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潔,袁善飛
(1.中外建工程設計與顧問有限公司,北京 100037;2.北京領晟建筑規劃設計事務所(普通合伙),北京 101520)
我國無障礙設施建設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在部分城市開始試點,1988年正式頒布首部無障礙建設規范JGJ 50—88《方便殘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設計規范(試行)》(已廢止)。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增強及保障少數群體正常生活權利意識的提高,無障礙設施建設從點到面實現穩步有序推進。21世紀以來,我國頒布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及政策500余項,初步構建了無障礙體系[1]。截至目前,無障礙建設主要集中于城市街道、公共建筑等公共空間,家庭無障礙設施建設遠落后于實際需求,尤其是近年來我國老齡化加劇,大量既有居住建筑難以保障老年人及殘障人士等居家安全,因此,探索可復制且易被接受的家庭無障礙設施植入模式迫在眉睫。
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26 402萬,占總人口的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 064萬,占13.50%,遠高于國際老齡化社會通用計算指標(60歲以上超過10%或65歲以上超過7%),可見,我國已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2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77.3歲。隨著我國經濟、醫療條件的不斷提高,老年人健康狀況及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而生育意愿的降低導致少子化情況加劇,故多數老年人需面對長時間無子女陪伴的生活環境,家庭適老無障礙設施成為必要。
《2020年中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分別為83.1億,87.2億,77.4億;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入院人數分別為25 453萬,26 596萬,23 013萬;住院治療人數分別為4 632萬,5 053萬,3 751萬。可見,每年有大量康復期患者需安裝家庭無障礙設施。此外,我國目前已有超8 000萬的殘疾人,每年有1 500萬的孕婦,以及不斷增多的老年人等眾多需要安裝家庭無障礙設施的人群。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據《中國住戶調查年鑒2020》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0 732.8元,相較于1978年的171.2元,增長近180倍,實現了跨越式增長。但我國經濟發展起步晚、底子薄,整體落后于發達國家,且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收入差距明顯,導致很多地區居民對家庭“額外資金投入”存在抗拒心理,家庭無障礙設施推廣緩慢。
為鞏固家庭養老基礎地位,推廣家庭無障礙設施,2020年7月10日,民政部等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實施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導意見》(民發〔2020〕86號),支持、引導有需要的老年人家庭開展居家適老化改造,滿足老年人家庭的居家養老需求。北京、上海、浙江等地也陸續推出地方性政策,對家庭適老無障礙設施改造提供經濟補貼和技術支持。因政策剛開始執行,且我國經濟發展不均衡,各地區文化差異明顯,經濟發展落后省市的家庭無障礙設施推廣遠落后于經濟強省,整個產業處于較低水平。
每個家庭空間均有自身特點,對于普通城鎮家庭而言,大部分以緊湊套型為主,尤其是對無障礙需求相對較大的一二線核心城市,普通家庭使用空間面積有限,而傳統無障礙產品適應性較低,小套型空間無法安裝或安裝后使用不便;部分產品安裝需拆改或破壞現狀裝修,不僅費時費力,還需投入大量資金,且僅有專業人士才能安裝,極大降低產品的適應性和接受度。
家庭無障礙設施發展方向是研發空間高度適應性產品,尤其是滿足小套型空間的可調節、可移動、安裝方便等需求,以形成行業標準和系統。
鑒于我國經濟發展程度和民族文化等因素,短時間內家庭空間依然是老年人、康復患者、殘障人士等群體的首選,故家庭無障礙設施模式探索不僅是行業前沿探索,也體現對于使用者的人道關懷,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步驟。家庭無障礙設施研究需充分考慮使用者的心理訴求和老年居住建筑的居家化(去機構化)、安全性、正常化、保護隱私和尊嚴、舒適性、個性化、可選擇性等發展趨勢[2]。
一般居室空間主要由玄關、起居室、臥室、廚房、衛生間、陽臺等空間組成,老年人、殘障人士、重疾康復患者等人群對空間使用時間和頻率不同,故對空間無障礙設施的要求不同,尤其是改造資金有限時,選擇空間重點以設置無障礙設施十分重要。根據既往研究可知,老年人、殘障人士等人群日常居家行動限制超20余項,涉及起身困難、站姿淋浴困難、通過高差困難、通行時易磕碰、乘坐輪椅行走困難、室內照度不足、開關插座位置不合理、使用櫥柜困難、無法及時呼救等內容,困難點多集中于起居室、臥室、衛生間等處,以起身困難、通行時易磕碰、夜晚照明不合理、呼救不及時等最為普遍[3]。
當改造資金有限、室內家裝無法大面積改造時,性價比最高的改造方案是針對核心困難點提供方便安裝的無障礙設施,總結上述人群日常居家對空間使用時間、頻率及行動限制方面,整理出最具性價比且安裝簡易的無障礙設施匯總目錄(見表1)。

表1 不同空間最具性價比的無障礙設施
床邊扶手、淋浴座椅、馬桶扶手、助行器等是老年人、殘障人士等人群居家使用較高的無障礙產品,因多數家庭空間緊湊,使用面積局促,常規無障礙產品尺寸難以滿足需求,故開發可調節且安全性高的產品將是未來無障礙設施行業的重要課題。
家庭無障礙設施是系統工程,具有顯著的水桶效應,某重要環節設計不當或產品性能落后將影響使用舒適度,故需關注所有重要節點,提供系統化設施。產品設計方應以使用者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對產品進行使用者體驗論證,通過真實的反饋意見,不斷完善產品。
科技產品不僅可簡化安裝程序,還可形成系統化的防護保障體系,如現狀建筑電源插座、燈光開關高度位置不合理,使用極其不便,只需增加聲控輔助設施、床頭面板、可移動夜燈等以解決問題,無需進行改造裝修,安裝簡易且造價較低。還可引入系統化家庭智能系統,將家用音響、電燈、電視、空調、窗簾、攝像頭、門鈴、呼叫報警器、煙感報警器、浸水報警器等納入系統中,不僅可提高老年人、殘障人士等人群日常居家便捷度,還可通過智能設備與親友手機關聯,實現安全保障。
當前我國推進家庭無障礙設施的最大阻力是初期資金投入較大,市場缺少系統化、人性化的產品。因此,以保險行業為主體,整合建筑設計、產品設計、醫療服務機構,提供家庭安全保險業務是解決上述難題的可行性方向。隨著人們對個人及家庭風險防控意識的不斷提高,投保健康類的商業保險趨于普遍。據相關機構預測,到2025年,商業健康保險市場規模超2萬億元。因此,通過將家庭無障礙設施植入健康保險的方式,不僅可提高家庭無障礙設施的推廣力度,解決前期一次性投入較大的問題,而且可利用保險行業的資金優勢和市場地位,推動跨行業要素整合,以形成系統化、規范化、科技化的產品體系。
除硬件系統外,可借助互聯網平臺將居家醫療協助服務植入家庭保障系統中,為普通的居家老年人、殘障人士、重疾康復患者甚至是普通患者提供基礎家庭全科醫師線上服務及用藥指導,不僅是對我國醫療服務系統的補充,也是資源高效利用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