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特金斯顧問(深圳)有限公司 楊 樂
“山水之城 美麗之地”的重慶,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下,迎來重要發展契機。寸灘國際郵輪母港片區位于重慶市江北區,朝天門下游6km的長江北岸,西連“長嘉匯”歷史人文風景眼,東攬“廣陽島”長江風景眼,地處重慶主城長江發展主軸的“眉心”地位(見圖1),被賦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歷史使命,將建設成為國際消費集聚區、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承載地、城市形態展示新高地和對外開放新窗口。

圖1 項目與重慶“兩江四岸”的空間關系
寸灘國際郵輪母港片區規劃面積1.6km2,原為兩路寸灘保稅港區的水港功能區,通過貨運集裝箱碼頭的整體轉型,將建設集“港、產、城、游、購、娛”等功能于一體的全球內河郵輪第一港(見圖2,3)。郵輪母港片區向北聯動腹地的保稅經濟區與金山時尚消費片區,共同打造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和人文化的寸灘國際新城;向南與南岸區迎賓半島統籌銜接,塑造長江的重慶迎賓門戶。

圖2 項目規劃范圍

圖3 寸灘國際郵輪母港片區鳥瞰
寸灘國際郵輪母港片區的總體空間結構為“一軸貫通、雙核引領”的三中心格局(見圖4)。

圖4 寸灘國際郵輪母港片區空間結構
“一軸”即垂直于長江,起于港口,延伸至軌道TOD的中央金軸(見圖5),其串聯起兩大TOD樞紐建筑,凸顯跌宕起伏、大開大合的城市空間與大江東去的山水空間融合氣勢。

圖5 中央金軸空間
中央金軸中部的臺地空間將構建商業與開放空間相互交融、充滿活力的“世紀寸灘公園”,以層層升起的臺地商業體展現山水之城的空間特色,引入信息技術,融合不同尺度活動,營造多維立體、沉浸互動式的公共空間體驗(見圖6)。

圖6 世紀寸灘公園效果
郵輪中心TOD是集郵輪交通、公交樞紐、商業、娛樂、文化、辦公等復合功能于一體的綜合體,因所處位置極為重要,故從建筑、長江與腹地的空間聯系層面對郵輪中心TOD提出以下建筑空間造型思路。
1)以多條視廊塑造內部空間向長江貫通的通透空間結構,構筑“港灣之門”。
2)向內陸縱深方向延展的建筑形體,以“百舸爭流”的流線造型,打造靈動的觀江界面與濱江開放空間。
3)基于極簡的形體基礎拉伸建筑長度,以寸灘百年至善拱橋的記憶打造郵輪中心TOD“未來之橋”(見圖7)。

圖7 郵輪中心TOD建筑方案比迭
串聯高鐵站、機場等城市樞紐的軌道9號線郵輪母港站TOD,是以總部辦公、商業、酒店等功能為核心的城市綜合體,也是整個寸灘國際郵輪母港片區最高的地標建筑(見圖8)。

