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萌 郭志清

《百副上黨戲曲臉譜》《十二生肖守護佛》《黎侯虎》《生旦凈末丑》《民俗人物》……在黎城四品民間文化產業有限公司雕塑技師、山西省級非遺傳承人張學義的泥彩塑作品集中,每一件作品都凝結著最純正的山西黎城特色民俗文化。
“我出生在黎城縣一個普通的小山村,自小聽著外婆唱的上黨落子長大,耳濡目染之下,對地方戲曲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張學義說,從學校畢業后回到家鄉,自己萌生了將傳統的戲曲民俗文化與工藝美術結合,用工藝美術這種載體來展現傳統戲曲民俗文化的想法。
行動之初,滿腔熱血的張學義根本沒想到,探索戲曲臉譜工藝品的制作方法會那么困難。投入數十萬元,色彩不對、質地不對,反復試驗也無法突破技術上的難題。那時候,他的家中堆滿了試驗戲曲臉譜制作工藝用的廢料,投入的積蓄也打了水漂,家人的質疑聲和反對聲越來越高,都覺得他過于莽撞和執拗。
“不服輸的倔強性格促使我堅持向前走,經歷了千百次失敗后,克服了資金困難與技術上的難題,我終于利用彩繪浮雕刻畫出了栩栩如生的戲曲人物形象?!睆垖W義回望那段日子,感慨不已。
在張學義不斷努力下,一張張個性鮮明、色彩絢麗、表現夸張的臉譜制成,形象逼真、表情生動且具有獨特的美感。
傳統泥彩塑制作成的產品功能性單一,市場受眾少。在發展過程中,張學義又創新工藝,在制作時選取多味藥材及天然花瓣,按比例混合制作。工序經采花藥、曬干、配比、打粉、和泥、醒泥、揉制、團球或制模、脫制、雕塑、雕刻、打磨、拋光、陰干等,使傳統天然香品與泥彩塑手工技藝完美融合,形成了泥彩塑獨特的藝術風格。
2017年,黎城戲曲浮雕制作技藝被列為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張學義成為該項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近年來,張學義將泥彩塑戲曲臉譜做成多種藝術品,使泥彩塑這項非遺更廣泛地為人們所知、所愛。
張學義說:“作品在實現向新材料、新功能、新技術、新產品轉型升級的同時,不忘傳承才可以真正實現技藝的可持續發展?!睘榇?,他創建了非遺技藝創新工作室,手把手地向徒弟及員工傳授技能,不僅保證了這項非遺技藝的接續傳承,也解決了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他帶領工作室成員研究、解讀相關的文化史實、劇目內容,挖掘、整理傳統工藝美術資料,不斷創造出讓人難忘的藝術作品。
前不久,中華全國總工會召開大會表彰2022年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工人先鋒號獲得者,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張學義感到責任更重了。他表示,今后,在發展自身的同時,還要做好青少年一代傳承人的培養和扶持,創新傳統師徒承襲模式,要讓民間文化事業后繼有人;要打造一批印刻著地方獨特審美風范的優秀傳統文化符號,讓人們在了解非遺的同時了解黎城縣、長治市的歷史文化。此外,他希望能帶動更多鄉親參與這項非遺的保護、發展與利用,把黎侯彩雕品牌做得更加扎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