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楠 吳昌冬 張友全 周 亮
中通服咨詢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并確定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通過共建共享的方式建設5G網絡。當前,“新基建”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能之一,而5G建設不僅位列“新基建”之首,而且還是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項目的關鍵基礎設施。受限于頻譜特性,相較于4G基站,5G基站覆蓋密度有一定增加,基站選址困難、機房成本高、建設周期長、配套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隨之進一步放大,因此,5G必然將C-RAN作為一種主流的組網架構。C-RAN部署模式需要占用接入光纜網大量光纖資源,同時電信聯通共建共享的需求將導致共享站的前傳光纖需求翻倍,這無疑對接入光纜網,特別是主干光纜和管道產生巨大的建維壓力。傳統的光纖直驅的方式已經難以滿足5G建設需求,前傳使用設備勢在必行。本研究對5G前傳承載需求進行分析,并結合前傳xWDM新技術特點,提出具備可行性的5G前傳技術方案和應用建議。
4G網絡基于CPRI(通用公共無線電接口)接口實現了BBU(基帶處理單元)和RRU(射頻拉遠單元)的分離,LTE帶寬為20 MHz時,采用15 bit的I/Q采樣位寬,每個天線上所傳送的單載波I/Q數據流為921.6 Mbps,添加控制字和編碼后速率為1.2288 Gbps。若采用2天線端口或8天線端口,則分別需要2.4576 Gbps或9.8304 Gbps的CPRI帶寬,故4G的CPRI光模塊接口速率為10G。5G頻譜帶寬從原來的20 MHz增大到100 MHz,射頻通道TR數量增加到64T64R,所以相當于CPRI帶寬在單載波921.6 Mbps的基礎上增加到5×64=320倍,現有的光模塊技術遠遠無法滿足。為此,出現了采用基于分組技術、支持統計復用的eCPRI接口,并對RAN架構進行重新分割,有效地降低了前傳帶寬。表1描述了不同帶寬、流數、天線數下eCPRI接口速率需求。

表1 不同帶寬、流數、天線數下eCPRI接口速率需求
在光模塊速率選擇上,用于4G/5G前傳承載的光模塊分為10 Gbps光模塊與25Gbps光模塊。10 Gbps光模塊主要用于4G前傳與5G中4TR、2TR前傳;25 Gbps光模塊用于5G中64TR、32TR、16TR、8TR前傳。
在纖芯需求方面,對于5G單宏站,100 MHz頻寬需要3個25Gbps eCPRI接口(6根纖芯);對于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共建共享站,200 MHz頻譜需6個25Gbps eCPRI接口(12根纖芯)。如果5G共建共享站又與4G共站,則需要6個25Gbps eCPRI接口和3個9.8Gbps CPRI接口(18根纖芯)。如果4G站同時有載波聚合,會進一步增加前傳纖芯需求數量。
時延與距離以及無線和承載設備的處理能力相關。根據eCPRI接口時延分配,前傳時延約100 μs。在不考慮節點處理時延的情況下,對于超低時延業務,前傳距離不應超過20 km,因此在前傳網絡中引入承載設備組網時,要盡可能降低節點時延。在實際C-RAN場景下,AAU至BBU的距離通常不超過10 km,在地鐵等多站級聯的鏈型或環形場景中距離會大于10 km,但一般不會超過20 km。
5G基本同步需求與4G相同,基站間時間偏差要求應小于3 μs;5G協同增強提出100 ns量級高精度需求;部分新業務,包括高精度定位業務、高速移動業務覆蓋(如車聯網、遠程醫療、智能制造)等,需要更高精度同步。當前同步以太網(SyncE)、IEEE1588v2等同步傳輸技術可滿足5G基本業務同步精度需求(1.5 μs);通過5G高精度同步組網技術,可滿足5G系統多種業務的更高同步需求。為保證業務的同步精度要求,前傳網絡鏈路應消除不對稱因素,包括線路、光模塊等帶來的非對稱性。
前傳設備工作環境復雜多樣,特別在室外工作時,應能在-35℃~+55℃溫度環境和5%~98%的相對濕度下長期穩定可靠工作。室外前傳設備還應滿足IP65防護等級和防雷要求。在前傳光模塊的選擇上,室外要求為工業級溫度要求(I-Temp,-40℃~+85℃)。
前傳采用光纖直驅方案,既可以滿足前傳接口性能要求,施工和維護管理又都比較簡單,是光纖需求不大且資源豐富場景下較為經濟可行的方案。NGOF早在2018年初就提出了25Gbps BiDi技術方案,現已實現規模商用。單纖雙向傳輸技術一方面可以節約50%左右的光纖資源,另一方面也保證了上下行信號時延一致性,有利于滿足5G業務高精度同步需求。但是隨著5G的深入發展,特別是電信聯通共建共享場景下,即使采用BiDi方案,單個共享站仍然需要6根光纖,仍會對接入光纜網產生巨大的壓力。為此,波分復用(WDM)技術成為5G前傳的重要手段,它可使多個CPRI或eCPRI接口通過不同波長共享光纖資源,從而實現一根(或一對)光纖解決一個站或多個站的5G前傳需求,大大提高光纖利用率。根據波道間隔的不同,xWDM技術方案又可以分為CWDM技術方案、LWDM技術方案、MWDM技術方案和DWDM技術方案。
粗波分(以下簡稱CWDM)方案采用粗波分復用技術,波長參考ITU-T G.694.2標準,波道間隔20 nm,將CWDM彩光模塊安裝在AAU/RRU和BBU/DU上,通過CWDM合分波器完成WDM功能,利用一對或者一根光纖提供多個AAU/RRU到BBU/DU的連接。
目前前傳CWDM系統主要有6波系統和12波系統。6波系統可用于100MHz頻譜寬帶的3通道S111站,優選1271/1291/1311/1331/1351/1371 nm,前4波目前有DML(直接調制激光器)+PIN(光電二極管)低成本方案,但1351/1371 nm采用DML時色散代價較大(比前4波高2~2.5 dB),需采用APD(雪崩二極管)進行色散補償來保證相同的鏈路功率預算。當需要6通道(12個波長)時,由于DML色散代價大,必須采用EML(電吸收調制激光器),為避開G.652光纖“水峰”,波長優選1471/1491/1511/1531/1551/1571 nm。但由于技術限制,該6個波長僅能支持10 Gbps速率,且很難再進一步擴展至更多波長。故12波CWDM系統一般用于4G和5G共址站使用,其系統結構圖如圖1所示。

