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 王 玲
上海創霖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邵詔亞
鄉村地區的農業用地與生態用地高度重合,鄉村生態系統兼具生產與生態兩大功能,故鄉村的生態可持續是產業可持續的基本保障,產業可持續成為生態可持續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濕地作為生態較敏感的農業用地類型,生態與產業之間的關聯尤為密切,對保護、恢復、重建鄉村濕地及維持區域生態平衡意義重大。這一特征決定了鄉村濕地的規劃設計必須以生態與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目標,兼顧生活及休閑等需求。
常熟市虞山鎮沉海圩地區具有典型的濕地生態與圩田生產功能,水鄉聚居空間穿插其中。該地區通過生態、生產與生活三位一體的鄉村濕地規劃設計,成為第10屆國際濕地大會的示范案例之一。
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顯示,我國濕地達2346.93萬hm2,另有水田3139.20萬hm2未計入其中,但發揮了與濕地類似的生態作用。長江三角洲地區以“水鄉”聞名于世,鄉村濕地資源豐富。以江蘇省常熟市為例,區域濕地面積307.46km2,占市域面積的24.33%。其中農業濕地約183.00km2,主要形式為稻田濕地與水產養殖塘,占總濕地面積的59.50%。
現有文獻多用“農業濕地”“濕地農業”“濕地農業園”來界定在天然濕地基礎上衍生或改造而成,以稻田、魚塘、葦塘、小型水庫等為主體的人工農業復合生態系統。長三角地區的農業濕地往往與大小村落、其他類型生態地交錯分布,呈現多重景觀要素相融合的水鄉景觀特色;濕地產業多元化,經濟效益強;濕地生態環境與人類生產生活環境一體化。因此對長三角地區的農業濕地研究必須考慮除農田濕地外的其他鄉村空間及功能。
本文提及的“鄉村濕地”概念是指以濕地型鄉村生產空間為主體,以鄉村自然河流、湖泊等水體為紐帶,連接鄉村生活空間(村落)與其他自然鄉村生態空間(河流、湖泊、林地等)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在此生態系統中,濕地生態環境、濕地農業生產與濱水鄉村生活融為一體。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城鎮化發展較密集區域之一,人口密度高,村鎮工業發達。快速城鎮化導致鄉村濕地不斷被擠壓,主要體現在土地利用、生態環境和鄉村景觀3個方面。
1)高密度與快速城鎮化導致農業用地持續減少,長三角地區鄉村土地價值之高,讓農業用地面臨不斷提升的土地成本壓力。20世紀末,常熟市約20%的鎮村級生產用河道消失,15%的水稻田轉為其他用途。長三角地區高密度村落與水網使農業用地破碎化,難以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
2)村鎮工業密集發展,人口密度快速增長,大量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被排入水體,農田的過度開發與大量農藥化肥的使用造成水體面源污染,以上因素直接導致鄉村濕地生態環境惡化。
3)鄉村“城鎮化”建設使鄉村濕地逐漸失去傳統“水鄉”特色。隨處可見歐式鄉村別墅、棋盤狀道路、集中廣場、硬質水體駁岸以及城市化的植物景觀等,缺少江南“小橋流水人家”“半畝方塘一鑒開”的特色景觀,江南傳統的水鄉歷史文化無景可依,難以傳承。
鄉村濕地需要實現鄉村生態、鄉村生產與鄉村生活3個方面的融合及可持續發展,其規劃設計需要以水資源保護、水環境修復、水景觀營造為紐帶,生態化、景觀化的新型農村社區為內核,高效生態農業為基底,集生態、農業、人文與游憩功能于一體,極具地域文化特色。這一目標復合且多元,具體分解為以下幾點。
1)保護水資源與水景觀 通過水系規劃與生態技術恢復與重建鄉村濕地生態功能,建構生態棲息地,營造生物多樣性。
2)將保護當地農耕傳統與提升土地產值結合 利用農業產業的生態化、景觀化與技術化,提高產值,降低污染。優化原有的農業濕地風貌,使其成為鄉村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3)在維護當地鄉村社會結構、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保護及挖掘鄉土文化特色與原水鄉風貌,建設生態化、景觀化的新型農村社區,使其成為鄉村濕地可持續發展的內核。
