。其中普通友人大概是3萬日元,親屬家人大概是7萬日元左右。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會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和彼此的關系來決定給多少,而且一般會選擇“除不開的奇數”來表達對新人的祝福,象征著不可分割,永不分離。
人們對于數字的認識,是在不斷探索觀察中總結出來的。通過文化的不斷滲透,數字成為了文化的一面鏡子,每一種民族文化都有其獨特的數字文化,在中日交流日益廣泛的當下,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數字文化是有益的。
受現代生活環境及交流手段的影響,數字的應用與內涵也在逐漸發生變化,人們不斷挖掘和延伸出數字的更多內涵,數字的應用也愈發廣泛,與生活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
隨著網絡的普及和現代生活日益豐富多彩,涌現出了許多數字網絡流行用語,一定程度上反映著社會生活的精神面貌和發展變化。網絡流行語作為最能反映當代青年群體話語特征的“風向標”,歷經多年的發展,始終行走在反映青年思想動態的時代前沿。與此同時,隨著數字用語與生活聯系愈加緊密,也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現象的代名詞。本文針對中日的數字意識進行了30人的小規模調查,在問卷調查中,就日本流行語數字用語“3150”的了解情況進行了考察(圖1)。在日語中“3150”表示“最高”,對于流行數字用語“3150”,正確含義“最高”的了解率為94.12%。與此相比,對中國數字流行語的“886”的了解情況進行的調查顯示(圖2),絕大部分(96.67%)都了解“886”的正確含義“拜拜啦”。

圖1 “3150”的了解情況(日)

圖2 “886”的了解程度(中)
由此可見,對于數字流行用語人們的了解及接受程度較高。上述數字流行語來源于語言諧音、社會現象、影視作品等,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數字用語和生活的緊密聯系,不斷融入和滲透到日常生活中。
近年來文化逐步發展,物質生活的日漸豐富,商家根據人們的意識習慣創造出來的“特殊日子”也值得關注。在中國,5月20日也正是在“數字浪漫”邏輯下被打造成一個浪漫的節日。隨著網絡在中國開始普及,“520”“886”等初代網絡數字用語得以借力傳播,于是,每到“5·20”,各方媒體平臺都會大力渲染節日的浪漫氣氛,從而推動年輕群體為浪漫買單。問卷就“你會把5.20和5.21當作特殊的一天來慶祝嗎”一問題展開調查(圖3),結果顯示過半數(56.67%)的調查者會把5.20和5.21當作情人節,在這一天表達心意。

圖3 對5.20和5.21的做法(中)
其結果也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斌艷(2021)所提及的,年輕群體在參與互聯網空間表達時,表現出較為強烈的娛樂化、輕松化的表達需求,“520”一詞被挖掘出“我愛你”的含義,恰恰迎合了年輕人的表達偏好。如此,原本平淡無奇的數字組合“520”被賦予充滿愛意的含義,也讓5月20日成功進化為“網絡情人節”。
而在日本,11月22日也同樣被稱為“好夫妻日”,取自諧音“ⅩⅣⅩⅣ夫婦”。于1988年設立,并自1999年開始,推進會每年組織公眾投票選出“年度最佳伴侶”,旨在樹立模范,促進夫妻感情與家庭和睦。作為一個本土節日,經過多年的推廣,“好夫妻日”的意識已經滲透到日本社會的各個角落,并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每年在此節日之時,社會媒體與機構會組織夫妻互動活動,同時商家也紛紛推出“夫妻旅行”“好夫妻”禮品特惠等促銷活動。
數字作為語言的一部分,數字用語不僅可以反映著國家大事和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深切體察,還展現了社會變遷和生活萬象。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數字也和社會現象逐漸聯系起來。例如中國互聯網企業盛行的加班文化996工作制,它最早來自一些互聯網企業員工對繁重工作壓力的吐槽——“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每周工作6天”。86.67%的中國調查對象表示知道“996”代表“互聯網行業加班工作制”(圖4),隨著相關爭議在輿論場上的增多,“996”也泛化為人們對現實壓力的集體吐槽,“996”能成為數字流行語,也說明著很多人感到了巨大的工作與生活壓力。

圖4 數字“996”的含義(中)
同時,我們要看到這些數字流行語反映的社會現實問題,而不只是局限在語言本身。作為加班大國的日本,雖然沒有“996”“007”等專有名詞的工作制度,但長期以來,日本也一直是加班文化的代名詞,近年來不少人為工作而累死,或者不堪忍受而自殺身亡,隨之日本出現專有名詞“過勞死”。光明時評(2019)中也指出在“996”的背后,實際上是不合理的企業員工作息規則,其所觸碰的是勞動行為規范、企業用人倫理及法律等問題。其實至于流行語是“996”還是“007”或是其他什么數字,都只是個符號,最重要的是能引發我們更深入的思考。
不僅僅是數字用語,每一種用語的產生是人們對當下時代熱點的反映又或是對生活態度的表達,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人們的生活狀態及精神面貌,反映著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
數字的運用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它已經突破了作為信息符號傳遞數量信息的局限,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符號。從數字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內涵中,我們可以探究不同民族的文化特點,推知其社會生活中的制度風俗,以及民族的思考方式、審美情趣等。對于數字文化發展和意義的研究,不僅有助于加深對不同民族傳統文化的認識,了解一個民族的社會變遷和生活萬象,而且對跨文化交流也有著積極的作用。■
引用
[1] [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 2004.
[2] 趙英來.論中日不同的“數字文化”[J].高教學刊,2016(11):7-8.
[3] 林綠.日本結婚儀式和宗教的關系[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8(2):186-187.
[4] 王晉茶.談日本人的數字觀[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5,28(4):159-160.
[5] 李少多.“矛盾式表達”:青年網絡流行語的文化透視[J].中國青年研究,2021(12):106-112+119.
[6] 徐晨.當互聯網光芒照進節日[N].大眾日報,2021-05-20(16).
[7] 郭夢思,潘金剛.論馬克思二律背反視野下的996工作制[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22,23(1):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