圖1 波CWDM系統結構圖
CWDM方案成本較低,但也存在一些問題:(1)由于采用固定波長,網絡建維中存在波長識別困難、備品備件的型號數量較多、不便于管理的問題;(2)受限于長波長過大的色散代價和低成本DML+PIN方案性能,無源CWDM方案將維護余量降至2 dB,維護壓力較大;(3)由于低成本無溫控結構,5G前傳場景面臨低溫區的性能壓力和高溫區的壽命壓力,長期穩定性風險較高;(4)無源CWDM的光模塊暫無OAM能力,網絡管控能力受限。
對于電信聯通共建共享模式下采用200 MHz頻譜的5G基站,前傳承載需采用兩套6波CWDM系統并行使用,為此業界也開始研究支持單纖12波25 Gbps的WDM前傳方案,包括中國電信和信通院牽頭的LWDM方案、中國移動獨創的MWDM方案和中國聯通主推的DWDM方案。
LAN-WDM技術(簡稱LWDM,或細波分復用),符合IEEE 802.3BA標準,將O波段頻譜按照800 GHz(約4.4 nm)波道間隔進行劃分,共有8個標準波長,分別為1273.54 nm~1309.14 nm。對于12波系統需求,再進行4個波長的擴展,初定的波長范圍為1269.3 nm~1318.35 nm。具體如圖2所示。

