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曉潤,何勤利,何 瑞,李 靜,王文艷
(甘肅省人民醫院心內科,甘肅 蘭州 730000)
冠心病亦稱缺血性心臟病,它的高發病率、致殘率、致死率給患者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是影響人類健康的常見病,目前主要治療手段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但多項研究發現,PCI術后患者抑郁發生率較高,嚴重損害患者的心理健康,并影響PCI術預后[1]。有研究發現,冠心病與負性情緒互相影響、相互作用,心理障礙可引起兒茶酚胺、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過量分泌,使血壓有較大波動、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速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最終導致冠脈狹窄、供血不足[2]。系統性康復是連續、動態對患者實施全面管理的過程,它可使冠心病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癥狀得到有效改善,提高患者的依從性[3-4]。Nekouei Z K等研究發現,與單純的內科治療相比,聯合心理干預的綜合治療在積極治療基礎疾病的同時,往往在改善PCI術后患者負面情緒如抑郁障礙等方面效果顯著[5]。本研究對患者實施術前、術后、出院后的延續性系統康復,以期改善患者負性情緒,幫助其樹立信心、正確面對疾病,從而促進患者康復。
選取我院心內科2019年6月—2020年9月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124名,隨機分為對照組(64例)和觀察組(60例)。對照組男性41例,女性23例;年齡32~65歲,平均(55.9±8.9)歲。觀察組男性43例,女性17例;年齡35~65歲,平均(57.3±6.9)歲。納入標準: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者;年齡≤65歲;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為Ⅰ~Ⅱ級;意識清楚,溝通順暢;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伴有嚴重并發癥;意識障礙,溝通不暢;中途退出本研究者。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由責任護士對患者實施入院健康教育,包括住院相關規章制度,疾病相關知識,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前、術后注意事項,用藥指導、疾病相關知識指導,出院指導、隨訪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系統性康復干預,具體包括:(1)患者入院后給予入院健康宣教,介紹病區、病房環境、餐廳開放時間,科室負責人、主管醫生、責任護士,介紹醫院、科室相關規章制度(包括患者口服藥發放時間、檢查預約提前告知注意事項、擇期手術等待期等),治療護理過程中與患者多溝通,取得患者及其家屬信任,拉近與患者的距離。(2)根據醫囑完善術前準備,包括患者自身準備、用品準備、飲食準備、用藥準備、心理準備及指導患者練習床上大小便、呼吸訓練。(3)將手術相關健康教育內容及手術過程、小組成員、麻醉、穿刺點、手術時間等制作成幻燈片,于術前組織患者觀看,便于患者及其家屬理解記憶,緩解患者緊張情緒。(4)術后返回病房,給予患者及其家屬詳細的術后健康指導,包括現用藥物、各種管路、監護的必要性,術肢若為橈動脈止血壓板壓迫止血,則指導患者行改良版手指操[6]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患者術肢腫脹、麻木等不適,從而改善其心理狀態。(5)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患者疾病相關知識、焦慮、抑郁情況進行摸底,根據患者情況制訂個體化干預方案,每天一個專題進行一對一指導,時間約20分鐘,內容涉及病因病機、疾病防治、用藥、活動、心理、飲食營養、睡眠等。(6)根據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途徑、心功能分級,參照陳紀言等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運動康復專家共識》[7],為患者實施心臟康復,運動康復與生活活動聯合進行,既可以幫助患者改善心肺功能、提高運動耐力,又可以引導患者積極參與疾病管理,轉移注意力,不會使患者因患病而喪失信心及生活能力。(7)同伴支持。同伴教育者以口頭講解、現身說法、觀看幻燈片、學習健康教育宣傳手冊、同伴交流等形式介紹傳統健康教育知識,包括PCI治療的意義和目的、術后配合內容、冠心病相關知識、治療效果等。(8)家庭支持。給予患者家屬照護方面的指導,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家庭和社會支持系統,促進患者康復。(9)出院根據患者心肺功能、活動耐力、焦慮、抑郁情況制訂詳細的出院計劃,建立微信群(包括主管醫生、責任護士、患者),便于病友之間交流,同時主管醫生、責任護士能及時解答患者疑問并督促患者完成居家康復作業。(10)通過微信平臺、電話對出院患者進行定期隨訪并指導患者居家康復,囑咐患者定期門診隨訪,門診隨訪評估患者康復效果并制訂下一個月的康復計劃,以此周而復始地循環對患者實施全方位、動態管理。
