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編者的話:進入5月以來,日本高層借各種外交場合不斷炒作所謂“中國威脅”不出所料,在美國總統拜登任內首次“亞洲之行”的第二站 日本,雙方領導人23日會談時又大談“中國威脅論”,污蔑中國在東海和南海“實施擴張”,并對其他國家造成日益加大的經濟壓力。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還宣稱,日本將繼續與美國在對華政策方面密切合作,“兩國在臺海問題上立場一致”……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也是日本和平憲法實施75年。在中方不斷強調中日應增進了解、加強經貿往來以及共同為維護東亞及世界和平作出貢獻的大背景下,日本一些以鄰為壑的勢力仍在極力推動“厭華反華”情緒。在他們的蠱惑下,“防范中國”已成為“政治正確”。日本的“厭華反華”情緒為何變本加厲?一些渲染“中國霸權”的日媒如何與上躥下跳的反華勢力相互利用?多位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日本問題專家認為,自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來,日本社會對中國的認知態度便逐漸發生轉變,并且在美國因素的影響下,在處理中日關系時已誤入歧途。
試圖“牽制中國”渲染“中國霸權”
“自2010年以來,隨著對華認知態度發生轉變,一些日媒沒有將客觀、真實的中國面貌呈現出來,從而導致日本社會形成相對扭曲的中國觀。”遼寧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陳洋這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2016年前后,“牽制中國”成為日媒上的高頻詞匯。如《日本經濟新聞》2016年5月8日的一篇報道寫道,國際社會解除對伊朗的經濟制裁后,中國在伊朗及其周邊的影響力急劇擴大,“日本需要馬上牽制中國”,并與印度聯手。對“牽制中國”的偏好,顯示出部分日媒想要推動本國政府與企業同中國展開一場全領域的對抗,同時也在不經意間矮化了日本外交的獨立性與多元性,即偏執地認為日本就是要“針對中國”,且“有實力牽制中國”。
最近兩三年,“中國霸權”一詞又成為日媒上的高頻詞,再次反映出日本社會對中國認知的新變化。《環球時報》記者近日以“中國霸權”為關鍵詞,通過谷歌(日文版)搜索到近500萬個結果,它們出現的時間主要是在2020年以后,發表的平臺不僅有《朝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等主流媒體網站,也包括日本的一些網絡論壇或社交網絡平臺。如《產經新聞》2021年3月15日刊文稱:“菅義偉首相在外交方面延續了前首相安倍晉三的路線……但中國麻霸權主義進一步增強,日俄領土等爭議也令其外交陷入僵局。”《日本經濟新聞》今年5月12日的一篇報道寫道:“隨著俄烏沖突加劇,以及中國的霸權主義行動,涉及半導體等戰略物資穩定供應的《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案》 將產業和技術作為國家戰略予以保護變得越發重要。”在一個名為“百花齊放”的日本國際問題論壇上,更是經常出現諸如《是什么助長了中國的霸權行為?》之類的文章。日媒在報道中國海警船近年來對釣魚島及其周邊海域的常規巡航的消息時,經常宣稱這是中國對日本的“霸凌”,諸如此類的抹黑和歪曲自然影響到日本民眾的對華認知。
陳洋告訴《環球時報》 記者,從“牽制中國”到“中國霸權”,表面上看是日媒攻擊、抹黑中國的程度有所變化, 從早年質疑中國政府的動機、呼吁日本政府加以應對,到現在直接給中國“扣帽子”。但從更深層次看,反映出日本對于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羨慕嫉妒恨”,以及自身無法再像從前那樣“單獨抗衡”中國的失落感與不甘。
打造“反華新星”夸大負面民調
