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程
(南京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南京 210008)
人體解剖學是指用手術解剖及肉眼觀察的方法來研究人體形態結構的科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由于人體解剖學是學生進入醫學院校后接觸的第一門醫學課程,授課過程中有大量的醫學專業名詞,知識較為晦澀難懂,對學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1]。因此,不斷改善教學方式,提高人體解剖學知識的轉化率,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解剖學教學研究的重點。為了解我國近10年有關人體解剖學教學的研究現狀、研究熱點等問題,本文借助Citespace軟件對中國知網(CNKI)中2011—2020年國內人體解剖學教學相關研究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以期為進一步改革人體解剖學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鑒。
在中國知網(CNKI)檢索平臺,檢索方式設置為主題(精確),檢索詞選定為“人體解剖學”AND“教學”。檢索時間限定為2011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
納入標準:符合主題并公開發表的期刊論文。排除標準:(1)重復發表文獻;(2)會議通知、征稿通知等;(3)動物解剖學。
本次共檢索2 916篇相關論文,按照納入、排除標準進行篩選,最終納入2 893篇文獻。文獻記錄用Refworks的格式導出到input文件夾中,使用Citespace自帶轉換器轉換格式存入output進行下一步分析。將轉換格式后的數據再次導入Citespace中,時間分區選擇1年,演算時閾值選擇50,剪切方式選Pathfinder。
人體解剖學教學近10年每年相關研究發文量在200篇以上,發文量較為穩定(見圖1)。

圖1 近10年人體解剖學教學論文年發文量

圖2 人體解剖學教學研究領域作者圖
圖中每一個節點代表一位作者,連線代表作者之間的合作關系,節點越大代表此作者發文量越多。2 277篇文獻中發文量最多的是姚立杰老師,共發表18篇文獻,其次是李云慶老師(15篇)、于振海老師(14篇)和侯鵬高老師(14篇)。發表3篇以上論文的有282位老師。
統計發文量最多的前9位機構,其中發文量最多的機構是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共發表19篇論文。發文機構中高職高專類院校略多于醫學高等院校(見表1)。

表1 人體解剖學教學研究領域研究機構

圖3 人體解剖學教學研究領域關鍵詞共現圖
關鍵詞是對文章主要內容的高度概括,運用Citespace進行關鍵詞共現能直觀發現近10年的研究熱點。將閾值設定為20,合并部分重復關鍵詞后發現近10年的研究熱點集中在教學基本元素(包括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質量、教學改革等)、教學對象(包括不同專業、不同受教育程度等)、課程種類(包括理論課、實驗課)以及新型教學方式(微課、PBL教學法等)。
使用Citespace中的關鍵詞突發進行分析可以了解不同關鍵詞的出現時間以及研究終止時間。從過去發生并且一直延續到2020年的關鍵詞我們可以認為是當下的研究熱點并成為未來的研究趨勢。因此,對前40的突現詞進行分析,發現至今仍在研究的研究熱點有9個,分別是:思維導圖、微課、翻轉課堂、互聯網+、虛擬仿真、高職院校、對分課堂、數字人解剖系統和信息化教學(見表2)。