4)提供適宜鄉村濕地生態環境的休閑游憩空間,為城鄉居民提供濕地生態體驗、環境教育和科普研究等活動,打造具有特殊生態價值的鄉村濕地休閑旅游產品。
常熟市位于長三角地區核心地帶,因“土壤膏沃,歲無水旱之災”得名“常熟”(常熟市志)。沉海圩占地122hm2,地處虞山鎮,緊鄰市中心城區西北。沉海圩是低洼、多水的圩地,基地內水體(含養殖塘)占21.75%,水稻田占41.10%,總計超60%(見圖1)。基地內水體污染源包括3部分:農業生產活動的面源污染、規劃區西南角順河流進入的工業廢水、規劃區內村落的生活污水。項目組對規劃區內24個樣點進行水體取樣調查,包括河流與水渠18個,養殖塘5個,生活污水處理站排水點1個。水質分析指標包括總磷、總氮、氨氮、COD與懸浮物5項。

圖1 沉海圩土地利用現狀
基于鄉村濕地的多元化目標,提出常熟地區鄉村濕地設計方案:產業與土地利用規劃、水系規劃、生態保育規劃及景觀優化設計。
健康、可持續的產業是維持鄉村地區穩定發展的重要支撐。這部分規劃包括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分區布局,以及由此形成的土地利用規劃與集生態、生產、生活于一體的空間規劃。
4.1.1 產業結構調整、生態農業技術提升
為實現生態與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沉海圩鄉村濕地的規劃產業定位為:“濕地生態種養結合的半自然農業”與“以鄉村濕地為吸引力的鄉村休閑旅游業”相結合的復合產業體系。以濕地農業“特色水稻、水生蔬菜與花卉”為農業主體,結合經濟果林蔬菜,構建符合鄉村濕地環境的農業產業體系。以鄉村濕地的生態、生產、生活和諧共生為目標,以四季多變的濕地農田、林地、花卉為亮點,打造鄉村濕地休閑旅游業,增加單位土地的經濟效益。
1)以有色稻取代常規稻,采用稀植、GAP法與泥鰍-鱔養殖、稻田養鴨結合,既提升了經濟效益,豐富稻田的觀賞性,又大幅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2)在地勢低洼的臨岸淺水區域種植“水八仙”,兼具生態、經濟與景觀價值,亦有傳統農業文化保護價值。
3)依托村落周邊空間,種植食用竹、傳統水果等,恢復長三角地區自然村落“宅前花果樹、宅后翠竹園”的傳統格局。
4)根據《常熟市總體規劃(2010—2030)》,將濕地自然環境、濕地農業生產、濱水鄉村生活、休閑旅游觀光融為一體,提供濕地生態體驗與休閑游憩功能。
4.1.2 濕地生態、生產、生活空間及管理一體化
鄉村濕地是功能復合的土地利用形式,在濕地生態功能上疊加農業生產與農村生活功能。為實現一體化空間模式,需對鄉村濕地進行統籌協調,設置沉海圩鄉村濕地管理機構,推行社區共管,建立一體化管理模式,進而對生態環境維育、生活活動引導、地區生態安全及水鄉景觀風貌保護等進行統籌協調。
4.2.1 保護原有水體肌理、梳理貫通區內水系
沉海圩水網密度高,呈魚骨狀結構特征,規劃完全保留了該水系的現狀空間特征,僅對部分淤塞的河流水渠予以疏通,并串聯局部盡端河流,以保證整個區域內的水體順暢流通。
4.2.2 管理與改善水資源
為強化水體網絡的整體循環性、連通性及自凈能力,使水體成為兼顧防洪、自凈與景觀游憩的重要元素,規劃采取以下措施。
1)將區域內水系與大區域水系規劃相結合。在西北角設置引水泵站,通過丁薛河從望虞河引水;在東南角設置排水泵站,將區域內經過生態凈化處理的水體排入城市排污河耿涇塘,并通過設置獨立的河道、生態濕地與排水管,使西南角含工業排水的水體繞開規劃用地,同樣排入耿涇塘。
2)對現狀水稻田進行技術化、生態化與景觀化改造,形成“水稻田-生態溝-水生蔬菜-池塘/河流”四級農田濕地凈化及水循環系統。實現灌排分流,通過泵站將水由低壓管灌溉入稻田,稻田水排入具有初步凈化作用的生態排水溝,再進入水生蔬菜種植區域進行二次凈化,后通過溢水口進入水產養殖池塘或河道。河道水通過泵站處理后可用于稻田灌溉,進而形成區域內四級農田濕地凈化及水循環系統。
生態保育規劃總目標為保護、強化并重新詮釋鄉村濕地,以生態技術恢復農業濕地生態環境質量,重建棲息地,提高區域生態多樣性。
4.3.1 生態敏感性分析評價
生態系統對環境變化的響應程度,反映為生態環境對外界干擾的敏感程度。對當前區域生態敏感性進行分析評價,可為預防和治理濕地生態環境提供科學依據。