一些日本媒體攻擊、抹黑中國還喜歡引用一些“反華厭華”的黨政高官、專家學者的觀點,以此長期煽風點火,刻意影響和破壞日本民眾的對華認知與好感度。最近幾年,隸屬自民黨的國會參議員佐藤正久就充當起“反華新星”的角色。生于1960年的佐藤當過陸上自衛隊員,因為留著頗具特色的小胡子而被稱為“胡子隊長”。佐藤曾擔任過安倍內閣外務副大臣一職,目前還是自民黨外交部會會長。通常而言,在日本政界,特別是在自民黨內部,像佐藤這樣出身并不顯赫的政客是難以出頭的,但他近年來借助于媒體和社交網絡,在各種場合反復攻擊中國而成了“紅人”。今年4月28日,佐藤參加一檔電視節目期間,在談及日本政府將于年底修訂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3份文件時稱“有必要中國明確定位為威脅”。5月3日,佐藤以自民黨外交部會會長身份赴美出席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 主辦的活動時,宣稱應在北海道部署美軍中程導彈,以牽制中俄朝』此外,他還經常在社交賬號上發表對華挑釁言論,要求“抵制北京冬奧會”、反對外相林芳正訪華等。
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更應警惕的是,原本很少談論戰爭話題的日本自衛隊現役或退役人士這兩年也開始大放厥詞。曾做過陸上自衛隊幕僚副長(陸軍副總參謀長)、西部方面總監(西部戰區總司令)的番匠幸一郎,2021年6月11日接受《朝日新聞》專訪時說,中國的國防投入在30年時間里增加50倍,現在是日本的4倍,“中國絕對是日本的最大威脅”,希望再來一次“21世紀的甲午戰爭”,以此讓日本獲得發展。這表明,在一些日本人腦子里,只有“再次打敗中國”才能保住日本的地位。
除采訪和引用一些反華勢力的言論外,日媒有時還喜歡引用對華好感度有限的民調數據,來論證中國的“霸權”行為在日本不受歡迎。2021年,日本內閣府發布的《關于外交的民意調查》顯示:77.3%的日本受訪者對中國“沒有親近感”。通常而言,這樣的涉華民意調查發布后,都會被日媒廣泛轉載,甚至有些媒體還會添油加醋,借此渲染炒作“中國威脅論”等。陳洋認為,日方發布的一些涉華民意調查結果,并不能代表日本社會整體的對華態度認知。日本相關的民意確實值得關注,但中日民間相互認知并不能完全被這些別有用心的數據左右。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之際,日本民眾是最早向中國抗疫伸出援手的。今年北京冬奧會期間,吉祥物“冰墩墩”在日本也大受歡迎。
陳洋在日本留學期間結識的一位當地友人告訴他:“我身邊的很多朋友盡管對中國的了解還不夠,如只知道中國的經濟發展很快,上海、深圳非常繁華,但我不認為日本社會存在廣泛的反華情緒,可能只是集中在網上或一小部分群體之間吧。”
緊跟美國部署炒作臺灣議題
2012年底,安倍晉三再度出任首相,在長達近8年的執政時間里,安倍政府不是積極介入南海事務,就是炒作“中國威脅論”,致使中日關系一度陷入低迷。2020年9月,當時還在競選自民黨總裁的菅義偉曾表示,“日中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難題,但重要的是繼續靈活運用高層對話的機會,來逐一解決這些難題”。他還明確反對構建“亞洲版北約”,認為這“可能在亞洲制造敵人”。這些涉華表態一度令中日兩國輿論認為菅義偉如果出任首相將會推進兩國關系邁上更高層級。但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樣,菅義偉擔任首相期間緊密配合美國的戰略部署,并大肆炒作臺灣議題。現在,出身于自民黨內“溫和鴿派”宏池會的現任首相岸田文雄,在當選伊始,同樣令人期待,認為他將延續自民黨宏池會出身首相的友華做法,但時下岸田政府的對華政策不外乎是延續安倍和菅義偉時期的,且進一步深化了與美國的合作,頻繁渲染炒作“中國威脅論”等。
日本政壇一直存在“友華勢力”和“反華勢力”,只不過根據時與勢的變化,雙方的影響力也不斷變化。最近幾年,日本政壇“反華”傾向趨強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友華勢力”減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日本某主流大報的駐華記者和陳洋分析說,菅義偉在自民黨內沒有自己的派系支撐,這導致他擔任首相期間不得不仰仗安倍晉三等自民黨保守力量的支持,由此也就決定了其對華政策難以完全獨立。這也是為何首相更迭后,日本政府的對華外交沒有出現根本調整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在于美國因素的影響。戰后日本外交總體方針是緊密跟隨美國的戰略部署,而在中美戰略博弈加劇的背景下,也就導致作為美國亞洲地區忠實盟友的日本,不得不積極配合美國的遏華戰略。1945年戰后至今,美國在日本各個領域培養了許多“親美勢力”,所以作為美國遏華“最前線”的日本,陷入“反華”的惡性循環也就不足為奇了。
