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發明,劉 莎
(遵義醫科大學,貴州 遵義 563000)
我國醫學教育主要由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兩大部分構成[1-2],與之對應為其服務的藥學則分現代藥學和傳統藥學(中藥學)。現代藥學教育主要集中在綜合性大學如北京大學,高等醫學院校如中國藥科大學,部分中醫藥大學如北京中醫藥大學等,中藥學教育主要是中醫藥大學和民族醫藥大學。藥學類專業享有的各種資源及人才培養的數量遠大于中藥學類專業。在當前我國發展大健康產業的背景下,中醫藥具有獨特的優勢,中醫藥人才的需求隨之增大,但現有中醫藥人才數量有限、缺口大[3]。藥學人才培養由單一型向綜合型轉變是滿足當前社會人才需求的必然趨勢[4]。那么,為達到所培養人才能夠掌握實際工作中所需的中醫藥專業知識應當如何對現有藥學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本文從人才需求、改革難點、新培養體系等方面進行闡述,為藥學類專業的教學改革提供建議。
中醫藥產業是我國最具民族特色和獨特優勢的領域,也是極具高科技含量和巨大發展潛力的產業[5]。以貴州省為例,近年來提出“大健康、大生態、大數據”三大產業發展戰略,其中大健康產業的主體是中醫藥產業,大生態和大數據產業也與中醫藥產業直接或間接相關。于貴州省而言,因尚未被大規模破壞的豐富自然資源為加快其中醫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成為其發展中醫藥產業的助力。雖然具備了良好的先天條件,但是在中醫藥產業發展必需的后天條件人才培養方面卻不相匹配,這也是中醫藥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重要矛盾之一。中醫藥人才是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就貴州來講,中醫藥人才培養受到以下幾個因素的限制:(1)重視程度不足,各種社會因素造成的中醫藥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教育薄弱和對創新型人才培養不重視,醫學院校藥學類專業本科生培養過程中僅將中醫藥知識作為科普教學,甚至存在一些歧視。(2)經濟落后,貴州整體經濟發展滯后,極大地限制了教育的發展。雖然近幾年貴州的經濟飛速發展,但短期內其教育理念尚未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導致貴州在中醫藥教育方面遠遠落后于其他省。(3)中醫藥專業人才缺乏,由于經濟相對落后,人才引進難度大,導致目前貴州中醫藥專業人才極度缺乏,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才培養。
此外,中醫藥產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參差不齊,無法滿足我國中醫藥產業飛速發展對人才的現實需求。當前用人單位對中藥人才的要求不再滿足于傳統需求,對中藥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懂理論,更要精通技術,要會“說”,更要會“做”;同時,還需具有創新精神,懂得開拓。要滿足社會的需求,培養出合格的中醫藥人才,就需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教育改革是解決這一根本問題的唯一道路。
通過參閱國家藥學類專業的專業標準,與中藥有關的課程只有生藥學。中國藥科大學藥學專業的課程體系有生藥學、天然藥物化學,復旦大學有藥用植物學、生藥學、天然藥物化學等。通過整理醫學院校藥學類專業本科生所開設課程發現中醫藥相關課程極少,有的缺少中醫藥基本理論,只有天然化學藥物有關知識,沒有形成體系。有的即使開設中醫藥課程,卻對實踐技能缺乏重視,幾乎沒有實踐教學的內容,而中藥學專業的工作中對實踐具有很高要求。
近年來,隨著中醫藥的影響力不斷增加,許多院校開始增加中醫藥有關課程以滿足學生對中醫藥專業知識的需求。但針對藥學類專業開設的中醫藥課程主要有藥用植物學、生藥學、中醫藥學概論等幾門課程,僅從這幾門課程的教學課時來看,與中醫藥專業的培養目標相差甚遠。除此之外,中藥學專業的培養還配套有其他相應的中醫藥專業課程。以遵義醫科大學藥用植物學和生藥學為例(詳見表1),該校將這兩門課程結合在一起,精減了重復的部分,其理論課程50個學時,實驗課程32個學時,而實踐課程僅有4個學時。

表1 藥學專業與中藥學專業相同課程課時比較
伴隨著教育教學的發展和醫藥產業發展的需求,中醫藥實踐技能的缺乏和用人單位對專業技術的要求日益上升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明顯,原有的傳統理論加少量實驗的教學模式已經很難滿足藥學類專業本科生對我國傳統中醫藥知識和實踐技術的需求,也難以滿足社會對藥學類技術人才專業水平的要求。在我國大力發展中醫藥產業的大環境下,未來的藥學人才若不懂中藥產業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走上工作崗位后將難以有效地開展工作并取得較好的發展。
面對當前社會對中藥專業人才需求量的急劇增加及對培養質量要求的不斷提升,目前藥學教育所設置的課程和培養的模式不能滿足需求。隨著“大學科時代”的興起[6],在本科教育“播種”階段,大學應給予學生自由而豐富的學術養分滋養,使其具備更大的潛力朝著學術深度和高度持續發展。綜合性大學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應進一步拓寬視野,加強文理交融、理工結合,合理構建課程體系,完善主輔修管理制度。“跨學科”并不意味著要取代傳統學科,而是為了實現不同學科的相互滲透與整合、不同思維方式的相互交融與綜合。“跨學科”課程體系不是簡單的課程堆積,而是做課程之間的乘法、做知識與能力體系的除法,對學科主導的知識體系進行重構,建立以問題驅動的知識地圖和思維能力導圖[7]。