根據鄉村濕地空間環境特征,規劃選擇水域、植被與建設用地三大因子進行單因子生態敏感性評價分析。因子敏感性分為極敏感、高敏感、較敏感與弱敏感四級。其中水域因子依托27個樣點的水質進行分析評價;植被因子依據種植區功能分布與17個樣地的植物群落進行調查分析;建設用地因子根據用地類型進行分析。
對3個單因子生態敏感性評價圖進行疊加,采取最大值疊加法計算綜合指數,生成區域生態敏感性綜合評價結果。
4.3.2 劃分生態保育區并制定生態保育政策
依據生態敏感性評價結論,結合規劃區的土地利用規劃,確定四級保育修復區。
1)一級保育修復區位于基地的中心水域,主體是生態極敏感區,對鄉村濕地具有特殊修復作用。該區域內需取締對生態環境有明顯破壞性的農業生產行為,如養蟹池;加強環湖沿岸緩沖帶和主次干河道緩沖帶生態防護建設;遷離污染企業,隔絕污染物入湖威脅水質;嚴格控制游客活動類型與規模等。
2)二級保育修復區是對區域景觀生態格局具有重要建構作用的地區,主要是生態高敏感區,以及對進入一級保育修復區的水質有決定性影響的地區。該區域應采取的措施有:優化生態防護林和人工景觀綠地植被結構,匯流區進行綜合水生態治理修復等,提高生態環境效益。
3)三級保育修復區以農業用地為主,兼顧游憩功能。在保護農業生產功能的同時,宜采用生態修復保育技術提升田地生態效益,改善河道水質,如循環農業、生態農業、濕地生態修復技術等。
4)四級保育修復區包括基地內村落及其周邊地帶,屬于生態較敏感或弱敏感區。該區是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影響最大區域,應在生態修復的基礎上保護村落自然風貌,恢復鄉土人文景觀,維護鄉村生活秩序與鄉村文化特色。
規劃同時依托區域內主要河道,建設生態緩沖駁岸帶,以濕生植物,如水生花卉、水生蔬菜等種植帶,形成陸地與水域之間的過渡,以加強濱水沿岸的生態防護,滿足地表徑流的生態過濾處理需求。
4.3.3 生態棲息地的修復與建設
生態棲息地位于一級生態保育修復區內,將該區域進一步分為人群的中密度活動區(公共活動場所)、低密度活動區(農田林地)、生態緩沖區(濕地林地)及生態保護區(動物棲息生態島),分級控制人流密度。利用原有養殖塘及塘埂,建設獨立于人類活動范圍外的生態島嶼,配合周邊濕地植物、沿岸灘涂,為動物尤其是涉禽提供棲息生境。最近的步道距鳥類棲息生態島80~100m,中間以生態濕地、水體及林地進行隔離。
為保護鄉村濕地,傳承鄉土文化,對村落、宅院、農田與公共活動空間的景觀進行優化設計。
4.4.1 保護傳統江南水鄉沿水帶狀布局結構
傳統江南水鄉的村落一般依水而生、沿河而建,田環水繞。這一特征在沉海圩地區的村落空間布局方面尤為明顯。規劃保留原有水系,保護了依托水系的村落空間模式,是恢復傳統水鄉景觀的最基本空間形態(見圖2)。

圖2 沿水帶狀布局結構
4.4.2 恢復傳統水鄉院落景觀特征
傳統江南鄉村庭園一般“臨水沿路”“宅前花果樹、宅后翠竹園”,基于此,規劃設計農民住宅的庭院景觀。前院種植經濟果樹,如桃、梨、杏樹等;后院種植食用竹,兼具觀賞性、經濟性與實用性。庭院臨水處設置水埠頭,種植水生草本植物,滿足村民生活用水需求,同時營造親水景觀環境(見圖3,4)。

圖3 水鄉庭院景觀模式

圖4 建成后的沉海圩鄉村濕地
4.4.3 優化濕地農田景觀種植
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將傳統水稻改為彩色稻,輔以油菜、紫云英輪作,果林選擇開花景觀效果好的梨、桃、杏等品種,既增加經濟效益,又豐富景觀季節性變化。河道、池塘的駁岸緩沖帶以水生花卉與水生蔬果種植為主,兼顧景觀、經濟與生態效益。
鄉村濕地作為以農業濕地為主體,集鄉村生態、生產、生活功能于一體的特殊濕地形式,分布廣且生態意義重大。長三角地區的鄉村濕地正面臨總量不斷減少、經濟效益降低、傳統水鄉風貌與文化日漸式微等問題,在城鎮化進程中尋找適合鄉村濕地的可持續發展途徑尤為重要。本次規劃設計考慮鄉村濕地的空間、經濟與景觀綜合性,兼顧鄉村濕地生態系統的平衡與鄉村濕地的產業可持續、鄉村社會穩定關系,通過生態分析,確立鄉村濕地生態系統與生產系統之間的關聯性,制定修復與重建鄉村濕地的生態規劃及技術措施。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用地整合及統籌管理,提升鄉村濕地的土地經濟價值。通過景觀優化設計,實現保護鄉村濕地、傳承鄉土文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