圖8 軌道9號線郵輪母港TOD及其周邊空間效果
雙TOD以世紀寸灘公園為紐帶,構建起寸灘國際新城的發展主軸,具有強大的帶動作用與輻射力,共同塑造一幅長江之濱的活力山水畫卷。
1)圍繞國際消費中心,打造國內首個世界級內河郵輪母港,構建郵輪港口服務、國際知名度假酒店、演藝綜合體、山地商業街區、親子樂園等復合功能,形成沿長江展開的形象展示面和重慶新地標。
2)圍繞國際商務中心,以寸灘國際企業總部園區為產業載體,發展國際貿易平臺,匯集創新數據平臺類企業、企業總部、新經濟總部等。
3)圍繞國際交往中心,布局可舉辦國際峰會、大型商務年會等會議的高能級交往中心,規劃涉外綜合服務中心和國際組織集聚地。規劃建設產業居住社區,功能高度混合,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的高度混合社區。
保留生態敏感度較高的崖壁與灘涂,將其作為功能組團間的生態廊道,成為總體城市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崖壁鄰近空間,將郵輪中心地塊西北側的文化藝術集群規劃為順應崖壁肌理的覆土式建筑,對屋面進行景觀化處理,使其與崖壁公園融為一體,既擴大了實際綠地面積,又保護了生態本底資源,踐行以生態為導向的開發模式。
利用場地內山、坡、崖、岸、坎、灘等地物特色,使生態景觀與功能業態在空間上高度融合,塑造古今輝映的特色場景。
場地現狀交通僅能滿足保稅港貨運需求,且場地相對高差近70m,豎向交通組織是一大難點。交通規劃需加強郵輪母港片區與外部交通的聯系,并堅持公共交通優先原則,引導綠色出行,構建內暢外聯的立體交通體系。
1)內部交通規劃 規劃可全天候使用的便捷地下交通系統,實現雙TOD的無縫換乘。結合臺地地形,構建多層次的步行空間,借空中連廊系統將建筑群緊密聯系為一體,增強上層空間的可達性與活力。崖壁、灘涂等公園慢行步道將全面滲透至各功能地塊,構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慢行交通網絡。
2)對外交通規劃 在開發強度相對較高的中央金軸區域構建地下交通環廊,實現地上地下直接連通,增強中央金軸區域的交通可達性。規劃2條地面智軌串聯寸灘國際新城,新增6條對外交通廊道,形成“七橫六縱”主路網結構,強化與國際機場、高鐵站等綜合交通樞紐和門戶樞紐的聯系,實現重要客流來源地的直連直通。
在長江寸灘段33.4m常年大水位落差條件下,將長769m、寬30m、高40m的貨運碼頭改造為客運港口,屬全球首例。在現有直立式碼頭植入綜合登離船設備,實現客運功能與人貨分離,滿足人員登岸、登船的安全性、便捷性、舒適性體驗。在1.4km長江岸線規劃布局4個三峽游豪華郵輪泊位和2個兩江游泊位,建成后將實現年接待三峽游游客150萬人,兩江游游客240萬人。
以場地生態及交通承載力為依托,不以房地產開發為導向,將住宅規模控制在總建設規模20%以內,商業、商務及產業項目規模占比達80%以上。
場地內絕大部分的可開發建設地塊均規劃為混合型用地,復合商務辦公、商業娛樂、生活居住、文化產業、公共空間等功能,全面提升土地價值,提高土地利用率。
城市設計導則與控制性詳細規劃同步開展。針對總體及各地塊層面,以圖則形式對公共開放空間、重要界面、建筑群體、建筑風貌、地下空間、環境景觀等城市設計管控要素進行剛性與彈性控制相結合的闡述。
高度管控對24,40,60,80,135m共5個層次進行控制,總體形成呼應山水形態、起伏連綿,富有節奏韻律、疏密有致的水際線、岸際線和天際線。控制2座地標建筑高度,軌道TOD綜合體建筑高度不高于135m,郵輪中心TOD建筑主體高度控制在40m以下,局部可根據建筑造型需要適當突破,體現剛性與彈性相結合的原則。
根據交通承載力與生態承載力合理確定片區開發規模。利用軌道交通設施,完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鼓勵土地混合利用,全面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與空間活力。堅持生態優先,促進城市空間與自然生態環境的有機統一。
明確“一軸貫通、雙核引領”的大格局,圍繞“三大中心”定位,從場地自身條件出發,依托本底資源的特點,“生長”形成三大產業與功能較為聚集的中心區,不劃分明確的邊界,而是相互交融,互為依托,聯動發展。
針對現狀碼頭由貨運改客運的難題,經多方論證后采用在現有直立式碼頭植入綜合登離船設備和封閉式廊橋的技術方案,既避免對現狀碼頭大拆大建,又滿足國際化游客出行體驗需求。
城市設計要求管控總體以塑造高品質公共空間為重點,以公眾利益為出發點,全面指導各地塊下一層次的規劃設計。如提出郵輪中心建筑方案設計須充分考慮“看與被看”的關系,既要考慮觀“兩江四岸”的最佳視廊與視角,項目自身也應經得起從江對岸各個角度的視覺考驗等指引性要求,保障標志性建筑方案在城市設計總體框架內展開。
規劃建設寸灘國際新城是實施城市提升行動計劃、推進“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舉措。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重慶特色,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精心打造原創性地標建筑和山水港城交融的景觀體系,彰顯山城特色,體現時代水準,將寸灘國際新城建成美麗的長江明珠,讓寸灘變“金灘”(見圖9,10)。

圖9 寸灘國際郵輪母港片區效果

圖10 寸灘國際郵輪母港片區夜景鳥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