少了歷史典故 多了對立糾紛
日本“反華厭華”情緒還向經貿領域蔓延,從中也反映出日本看待中國的心態已大為改變。近40年來,陳言一直關注日本的涉華輿情,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5月11日,日本參議院通過《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案》,意味著在法律層面推動與中國在科技、經濟、學術往來等方面“脫鉤”。陳言說,該法案本身并沒有點中國的名,但從今年初到現在日本各界的反應看,該法律直接針對中國。
回顧50年前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那殷歷史,陳言說,上世紀60年代末,日本經濟躍居世界第二位,而當時的中國仍處于“文化大革命”的動亂期,兩國發展情況差異很大,但中日在民間感情上都支持邦交正常化。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后,日本也向中國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等到2010年中日經濟規模發生逆轉,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日本仍未走出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失落期”。日本本應通過與中國的正常交往維持或改善經濟狀況,但日本輿論卻不斷渲染厭華情緒,甚至不斷預測臺海局勢升級,鼓吹日本應站在臺灣一邊,并在軍事上遏制中國。
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陳言先后接觸過數千名日本工程技術和經貿領域的人士,也采訪過很多政要和大企業主管。一些日企最初愿意和中國企業分享先進菜術,但當中企科研水平迅速提高時心態就發生變化。特別是最近10來年,不同國家的企業比的是研發速度、生產規模、數字化發展、市場占有率等,相對中企而言,日企在很多方面已自嘆不如。因此,陳言表示:“在已經落后中國的大背景下,日方還推出《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案》,試圖與中國在經濟、科技等領域‘脫鉤,不知道這還有什么意義?但支持經濟安保,以此防范中國在日本成了政治正確'。”他還表示,中國對日本投資經常遭到非議。中國人投資旅館、飯店,幫助日本旅游業吸引大量中國游客,帶來巨大的旅游收入,但一些日本媒體卻說中國人在.“炒房地產”,甚至中國人購買一些常年無人要的土地也被說成是“蠶食日本國土”。
陳言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上世紀80年代,很多會中文的日本人,特別是新日鐵、日本航空的企業家與他交流時用的都是很典雅的表述,有的“之乎者也”說得比中國人還自然。大平正芳、中曾根康弘等政治人物在演講時還會大量引用中國的典故。陳言記得自己問過自民黨的人,宏池會中的“宏池”是什么意思,對方說,出處是中國東漢學者馬融《廣成頌》中的一句話:“棲遲乎昭明之觀,休息乎高光之榭,以臨乎宏池。”這表明,老一輩日本人深受中國文化熏陶,了解中國歷史。但這些年,即使是會中文的日本人,和他談論更多的是與中國的商業糾紛、中日經濟差距或民間對立情緒。在人均收入方面,中日差距逐漸縮小,特別是很多日本人的收入多年沒有變化,中國百姓變得越來越富有讓他們感覺很不是滋味。他認為,如何改善中日關系,確實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環球時報2022-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