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當尿檢異常比如蛋白尿、血尿等;血液檢查異常比如血肌酐升高;或者影像學異常比如腎萎縮、腎臟回聲增強、腎皮質變薄等;病理學異常;腎小球濾過率小于60ml/min(毫升/分鐘)。只要符合其中一點,時間超過3個月就稱慢性腎臟病。
但許多急性腎病,以及個別慢性腎病,在經過規范治療后還是可以逆轉或者治愈的,其重要前提,即病癥能被及時發現并給予積極有效治療。
也稱急性腎小球腎炎,多見于2~6歲的兒童,男孩居多。常于上呼吸道感染、猩紅熱、皮膚感染后發病,病原菌主要是β-溶血性鏈球菌。
急性腎炎起病較急,病情輕重不一。典型的癥狀是,感染后1~3周突然出現蛋白尿、血尿、高血壓、水腫等,嚴重者可發生急性腎衰竭,血肌酐升高。
急性腎炎的治療以休息及對癥治療為主。急性期應臥床休息,待肉眼血尿消失、水腫消退及血壓恢復正常后逐步增加活動量。
急性腎炎患者應低鹽飲食(每日3g 以下),腎功能正常者無需限制蛋白質攝入,急性腎衰時應以優質低蛋白飲食為主,明顯少尿者應限制水及液體入量。
患者如仍存在感染,可使用抗菌素控制感染。有水腫者可利尿消腫;高血壓者應酌情使用降壓藥。急性腎炎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大多預后良好,常在數周至數月內臨床自愈。不宜應用糖皮質激素及細胞毒藥物(免疫抑制劑)。

急性腎損傷常見的有急性藥物性腎損傷、急性梗阻性腎病、急性腎缺血都是急性腎損傷。
●急性藥物性腎損傷
有些患者服用某些藥物如利福平等可出現無尿;輸注了一次抗菌素后,或者大量使用止痛藥聯合退燒藥后出現少尿、水腫等,這都是藥物引起的急性腎小管壞死或者急性腎小管間質腎炎,導致急性腎衰竭,稱為急性藥物性腎損傷。
藥物引起的急性腎小管壞死或者急性腎小管間質腎炎與藥物的腎毒性有關,常常是因為用藥量較大引起,也有部分病例所用藥量并不大,疾病發生類似于過敏反應。
據統計,容易引起急性腎損傷的藥物包括一些抗菌素,如解熱止痛藥(非甾體類抗炎藥)等,造影劑和某些中藥也會引起急性腎損傷。其他情況如生吃了一個魚膽、毒蜂蜇傷或急性肌溶解等引起的急性腎衰竭,也可能導致急性腎損傷。
嚴重的急性腎衰竭可引起體內酸中毒、高血鉀、急性心衰等,如果不及時處理或處理不當,可導致死亡。
急性腎損傷一般需要對癥治療,符合條件者使用糖皮質激素,嚴重者透析(血液透析或者腹膜透析)等。如果處理得當,一般尿量恢復后病重緩解,大多可以完全恢復正常。

●急性梗阻性腎病
急性梗阻性腎病主要是由于某些疾病引起堵塞或壓迫輸尿管而造成尿路梗阻,少尿或無尿,患者血肌酐明顯升高,導致急性腎衰竭。如腎盂內結石脫落、尿道出血后凝血塊堵塞尿路、輸尿管腫瘤堵塞輸尿管、腹腔腫瘤壓閉了輸尿管、男性前列腺增生水腫壓閉尿道等。
梗阻性腎病可見于各個年齡,但中老年更常見。通過排除碎石、清理出血塊、腫瘤或前列腺切除、輸尿管支架等,當梗阻解除,排尿通暢后,腎功能大多逐步恢復。多逐步恢復。
●急性腎缺血
心搏驟停后腎臟供血一過性停止,造成腎小管缺血、壞死,即使心搏驟停復蘇成功,腎臟供血恢復,壞死的腎小管也不可能馬上恢復,會出現少尿、無尿,血肌酐升高,急性腎衰竭等癥狀。另外,當患者大量失血、嚴重脫水等也會造成血容量減少,腎供血不足,引發急性腎缺血。急性腎缺血多見于中老年人。一般來說,腎小管壞死是可以逐步恢復的,大約2 周左右,腎小管上皮細胞恢復或再生,管腔通暢,腎功能也能完全恢復。

也叫腎綜合征出血熱,是由漢坦病毒(出血熱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患者主要表現為發熱、出血、蛋白尿,嚴重者出現急性腎衰竭。民間將其概括為:“寒熱臉紅酒醉貌,頭痛乏力像感冒;皮膚黏膜出血點,嘔吐腹瀉蛋白尿。”
流行性出血熱的急性腎衰竭是由于急性腎小管壞死以及出血、休克導致的腎前性腎缺血引起的,當適當治療腎小管恢復、缺血糾正后,急性腎衰竭大多完全恢復,一般不留后遺癥。
微小病變型腎病是腎小球腎炎的一種類型,患者多出現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癥、嚴重水腫等腎病綜合征表現。
該病好發于兒童,尤其以10歲以下兒童多見,許多兒童腎病綜合征大多是微小病變型腎病。中青年也有發生。
微小病變型腎病具有以下特點:●來得快:起病較快,常在感染或過敏后突然發生。
●鬧得兇:尿蛋白很高,血白蛋白很低,水腫很嚴重,許多患者眼瞼水腫甚至睜不開眼睛。但一般不出現血尿、高血壓,腎功能一般正常,很少發生腎衰竭。
●去得快:治療效果好,絕大多數患者對激素很敏感,激素治療一個月尿蛋白轉陰,各項指標完全恢復,激素維持時間一般6~8 個月。
●易復發:常于某次呼吸道感染后復發,重復上述過程。但每次治療效果都比較好,一般很少發展到慢性腎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