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淼
(福建省晉江市養正中學 362200)
當前教育領域出現了很多的教學模式,其中教學評一體化模式將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教學評價作為一個整體,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取得了顯著成效.“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是高中化學的重要知識點,為更好地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應提高教學評一體化模式應用意識,并積極實踐.
教學評一體化模式強調強調教學、學習、評價融合為一體.通過有針對性、適時的“教”給學生帶來學習上的指引,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同時,解答學生學習中的疑惑,糾正學生認識與理解上的誤區,使學生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沿著正確的學習思路進行學習.通過預留空白時間,給學生提供“學”的時間、學的機會,使學生參與知識形成中,加深其印象的同時,更好地把握所學知識的本質與內涵,把握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聯,尤其鼓勵學生相互討論、交流學習心得、學習經驗,進一步澄清對所學知識的認識與深入理解.結合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表現,及時進行“評價”,可使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學習中的短板,提高學習的針對性.
“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教學中應做好充分準備明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制定相關的教學思路,尤其積極動手制作配套的多媒體課件,借助多媒體技術更好地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的質量.“教”的過程中應注重把握好度,多給學生預留表現的機會,充分扮演好“指導者”、“領路人”的角色.
環節一:課堂上預留5min左右的時間要求學生迅速瀏覽本單元知識.對要學習的知識點有個大致的印象與了解,做好學習準備.
環節二:使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干電池、紐扣電池、手機電池圖片,要求學生從能量轉化的角度思考這些電池的共同點,自然的引入要講解的知識.同時,按照以下思路在課堂上做相關的化學實驗:(1)把一塊鋅片和一塊銅片分別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燒杯里,觀察實驗現象;(2)把一塊鋅片和一塊銅片同時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燒杯里,觀察實驗現象;(3)用導線將步驟(2)中的鋅片和銅件連起來,觀察實驗現象;(4)在步驟(3)的導線中間連接一個靈敏電流計,觀察實驗現象.
環節三:要求學生填寫表1內容,并對相關的實驗現象作出解釋,聯系所學的氧化還原反應知識,概括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本質.

表1
環節四:要求學生總結與記憶課本中介紹的常見化學電源,能夠從本質上區別原電池和電解池.
“教”主要通過上述四個環節實現.在整個“教”的過程中始終扮演著“領路人”的角色,將學生的自主權交給學生,以使學生更好地獲得學習體驗.
“教”與“學”是密不可分的,“教”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學”的過程.“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教學中,為給學生提供“學”的機會,設計以下環節:
環節一:預留10min左右時間,要求學生思考在“教”的環節中留下的問題,并在課堂上提問學生代表,看其概括與總結的是否正確,并給出針對性的點撥.同時,鼓勵學生相互討論,構建原電池模型,加深對原電池本質的認識與理解.學生經過思考、討論,構建的原電池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原電池是一種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遵循氧化還原反應規律,即負極失去電子數和正極得到電子數目相等.另外,因溶液中存在陰陽離子,因此,電子不通過溶液.在溶液中陽離子向正極移動,陰離子向負極移動.
環節二:為進一步鞏固學生所學,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化學問題,有效地鍛煉其學以致用能力,在課堂上設計如下訓練習題,要求學生作答:
一種新型燃料電池以多孔鎳板為電極,兩電極插入KOH溶液中,向兩極分別通入乙烷和氧氣,其中一電極反應式為:
則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通入氧氣的電極為正極,電極反應式為:

B.電池工作中溶液的OH-濃度增加
C.電解質溶液中OH-向正極移動,K+將負極移動
D.正極與負極上參加反應氣體的物質的量之比為2∶7
課堂上認真觀察學生的表現,結果發現部分學生結合原電池原理,能夠判斷出OH-向負極移動,K+向正極移動,C項是錯誤的.但是剩余三項不知道如何判斷.
環節三:結合學生在訓練中暴露出的問題,在課堂上積極與學生互動,為學生解答疑惑.
針對學生在做題中遇到的問題,逐一為學生解答疑惑:對于A項,根據題干描述可知題干中的電極反應是失電子的,為負極.O2必然得電子,為正極.O2得電子后會形成氧離子,但是氧離子在溶液中會和H+離子結合形成OH-.經過如此指導學生便不難理解,順利的寫出正極的電極反應為:

1mol O2得到4mol電子,1mol C2H6失去14mol電子,由原電池工作原理可知正負極得失電子數應相等,即需要7mol O2、2mol C2H6參加反應,則其物質的量之比為7∶2,D項是錯誤的.2mol C2H6參加反應轉移28mol電子消耗36mol的OH-,7mol氧氣參加反應轉移28mol電子生成28mol OH-,由此可見溶液中的OH-是不斷減少的,因此,OH-的濃度是變小的.
“學”的過程中按照以上三個環節進行,其中環節一目的在于檢驗學生是否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概括原電池的相關理論;環節二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從模型視角更好地理解與掌握原電池的工作原理;環節三在于鍛煉學生的應用能力,并為“評”環節提供依據.
“評”在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教學中“評”的過程中主要設計以下兩個環節:
環節一:對學生理論學習進行評價.“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實踐中“教”環節設計較多的問題,要求學生自己思考,總結相關的理論知識.認真觀察學生在理論學習中的表現,基于針對性的評價.比如某某學生積極思考、認真總結,構建出了正確的原電池模型,在課堂上及時提出表揚.
環節二:對學生的應用能力進行評價.課堂上為學生展示相關的習題后,記錄學生得出正確結果的時間,對學生的應用能力進行評價.如某某學生能夠深入的理解原電池知識,能夠迅速的找到解題思路.課堂上及時肯定學生的表現,提出表揚.另外,針對部分理論學習、應用能力稍差的學生,及時要求其回歸課本,認真整理聽課筆記,并注重向其他學生請教,更好地理解與掌握“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該部分內容,縮短與其他學生的差距.
“評”的過程主要涵蓋兩個環節,從學生的表現與能力兩個維度對學生進行評價,能夠確保評價的客觀性與合理性.同時,評價的過程中不僅注重給予優秀的學生鼓勵與表揚,而且給予表現欠佳學生針對的指導,使其認識到學習中的問題,在課下進行針對性的發力,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實踐中應用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得出以下應用啟示:
其一,為獲得良好的應用效果應注重做好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相關理論學習,正確處理教、學、評三者之間的關系,即教學評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開來,實踐中可根據實際情況對三個環節分配不同的時間.同時,充分把握該模式的相關細節,并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做好教、學、評三個環節的設計.
其二,整個實施過程中應注重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同時,做好學生學習過程的監督以及學生學習結果的檢驗,及時指點迷津,避免學生走進誤區.另外,為更好地激活高中化學課堂,應注重靈活運用高效的教學方法、教學工具.
其三,對學生評價時既要注重肯定與表揚,又要注重鼓勵,為其以后的學習指明方向,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