對于沒有開設中藥類專業的院校來說,藥學類專業中藥人才培養上存在重重困境,例如中藥類專業實驗設施設備硬件缺乏、專業技術人才缺乏、沒有中醫藥的學習氛圍,這些困境都是限制其發展和人才培養的桎梏。
綜合型大學、現代醫學院校藥學專業的教育主要針對現代藥學,其主要專業課為現代藥學相關課程。由于課程設置的原因,傳統中醫藥的課時極其有限。此外,學校自身中醫藥傳統文化底蘊不深,藥學類專業學生即使對中醫藥的興趣濃厚,但受客觀因素的限制,基礎也非常薄弱。
醫學院校藥學專業本科生培養過程所擁有的教學實踐基地和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所需要的實踐基地存在差距。雖然擁有一定的教學和實踐場地,但對于中藥課程來說遠遠不夠,例如植物顯微鑒定、中藥炮制、中藥材標本、中藥制劑等都是藥學專業實訓所欠缺的。
藥學類專業教學團隊,主要是化學、藥理學、現代基礎醫學、植物學、藥物化學等專業的教師,沒有中醫藥知識背景,專業不對口。有少數學校可能有個別中藥學背景的教師教授生藥學、植物藥物化學等課程,卻缺少中醫學、中藥學等專業知識背景的專業教師。就目前倡導科研為主的高校來說,由于沒有相關的中醫藥科研條件,高學歷的人才很難被引進。生均具有中醫藥知識背景的教師數量遠遠比不上發達地區,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多數教師更注重科研。目前教學隊伍結構尚存在缺陷,主要為科研教學型教師,在未來需要加強和中藥產業上下游用人單位的有機結合,加強雙師型隊伍的建設工作和自身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打造一支“產教學研”結合的教學隊伍,建立“產教研”融合的辦學模式和生產性實踐教學模式。
一方面,學校自身中醫藥文化基礎薄弱,教學難度較大,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教學改革,然而新的教學觀念常常與老教師的教學觀念沖突;另一方面,教學是長期的、無顯效的投入,短期內在教學上很難有顯著的成效,年輕教師很少愿意花大量時間去“做教學”,在教學方面的投入度遠遠不夠。目前高校的各種考核中最為注重的是項目、論文、專利、成果等,而教學要出成果是需要漫長時間的積累的,這就導致教師在教學中的投入在業績考核中很難得到認可,使很多教師對教學改革積極性不高,而缺少這些一線教師的積極參與,難以實現有效的、根本性的教學改革。
發揮原有藥學專業的優勢,有機地融入傳統中醫藥特色知識,培養中西藥兼顧、中西藥并重綜合型創新專業人才,較單一藥學專業在競爭力、發展潛力、就業面等方面有突出優勢。了解藥學、中藥學的發展方向和前沿動態,具有實踐及創新能力,能綜合利用藥學、中藥學等專業知識,成為醫藥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教學及管理的高級專業人才。
課程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8]。為了達到培養目標,必須對課程體系進行重建,課程體系的重新構建不僅是課程門數及學時的增減,還關系著師資隊伍結構的調整和教學基礎設施設備的重新建設。在原有學時不增加太多的情況下,增加中藥學的課程,必須對課時合理安排,避免無效“水課”,提升每一課時的教學效果,把握好藥學專業課程和中藥學專業課程的合理搭配,使二者成為相互促進、協同共融的有機課程體系。
現有藥學實踐實訓基地等基礎設施中,與中藥相關的基本沒有或十分薄弱,難以滿足需求。需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實踐平臺和實訓基地的建設工作,整合中藥產業所學專業的技術人才培養的各種鍛煉基地和平臺,建設綜合性實踐實訓教學基地。一方面,就現有課程內容有交叉的,在已有設施基礎上,增加必要的儀器設備,如藥劑學和中藥藥劑學、藥理學和中藥藥理學等,可相對減少投入;另一方面,新增開設的中藥相關課程,圍繞產業需求和生產全過程,對課程進行深度融合,創建綜合性實驗實訓場所,如生藥學、分子生藥學、藥用植物學、天然藥物化學等學科,突出多學科知識的融合和專業技能的培訓。構建整合多種教學資源的實踐實訓場所等硬件配套,如藥材資源、圖片資源、操作視頻、顯微切片、野外實習、藥用植物園、標本室、組織培養室、技能比賽、分子實驗室、虛擬仿真實驗室等。
對于醫學院校藥學類專業本科教育而言,避免隔離化和平行化,打造藥學類專業創新型藥學與中藥學相結合的師資隊伍,打造“雙師型”“多師型”教學團隊,是實現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可增加中醫藥相關專業師資力量的比例,或使原有藥學專業教師進修中藥學相關課程,將藥學和中藥學專業教師團隊有機結合。此外,更應該加強社會實踐教師隊伍的打造,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專家、技術骨干、能工巧匠擔任藥學專業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兼職教師,將其作為藥學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力量。
改變現有的以期末筆試為主的課程考試模式,注重形成性評價,實行多元化考核模式。嚴格過程考核,加大過程考核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健全能力與知識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學業考核評價體系,完善學生學習過程監測、評估與反饋機制。課程圍繞傳統代表道地藥材和區域道地藥材,突出多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和中藥學的基本技能教學工作,同時也加強學生中醫藥、民族醫藥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自主學習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