圖2 LWDM方案波長分配圖
LWDM的技術優勢在于產業鏈共用,可以共用400G LR8產業鏈(1273.54 nm~1286.66 nm)和100G LR4產業鏈(1295.56~1309.14 nm),并重用了CWDM產業鏈。25 Gbps通道工作波長位于零色散點附近,色散代價較小(<1dB),可擴展性好。各通道的器件成本也較低,所有12個25 Gbps通道和12個擴展10 Gbps通道均可通過DML+PIN+TEC溫控的低成本方式滿足10 km傳輸需求,并保證不少于3 dB的維護冗余;若10G擴展波道采用DML+APD組合,可以滿足15 km甚至20 km的傳輸距離要求。LWDM方案由于25 Gbps通道的波長間隔較小,需要相對嚴格的波長控制,因此普遍采用溫控模塊(TEC)。LWDM可采用調頂方式實現簡單OAM管理,但由于采用固定波長方式,因此光模塊備件種類過多。
隨著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5G共建共享的深入推進,6×25 Gbps的前傳需求非常明確和迫切。中國電信和中國信通院已分別牽頭完成了LWDM的系統標準和光模塊標準制定工作,產業鏈也就方案與指標達成一致。中國電信已于2022年初啟動了LWDM設備的首次集采。
在CWDM的6波系統方案基礎上,中國移動提出了將波長左右各拉偏3.5 nm的中等波分復用方案,即MWDM方案。其波長分配圖如圖3所示,相鄰波長間隔不再一致,分別為7 nm和13 nm。該方案的前8波共用了100G CWDM4的產業鏈,可以使用與LWDM相同的DML+PIN+TEC溫控方案,成本較低;而后4波25G的性能由于其色散代價較大,需要使用APD補償,導致總體成本增加。

圖3 MWDM方案波長分配圖
在標準化方面,中國移動制定了6通道25G企標和相關行業標準。但由于該方案是中國移動獨創方案,要求每家企業簽署保密協議,導致產業封閉。中國移動已于2022年Q1開啟了MWDM的首次集采。
2020年7月3日,中國聯通發布《前傳波分設備測試公告》,包括兩類設備:無源CWDM和波長自適應城域接入型波分復用,后者即為聯通一直在努力推動的5G前傳“可調諧DWDM方案”,G.metro方案。該方案的波長分配圖如圖4所示。現階段行業標準只定義了10G速率的G.metro方案(YD/T 3551-2019),20通道25G DWDM行標已經立項,由中國聯通主導推動中。

圖4 G.metro方案波長分配圖
G.metro采用100GHz波道間隔的DWDM技術和單纖雙向結構,波長可調范圍包括6波、12波、20波和40波等,10G和25G共用波長池,所有波長性能相當,配置靈活,系統容量大,并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DWDM成熟產業鏈。G.metro方案的光模塊使用了EML+PIN+TEC方案,支持波長可調諧,雖然EML增加了成本,但可調光模塊大大減少備品的種類和數量,維護簡便。同時由于G.metro方案使用了衰耗較低的1550 nm波長,維護余量較高,可達3 dB。
為了解決成本問題,業內還提出了固定波長DWDM方案。但是該方案光模塊型號多,其網絡建設和運行維護復雜度相對高,由于系統容量大,光纖利用率高,目前在歐美等海外運營商有實際部署。
在5G C-RAN場景下,前傳距離較長,需要占用較多主干光纜和管道資源,新建主干光纜和管道成本高、周期長,建議采用前傳xWDM技術方案降低纖芯使用數量。表2對各類前傳xWDM技術方案進行了綜合比較。在選擇方案時,還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1)在光纖的消耗方面:若采用xWDM技術則無需再規模建設前傳光纜,對于6通道25G站,CWDM方案需要采用2根纖芯,而其他xWDM只需1根纖芯,具有一定優勢。(2)在光鏈路預算方面:由于接入層光纜的接頭較多,光纜損耗參差不齊,需要充足的光鏈路預算和充足的維護冗余(3 dB),鑒于此,LWDM和G.metro方案相對更優。(3)在前傳性能方面:5G基站部署于室外,需要經得住高低溫的考驗,TEC溫控可以有效提升高低溫性能和壽命,降低前傳系統故障率。(4)在成本造價方面:5G規模建設,對成本非常敏感,成本較高的APD和可調EML可能會成為MWDM和G.metro方案大規模應用的障礙。

表2 通道25G前傳方案綜合比較
綜合上述考慮因素,對于100MHz的5G單宏站(3通道25G),使用無源CWDM方案性價比更高;對于電信聯通共建共享站和未來有載波擴容需求的5G站點(6通道25G+N通道10G),LWDM技術方案更具有性能優勢。
隨著5G網絡的深入部署和接入層光纜建維成本的進一步提升,xWDM技術方案成為更受運營商青睞的5G前傳承載方案。各家運營商均根據自身需求和產業鏈情況布局了不同類型的xWDM技術方案,并逐步在現網應用,取得了預期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