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峰
(四川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 400000)
傳說在古羅馬時代的亞歷山大城有一位精通數學和物理的學者,名叫海倫.一天,一位將軍專程去拜訪他,向他請教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將軍每天都從軍營A處出發,先到河邊C處飲馬,然后再去河邊的同側B處開會,他應該怎樣走才能使路程最短?據說當時海倫略加思索就解決了它.這就是著名的“將軍飲馬”問題.
將上述問題抽象出數學模型即為如圖1中的問題:即在直線l上找一點C,使得AC+BC的值取到最小值.

圖1
該問題的解決方式也較為簡單,如圖2,作出點A關于直線l的對稱點A′,連接A′B,直線A′B與直線l的交點即為所求的點C′.

圖2
筆者根據該模型提出如下的幾個思考:
(1)能否將直線l換成圓錐曲線呢?
(2)題目中的兩個定點能否是任意的呢?
(3)當其中的某一條邊增加了系數以后如何求解最小值呢?


解析如圖3,根據橢圓的光學性質可知,由橢圓一個焦點射出的光線經橢圓反射后經過橢圓的另一個焦點.連接AF2與橢圓相交,交點即為所求的點P.現證明其為最小值.

圖3
設點P1為橢圓上異于點P的任意一點.連接P1F1,P1A,PF2,AF2.
P1F1+P1A+AF2>P1F1+P1F2=2a(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PF1+PA+AF2=PF1+PF2=2a,
即有P1F1+P1A+AF2>PF1+PA+AF2.
化簡,得P1F1+P1A>PF1+PA.
所以利用光學性質所求的點P即為所求點.
所以PF1+PA的最小值為2a-AF2.


圖4


圖5

根據拋物線的定義,得
PA+PF=P′A.
結合圖形信息,得P1A+P1F≥PA+PF恒成立,即可得命題成立.

解析根據雙曲線的光學性質可知,由雙曲線一個焦點射出的光線經雙曲線反射后其反向延長線經過雙曲線的另一個焦點.連接AF1與雙曲線相交,交點即為所求的點P.其證明過程與上述例題相似,本文不再贅述.
總結與反思上述三個例題,分別將“將軍飲馬”問題中的“直線”換成了橢圓、拋物線以及雙曲線.上述三個例題對定點的要求較高,其中均有一個定點為圓錐曲線的焦點,其解法的本質均是借助了圓錐曲線的定義,將其進行了等價轉化,再利用兩點間的距離或點到直線的距離求得最小值.如果是任意的兩個定點以及任意的圓錐曲線該如何進行求解呢?筆者進行如下的嘗試:
本文所討論的問題對于一般的圓錐曲線而言,運算難度較大,本文僅以如下的特殊模型來說明求解的方法:
如圖6,已知點A,B的坐標分別為(-m,0),(m,0).這兩點之外有一圓錐曲線Γ(本文以圓作為代表),設點P為Γ上一動點,試求PA+PB的最小值.

圖6


圖7
證明如圖7,設點P1為圓錐曲線Γ異于點P的任意一點,連接P1A,P1B.設P1B與橢圓Ca的交點為Q,連接QA.
P1A+P1B=P1A+P1Q+QB>QA+QB=2a.(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所以PA+PB的最小值為2a.
上述過程提供了求解最小值的思路,但在高中階段,限于所掌握的運算手段,具體求解過程只能針對較為特殊的曲線以及特殊的點進行.
在上文中,筆者分別通過橢圓、拋物線以及雙曲線進行了舉例說明.其求解的主要思路是借助定義將其中的一邊進行了轉化,“圓”也可實現邊的轉化,此時可借助阿波羅尼斯圓的性質,將一條邊轉化為另一條邊的λ倍再進行求解.我們先通過如下例題了解此類問題的考查方式.


圖8


令該圓與圓O重合,得


則原問題轉化為3PA+2PB=3(PA+PC),根據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可知3(PA+PC)≥3AC=32.

我們可通過如下定義構造出阿波羅尼斯圓的方程:設點A,B的坐標分別為(m,0),(0,0),PA=λPB,則點P的軌跡為
為此,我們可構造出如下的題型:設點C(m,n)為圓Pλ外任意一點,設點P為圓Pλ上一動點,試計算PC+λPB的最小值.
根據上文的準備可知,λPB=PA,所以PC+λPB的最小值為AC.據此,我們可以命制出如下試題供讀者練習:


總結與反思本題涉及的兩個點的其中之一為阿波羅尼斯圓對應的一個點.那么對于任意兩點及圓錐曲線能否求解對應的最值呢?為此,我們回顧上文中構造橢圓解決一般圓錐曲線條件下的最值方法.當構造的橢圓與圓錐曲線相切時,兩者在此時擁有相同的公切線,我們可以借助光線的反射來解釋最短距離問題.即假設從點A處發射出一束光線,經過圓錐曲線Γ的反射后恰好回到點B,則反射點P即為使得PA+PB取得最小值的點.筆者猜想對于PA+λPB的最小值,我們可以通過光的折射進行求解,即從點A處發射出一束光線,按照一定的比例經過圓錐曲線Γ的折射后恰好回到點B,則折射點P即為使得PA+λPB取得最小值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