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宇
(駐馬店市綠化處,河南 駐馬店 463000)
眾所周知,城市設計作為城市規劃的重要環節,存在于各個規劃階段,包括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等。城市設計在不同的規劃階段也有不同的要求,包括宏觀層面的城市空間大規模探索,中觀層面的局部空間形象形成,以及微觀層面的城市樞紐空間環境設計等。
公共空間質量是評估城市發展水平的主要標準,故城市公共空間作為城市更新的重要節點,其設計與建設尤為重要。城市公共空間包括公共景點、公園等,城市設計應不斷提升公共空間品質,豐富相應的公共服務內容和相關性。此外,城市設計還可通過科學的建設用地規劃和景觀管理,有效化解建設用地與公共空間之間的矛盾,拓展公共空間,提升城市品質,如美國高線公園,通過更新景觀和增添公共設施,營造舒適宜人的公共活動空間(見圖1)。在我國當前的城市發展中,公共空間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須充分發揮城市設計的作用,不斷提升公共空間品質。

圖1 美國高線公園
城市規劃的科學性、有效性可通過設計模型來檢驗。科學的城市規劃理念和城市更新策略可清晰地反映規劃者的思路,繼而解決各類城市問題。對城市設計中不恰當的問題進行二次規劃,及時提出修改建議,使更多的人參與城市規劃和城市發展,落實各項戰略措施,保護城市自然資源。
多方利益模式決定了多元化的利益訴求。地方政府在城市更新中通常扮演著不盈利的角色,其通常情況下注重獲取更新過程中的土地出讓金和貿易稅等。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地方政府須特別關注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充分考慮公眾利益。公共空間總體覆蓋面積的擴大在極大程度上削減了開發商的經濟收益,地方政府應提出適當的激勵措施,引導開發商進行城市更新,而非增加公共空間總體覆蓋面積。直接參與城市更新的居民和受城市更新間接影響的人口,通常情況下有必要考慮到城市更新后的社會環境、交通狀況和公共設施使用狀況。相較于城市設計,城市更新實際上是平衡利益的多元化過程。
作為城市更新的推動力,政府需要利用開發商為項目籌集資金,同時開發商需要確保場地資金可抵消收益。與一般建設項目相比,城市更新項目所需資金量更大。政府既要制定適當的指導方針,又要利用科學的方法來評估建筑工程的適合強度。城市設計作為重要的城市規劃工具,可通過城市形態模型直接估算建筑高度、開放空間以及建筑形態等,進而判斷建筑體量是否合適。然而,以往城市更新僅考慮經濟優勢,缺少量化方法,導致建設強度與規劃控制無法有效調和。城市設計使城市更新具有新視角,在空間規劃和視覺表現方面,可集合各方意愿來解決社會、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問題。
規范性城市設計作為城市更新和空間規劃的重要方式,可適應規劃管理的需要,合理界定土地利用格局和區位控制指標對城市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城市新區逐漸發展成為城市群。當面臨全新的發展方向時,建成區可通過城市更新來滿足新的土地利用功能要求和交通需求,以適應區域控制規劃。城市更新和規劃指標的協調應在多個規劃管理單元內進行平衡,故有必要確定現行規范制度并立足于此進行二次創新。現行監管法規的指標變化程度對建成環境內微空間的實際變化影響較大。
城市設計作為對城市屬性的微妙控制,作為城市規劃和城市管理的有力工具,在城市更新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城市更新進程中,可通過城市設計明確城市公共空間的整體風格。城市更新和城市設計可在城市發展方向方面進行協調,城市發展指南的出臺可建立城市土地利用規劃與微觀規劃、宏觀指標之間的邏輯聯系,從而提高城市整體空間品質。
以往的城市更新以土地面積擴展為主,更注重改造和建設的總量。由于缺乏系統的規劃,城市更新不得不應對極其龐大的建筑體量,以至于很少或根本未重視公共設施的改造和公共環境的完善,公共空間被壓縮到最小或無被壓縮的余地。
當前的城市更新更側重于解決由于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基礎設施缺乏引發的城市問題。城市更新并非為了創造經濟收益,而是通過改善環境質量和服務效率來獲取廣泛收益,更關注公眾支持、社區環境等問題,目的是提高社區的生活質量。在城市更新過程中,更注重城市設計,因為城市設計的本質在于公共空間建設。運用城市總體規劃技術,整合城市功能、交通管理、基礎設施和社會文化,從而實現城市整體風貌的具體展現。
城市更新是極其復雜、規模龐大的工程,需多方合力才能實施和推動。在實際開發過程中,科學有效的協作并非簡單實現。城市基本發展戰略要適時適應規劃策略,注重可復用性的實施,最終實現不同部門通力合作,共同推動城市更新。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讓居民可實時被城市文化風貌熏陶,加強與城市的情感紐帶,對所在城市有更強的認同感。同時,改善參與機制讓更多人參與城市更新。此外,要加強組織治理,加強合作和集中治理,將人民幸福作為城市更新的最終目的,注重和諧發展、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積極參與城市設計和城市建設。城市更新的科學規劃和戰略應用將提高城市居民參與規劃建設的積極性,提高城市居民的滿意度。
城市更新包括復合重建和微建2種形式:復合重建是拆遷重建的主要手段,微建是在整體布局的基礎上進行修復和置換。城市更新計劃也分為總級、區級、地級。城市更新需對街區、城區等進行完整的分析勘探,同時需解決環境、文化與整體規劃的協調問題。
通過系統組織公共空間,城市設計可創造多樣化的公共空間,不同的綠地、人行道、標識等系統可塑造不同的城市景觀和城市風貌,從而提高城市公共空間品質。
經過30余年快速發展,我國城鎮化已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進入以提升質量為主的轉型發展新階段,城市更新在注重城市內涵發展、提升城市品質、促進產業轉型、加強土地集約利用的趨勢下日益受到關注,而城市設計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越發明顯,其可切實提高城市公共空間質量,并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