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楊
白巖松曾說:“應該讓體育成為中國的家風,因為‘體’里有‘育’。孩子在訓練中才能明白團隊精神,才能共同面對失敗,共同去贏,這是一種教育。”的確,父母就是孩子的鏡子,熱愛學習、喜歡運動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有同樣品質的孩子。從谷燕對谷愛凌的教育理念上,我們至少可以學到:父母最應該傳承給孩子的是熱愛。用熱愛趕路并傳承熱愛,鼓勵孩子做“更好的自己”。
北京冬奧會上,谷愛凌無疑是最閃亮的那顆星,“愛上谷愛凌”已成為許多人的“虎年開篇”。
奪冠后谷愛凌落落大方回道:“我覺得體育可以團結所有的人,體育不需要和國籍掛關系,我們所有的人在這里,就是為了希望可以不斷地去拓展人類的極限。”谷愛凌曾再三表明,選擇代表中國隊參賽,是為了讓這項運動能夠通過她的個人影響力,得到更好的推廣和發展。與其說她有一顆中國心,不如說在美國長大的她,更有一顆熱愛運動、渴望改變世界的心。這,才是真正的奧林匹克精神。
其實,有時是我們成人的狹隘,阻止了孩子們去打開、創造一個美麗的新世界。她在被采訪時經常提及“女孩要勇敢做好自己”。她說:“作為一個女孩,在一個由男性主導的運動項目中,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我也非常感激能擁有這樣的經歷……我99%的時間是自己在努力,自己在學習,自己在摔跤,自己在哭泣,自己不確定能不能做到……但這都是過程的一部分。如果沒有這些奮斗的時刻,拿到獎牌就沒有什么意義了。所以,能克服才是最好玩的一部分。”
試想,當許多花季少女還在琢磨如何節食減肥的時候,谷愛凌已馳騁在她的冰雪世界上,她說:“同齡的孩子還在哭鬧和抱怨時,我正在(滑雪的)小坡道上忙著呢。”
而關于美,谷愛凌說:“3公里、5公里都跑不了,一點太陽都沒曬過,這不是漂亮,更不是美。美不是瘦,美是有力量、自信和健康,美是能做很多不同的事情……”
無論如何,大家都很喜歡這個可以講流利的英文和中文、流著一半中國血液、有著美國思維和中國情懷的女孩子。她讓我們看到青春少女該有的樣子,更代表著奧運精神該有的樣子。
白巖松在《冬奧1+1》講述一個父子兩代的冬奧故事。2022年 2月10日,29歲的奧地利人約翰內斯·施特羅爾茨追隨父親休伯特·施特羅爾茨的腳步(1988年冬奧會上休伯特·施特羅爾茨為奧地利拿下高山滑雪男子全能金牌),在北京冬奧會上贏得男子高山滑雪全能項目的金牌,施特羅爾茨父子也成為冬奧會高山滑雪運動中第一個“父子金牌獲得者”,成為冬奧會的經典。
白巖松當時說:“運動應該成為家風,父母應該傳承的是一種熱愛。”對此我非常贊同。剛好當天我轉載一篇谷愛凌的文章時,在朋友圈寫道:“兒子去踢球了,其實孩子成長中的很多問題,都在踢球的小伙伴中解決了。運動和音樂,是父母一定要教給孩子的兩筆人生財富。”
今年春節,我提醒兒子該去滑雪了,他說過年人多年后再去。大年初八他果然和小伙伴們去懷北滑雪場了,夜色朦朧的滑雪場上,4個小伙子胸前舉著滑雪板,每人一身迷彩滑雪服,頭戴頭盔。我立刻發朋友圈道:“小虎隊的既視感。”我妹則留言道:“這是飛虎隊啊。”
從小到大,我采取的策略都是把孩子“推出門外”。兒子從小沒上過什么課外班,輪滑、單板、滑冰、滑雪都是他自己跟小伙伴們一起玩著學會的。只要是跟小朋友去玩、跟同學去踢球,我這里一律開“綠燈”。因為我知道,身體是根本,而在與小朋友們的玩耍、運動中,兒子不僅鍛煉了身體,還培養了團隊精神,最重要是解決了獨生子女的“陪伴缺失”問題。
白巖松在節目中還說道:“如何在規則下去贏,又如何有尊嚴和體面地去輸,這是最需要學會的東西。應該讓體育成為中國的家風,因為‘體’里有‘育’。孩子在訓練中才能明白團隊精神,才能共同面對失敗,共同去贏,這是一種教育。體育對人的教育是巨大的。”
最近我看到一句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核心在于,父母是否是龍是鳳。”父母就是孩子的鏡子,熱愛學習、喜歡運動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有同樣品質的孩子。
谷愛凌的橫空出世,讓我們矚目她的媽媽谷燕,視頻中我看到谷愛凌夸自己的媽媽“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那一刻我笑著想:我也許不是兒子眼里“最好的媽媽”,但我敢肯定 “我是最好的自己”。
天才學霸、運動健將以及優渥的家庭條件,這些可能都離普通家庭甚遠,但從谷燕的教育理念上,我們至少可以學到:父母最應該傳承給孩子的是熱愛。
谷燕上學時就是北大短道速滑隊隊員和滑雪教練,之后去斯坦福大學商學院讀MBA,畢業后在華爾街做投資工作。谷愛凌兩三歲時就被媽媽帶著去滑雪,一路上谷愛凌“因為熱愛所以堅持”。每到滑雪季,谷燕會堅持開車4個小時送女兒去滑雪和訓練,每天往返8小時,一開就是十幾年。
在旅美華人“渡十娘”的文章中,我看到這樣一段話:“落地美國后,就有華裔媽媽告誡我,數學不用急,咱們華裔娃都有天賦。但體育一定要抓!一是你要融入美國文化,體育和藝術是他們的社交密碼;二是孩子從小練體育不僅強身健體,還可以因此磨煉意志,更可以加強各種修養和團隊意識。華裔都希望孩子多讀書,體育特長自然也是未來爬藤的必殺技。”
這讓我想起羅振宇關于“養育孩子的兩種邏輯”:“一種是吃穿住行學各種關照,當然同時也意味著各種限制。另外一種就是提供資源和榜樣。前一種是按照現代社會的邏輯,把孩子看成是一個即將要投入競爭的投資品,其中當然包括要投入時間資源。另一種是按照人類古老的邏輯,把孩子看成是生命的傳承,是另一個活生生的人,顯然榜樣的作用和人格的示范才是最有效的。”
的確,孩子們的起點,歸根到底是父母的肩膀。父母至少可以先做好自己,用熱愛趕路并傳承熱愛,鼓勵孩子做“更好的自己”。
(摘自《中國婦女報》)(責任編輯 史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