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蔥蔥
有的人喝涼水、冰飲料或者冰啤酒后,可能會突然腹痛,上完廁所后腹痛也就好轉了。如果經常存在這種“腹痛→腹瀉(一到兩次)→好轉”的情況,我們就應該警惕是否患上了“腸易激綜合征”。
這是一種功能性胃腸病,特點是沒有特定的器質性問題,以腹痛或腹部不適為主要癥狀,排便后即可改善,常伴排便習慣及大便性狀改變,便秘和腹瀉可交替出現。
腸易激綜合征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研究認為是胃腸動力異常、內臟高敏感性、腦腸調控異常、腸道炎癥和心理社會因素、飲食因素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1.腸道動力異常和內臟高敏感性是腸易激綜合征的主要發病機制。研究發現,患者的空腸段叢集狀收縮波及回腸推進性收縮波會增多,且與痙攣性疼痛一致;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白天的移行性運動復合波出現次數增多,周期會縮短。
內臟高敏感性是指患者會出現胃泌素、P物質及膽囊收縮素分泌增加,對臟器血管壁的牽張刺激,可以激活血管平滑肌細胞的鈣離子通道開放,通過升高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導致胃腸平滑肌痙攣。
2.飲食會誘發或加重腸易激綜合征癥狀。冷食生食、辛辣、油膩飲食等是最常見的誘因。冷食會刺激胃壁上皮細胞活化,合成并釋放5-羥色胺,從而誘發或加重癥狀;生食的作用可能類似于涼食,但其寒冷刺激相對較弱;紅辣椒可能直接刺激患者出現上腹部不適等功能性消化不良;進食油膩肉食會引起胃腸道癥狀。
3.腸道感染與炎癥反應。研究顯示,急性腸道感染后,發生腸易激綜合征的概率大大增高。
4.精神心理、神經因素與腸易激綜合征有著密切的關系。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常有焦慮、緊張、抑郁等心理異常,同時精神心理應激也可誘發或加重腸易激綜合征癥狀。研究還表明,患者的內臟疼痛中樞通路與正常人有所不同,且腹瀉型與便秘型患者的大腦反應區也有所不同;患者還可能存在腸軸調節異常。
腸易激綜合征癥狀無特異性,但相對于器質性胃腸疾病,起病緩慢,間歇性發作;病程長但全身健康狀況不受影響;白天明顯,夜間睡眠后減輕。
1.腹痛。主要特點是反復發作、痙攣性疼痛,多見于下腹部。進餐后加重,排便后可緩解。
2.腹脹、腹部不適。特點是腹脹氣、放屁較多;長期反復發作,進餐后加重,排便后緩解,檢查無異常發現。
3.腹瀉。特點是排便次數>3次/天,反復性;排糊狀或水樣便或伴黏液便;檢查無異常發現。
4.便秘。排便次數≤2 次/周;排堅果樣硬便或伴黏液便;排便費力,有排便不盡感;檢查無異常發現。
如果懷疑患有腸易激綜合征相關癥狀且影響生活,請去醫院相關科室就診。年齡較大的患者要先排除器質性疾病(若伴有便血則肯定不是腸易激)。
若沒有器質性病變,再根據醫囑治療及生活習慣調整。不少藥物可以不同程度、有針對性地改善腸易激綜合征癥狀。
飲食療法在腸易激綜合征發揮著重要作用。方法有二:①剔除飲食法,將不能耐受或過敏的食物從患者日常飲食中剔除,如冷食、生食、乳制品等。②增加膳食纖維法,可增加膳食纖維素的攝入,改善便秘癥狀。
心理治療也不能忽視,通常有:①提高心理認知;②可增加盆底松弛行為訓練,以改善便秘等癥狀;③催眠治療幫助患者緩解焦慮、緊張和恐懼等不良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