表2 人體解剖學教學研究領域突現詞分析
如圖1所示,2011—2020年這10年內關于人體解剖學教學的論文發表數量均在200篇以上。2019年發文量最高,為355篇。這表明近10年人體解剖學教學研究一直保持著相對穩定的研究熱度。
對發文作者進行分析,發現圖中作者間有較多的連線,這說明人體解剖學教學相關論文的合著率較高。合著率能夠反映出研究課題的學科滲透、交叉程度[2],人體解剖學教學是醫學與教育學等多學科合作發展的研究主題,需要多方面人才合作,較高的合著率說明該領域研究人員有較好的合作意識。本次分析中,發文量最高的是姚立杰老師,共發表18篇文獻,其次是李云慶老師(15篇)、于振海老師(14篇)和侯鵬高老師(14篇)。按普萊斯定律,發表論文數為m篇以上的作者為核心作者。m=0.749(nmax)1/2,其中 nmax是指發文量最多的作者論文篇數,且核心作者群應完成所有專業論文的一半[3]。人體解剖學教學相關類文獻發文量最多為18篇,由此得出m=3.18篇,四舍五入認為我國該研究主題的核心作者應發表文獻在3篇及以上,共計282位作者,總發文量超過半數。證明人體解剖學教學研究的核心科研群已初步成形,為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水平奠定了基礎。
對核心機構進行分析發現,發文量最多的前9家機構分別是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齊齊哈爾醫學院、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皖北衛生職業學院、南通大學醫學院、蚌埠醫學院、四川護理職業學院、濱州醫學院、邵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發文機構與機構之間合作較少,證明研究單位之間合作意識不強,不同院校之間新知識、新技術的交流較為薄弱。9家機構中有超過半數的機構來自高職高專類院校,證明高職高專類醫藥衛生學校對人體解剖學教學較為關注。
納入文獻的關鍵詞共現分析發現,近10年的研究熱點集中在教學基本元素(包括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質量、教學改革等)、教學對象(包括不同專業、不同受教育程度等)、課程種類(包括理論課、實驗課)以及部分新型教學方法的具體探索(包括微課、PBL教學法等)。在醫學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人體解剖學教師采用優化的教學方法,改變過去“填鴨式”的單純灌輸,采取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質量。梁曉艷等[4]采取“理實結合”的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學生解剖知識的掌握水平。謝夏等[5]以學生需求為導向重構教學內容,采取改革后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明顯提高了學生的學業水平和其對教學效果的評價。
不同專業和不同受教育程度學生對于人體解剖學的學習要求不同。高職高專類院校更注重“職業性”,高等醫學院校更注重“專業性”。過去人體解剖學教學一直沿用臨床醫學專業課程模式,對于不同專業以及不同背景的學生關注度較低。鄒錦慧等[6]從高職護理專業出發,提出單純從教學方法或內容的單方面改革往往缺乏系統性,應當從教學理念入手,結合高職高專教育以及護理專業的特點,適應臨床護理職業性的需求,進行全方位的、系統的教學改革[6]。姜華東等[7]對浙江大學藥學院的學生進行分析發現,解剖學教師大多是醫學專業出身,藥學知識匱乏,教學時多采用臨床專業教材,缺乏專業特色。充分挖掘解剖學與藥學專業之間的聯系,采取多樣的教學手段,深化解剖與專業需求之間的聯系是解剖學教育改革的必經之路。
人體解剖學課程設置包括理論課和實驗課,部分學校實驗課課程數量甚至超過理論課[8]。理論課主要是傳遞醫學基本知識,讓學生對人體結構產生基本認識。實驗課以學生主動觀察標本、認識結構為主,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人體形態學知識結構。由于教學目標的不同,使得理論課和實驗課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多方面大有不同。不同課程類型的研究可以促進教師基于不同課程狀態下教學思想的改變、教學方法的調整以及教學評價方式的優化[9-11]。
PBL教學法是指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最初起源于20世紀初[12]。此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問題為導向,能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除了以問題為基礎的PBL教學法,還有以案例為基礎的CBL教學法和以團隊為基礎的TBL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都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得到了應用。
關鍵詞共現分析可以獲得近10年人體解剖學教學的研究熱點,而關鍵詞的突現分析可以發現相關研究熱點的研究趨勢。為窺探未來人體解剖學教學研究的趨勢,我們篩選出至2020年仍具有研究熱度的關鍵詞,分別是:思維導圖、微課、翻轉課堂、互聯網+、虛擬仿真、高職院校、對分課堂、數字人解剖系統和信息化教學。思維導圖運用可視化的筆記模式,幫助學生厘清人體解剖學中的層級關系,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13]。微課[14]、慕課[15]、混合式教學[16]、翻轉課堂[17]都是在“互聯網+”背景下,解剖學教師在課前、課中、課后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信息化教學方式,這是時代發展背景下人體解剖學教學與時俱進的嘗試,也是未來人體解剖學教學、科研的發展趨勢。虛擬仿真技術是由計算機生成模擬環境,頭盔和耳機封閉外界景象、聲音,使參與者沉浸在三維動態視景和互動的虛擬世界[18]。數字人解剖系統是將大量真實人體數據在電腦重新整合,建立三維人體結構模型的可視化系統[19]。虛擬仿真技術和數字人系統通過可視化的圖像、隨意更換視角、音圖結合等特點,運用直觀教學法調動學生的多感官共同學習,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加深對人體結構的認識。對分課堂是由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教師轉變單向傳授的教學模式,將課堂一分為二,一半時間進行講授,一半時間留給學生討論,充分體現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新型教育理念,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20-21]。由此可見,人體解剖學教學的未來研究趨勢是信息化教學的不斷深入和創新、不同受教育主體的專業化教學、多感官配合的直觀教學法改進以及深化學生主體性的教育改革。
綜上所述,本研究運用了Citespace對人體解剖學教學現狀做出了可視化分析,發現相關研究熱度穩定,核心作者群已初步建立,但機構之間缺乏交流合作。同時明確了人體解剖學教學的研究熱點并對未來趨勢做出了相應的預測,以期為進一步研究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