SAS量表是1971年由Zung教授編制,用于評估個體或群體焦慮主觀感受的自評量表[8]。該量表包含20個條目,所有條目采用4級評分,評估癥狀出現的頻率,其中有15個條目采用正向評分(按1~4分計分),5個條目采用反向評分(按4~1分計分),按照公式(標準分=組分×1.25)取整換算為標準分,作為最后分值。分值的高低反映焦慮水平的高低。SAS評分標準如下:標準分<50分為正常,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以上為重度焦慮。該量表語言易理解、效度高、方法簡單易于分析,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
SDS量表是1965年由Zung教授編制[8]。其特點是使用簡便,并能直觀反映被測者的抑郁主觀感受。該量表含有20個項目,采用4級評分,包括10個正向評分項目和10個反向評分項目。其評分規則為:正向題按1~4分計分,反向題按4~1分計分。各項分數相加為總粗分,總粗分乘以系數1.25后取整數得標準分。抑郁程度判定標準如下:標準分<53分為正常,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1分為中度抑郁,≥72分為重度抑郁。
運用焦慮、抑郁自評量表分別于術前、出院當天、出院3個月評價患者焦慮、抑郁情況。
術前、出院當天、出院3個月兩組患者焦慮、抑郁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術前、出院當天、出院3個月兩組患者焦慮、抑郁得分比較(±s,分)

表1 術前、出院當天、出院3個月兩組患者焦慮、抑郁得分比較(±s,分)
組別SAS SDS術前出院當天出院3個月術前出院當天出院3個月對照組觀察組tP 49.45±3.50 49.12±3.10-0.449>0.05 48.53±5.04 44.52±3.63 5.065<0.05 48.32±5.20 45.33±3.78 3.638<0.05 51.56±4.29 51.60±4.45 0.048>0.05 51.37±4.33 43.89±4.74 9.157<0.05 51.13±4.39 44.08±4.89 8.431<0.05
系統性康復是在綜合評估患者軀體狀況的同時,掌握其心理變化,為患者提供專業的、動態的、系統的康復指導,從而提升患者依從性,促進患者康復。系統性康復護理能全方位考慮患者軀體和心理因素,通過一系列患者力所能及的項目,促使患者積極參與到日常生活中,幫助患者轉移注意力、認識疾病,減輕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從而促進患者康復。
焦慮是心血管疾病發病初期的主要負性情緒,常表現為情緒低落、氣促、心悸等,這些癥狀無法用自身的心臟疾病解釋,但與疾病互相影響、互相作用。抑郁是一種以心境持續低落為主的情感性精神障礙,多表現為意志消沉、悲觀、厭世、少言寡語、食欲不振,此類患者受疾病影響很容易滋生包括焦慮在內的各種負面情緒,在此情緒影響下,患者越來越難以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使負面情緒不斷積累甚至暴發,最終形成惡性循環[9]。抑郁情緒障礙在PCI術后患者中有著較高的患病率,不同的研究顯示其比例在15%~30%不等[10]。本研究結果顯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焦慮、抑郁情緒,與以往研究一致[11],這主要與患者擔心疾病預后不良、經濟負擔沉重、后期恢復效果不佳等有關。系統性康復能為患者提供動態的、連續的、全面的專業指導,同時聯合心理干預可以幫助患者樹立信心,促使其正確對待所患疾病,減輕焦慮、抑郁負性情緒,從而降低心血管事件再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系統性康復,觀察組患者焦慮、抑郁狀態明顯改善,隨著時間推移、健康狀態改變,SAS、SDS評分略有回升,這可能與患者擔心疾病預后、用藥帶來的經濟問題和不良反應等有關。
社會支持是冠心病患者抑郁的重要預測因子,因此,醫務人員應早期評估患者社會支持系統,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干預,以改善患者社會支持狀況和心理適應情況。本研究通過對患者家屬進行照護有關知識健康指導,使患者身心得到照護,從而減輕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在衛生保健領域,同伴支持主要通過協助被支持者進行日常健康管理,加強被支持者與各級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聯系以及向被支持者提供社會、情感方面的支持和持續互助,達到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的積極作用[12]。本研究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實施小組管理,既可以為患者提供便利的專業指導又可以增加病友之間的溝通交流,利于患者正確面對疾病,提高依從性,減輕負性情緒,為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