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成文 徐紹瑋
摘要:志愿服務是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的先鋒力量。志愿服務以自愿、無償為前提,通過交流、互動、引導等柔性治理方式來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志愿服務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道德引領、矛盾化解、民生服務、社會動員功能。志愿服務在參與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通過發揮其社會功能推動了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能力的創新發展。要推進志愿服務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就必須要以服務理念、服務方式和服務機制為總抓手,優化志愿服務發展的實踐路徑。這就要求:一是創新服務理念,強化思想引領。二是優化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效能。三是完善服務機制,激發服務活力。
關鍵詞:志愿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社會功能;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C9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5099(2022)03-0033-08
基層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1]。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敝驹阜照咦鳛橥苿有聲r代基層社會治理的先鋒力量,在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其獨特作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揮志愿服務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第二屆代表會的賀信中指出,“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工作者積極響應黨和人民號召,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進社區、走進鄉村、走進基層,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充分彰顯了理想信念、愛心善意、責任擔當,成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動體現。”共青團中央發布的《關于推進志愿服務工作改革發展的意見》指出,要推動志愿服務組織向基層延伸,大力完善好各層級志愿者協會組織體系。因此,充分發揮志愿服務在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功能和作用,推進志愿服務融入基層社會治理結構之中,乃是推進基層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迫切需要。
一、研究背景
志愿服務本質上是個體聯結社會的紐帶,指志愿服務者以自愿、無償為前提,為紓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通過交流、互動、引導等柔性的方式自愿付出個人的時間及精力從事服務工作。因此,志愿服務是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與依托。關于志愿服務對社會治理的作用機理,已經成為國外學術界討論的焦點。美國著名研究第三部門組織領域學者萊斯特·薩拉蒙(Lester M.Salamon)認為,志愿服務活動是通過普通民眾、私人志愿性組織以及官方援助機構和官方政府政策等主體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來完成,在交流與相互服務過程中實現了社會效益最大化[2]。英國學者托尼·馬歇爾(Tony Marshall)將志愿服務組織看作個人和國家之間的中介機構,其活動既可得以維持社會的團結,又可使社會變遷順利進行[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社會治理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國內學術界對志愿服務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亦給予了廣泛的關注。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關于志愿服務的治理功能。關于志愿服務的治理功能,國內學術界普遍認為志愿服務在社會治理中具有社會教化、社會支持、社會融合等功能。關于社會教化功能,有的學者認為:“對于志愿服務的對象來說,受助經歷可以成為其社會教化的一部分。在志愿服務的幫助下,其收獲不僅僅限于志愿服務行動所覆蓋的內容,更是一種示范教育。”[4]另有學者指出:“志愿服務具有社會引導功能,可以通過具體的志愿服務活動中幫助社會公眾培育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引導全社會崇善成德?!盵5]關于社會支持功能,有學者認為,在支持經濟發展方面,志愿服務的發展質量是衡量社會福利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其發展質量水平越高,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持就越大。在支持社會發展方面,志愿服務是維護現代社會有序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支持個人發展方面,志愿服務行為激發參與者的活力和創造力,使人在物質層面之上獲得精神的滿足[6]。關于社會融合功能,有學者指出:“社會融合是相對于社會排斥而言的。志愿服務要求低、方式靈活、渠道多樣,在促進社會參與、社會融合方面發揮了其獨特的優勢?!盵7]
陳成文,等:論志愿服務與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二是關于志愿服務參與社會治理的機制構建。關于志愿服務的機制構建,一直是國內學術界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有的學者認為:“應當建立志愿服務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動性回應機制,以此幫助志愿服務組織適應群團改革與社會治理內容變革帶來的變化。”[8]另有學者指出:“深入強化志愿服務助力社會治理的政策保障機制,發揮高校、企業、社會團體、單位在社區志愿服務中的作用。”[9]也有學者指出:“要創新志愿服務激勵保障機制,要在完善激勵制度上下功夫,將優秀的志愿服務者納入社會人才政策系統之中。”[10]
綜上所述,國內學術界已經對志愿服務在社會治理中的機制構建及其治理功能進行了一定的探討。這些探討拓寬了我國志愿服務的研究領域,賦予了志愿服務研究新的理論內涵。然而,我國志愿服務研究尚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一是對于如何有效動員志愿者群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研究較為匱乏。如何促進志愿者群體有效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助推志愿服務社會教化、社會支持、社會融合等功能有效發揮,已經成為推進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的一個現實課題。二是對于志愿服務在社會治理中的機制構建研究缺乏探討。因此,立足志愿服務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社會功能,探討志愿服務融入基層社會治理的實踐路徑,仍然具備研究價值與研究意義。
二、志愿服務的社會治理功能
志愿服務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和其他組織自愿、無償地向社會或他人提供時間、知識、技能、資金等資源的一種社會公益事業。志愿服務作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形式,是增進人民群眾福祉與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工具,在社會治理中發揮著價值引領、矛盾化解、民生服務的功能。
1.價值引領功能
價值引領是指在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務的過程中,自覺規范自身思想觀念與行為習慣,積極引導各級各類社會主體踐行志愿精神價值觀,進而塑造友善、和諧、互助的社會氛圍。志愿服務的價值引領功能在于引領個體的價值導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各級各類社會主體的行為習慣并形成情感認同,從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志愿服務社會思潮。社會學家涂爾干(Emile Durkheim)認為:“一致性的道德規范是社會團結的基礎,社會的團結與秩序在于道德的整合,道德精神維系社會整合,社會整合的基礎是促進道德的社會化。”[11]可見,志愿服務中所包含的“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等精神具有增進社會團結、規范社會秩序與整合社會道德的功能,有助于引領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識,實現社會主體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的統一。
志愿服務的價值引領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個體發展的導向作用。一方面,志愿者在從事志愿服務的實踐過程時,不僅能增強自身的責任感、道德感與成就感,也能促使個體積極融入社會治理當中,實現了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另一方面,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樂善好施、扶老攜幼的優良傳統,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宗旨的志愿服務精神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融合。志愿者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并作為行為準則,將無私奉獻作為人生最高追求和終極目標,在志愿服務實踐活動中,實現個人價值,滿足他人所需,引領社會風尚。二是對社會群體的教化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期間指出:“積小善為大善,善莫大焉,這和我們黨‘為人民服務‘做人民勤務員是一脈相承的?!敝驹阜帐侵驹刚呦蛏鐣后w不斷傳播善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善意的傳遞引領了互幫互助、和睦友好的社會風潮。志愿服務通過鄰里守望互助、無償捐獻和志愿獻愛心等方式,使每一份善意都有歸處,使志愿服務精神在無形中教化著社會群體。
2.矛盾化解功能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民群眾對于安全、民主和法治等方面的需求與日俱增,單單依靠政府自身的力量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樣化需求。已有的社會治理的經驗和成效都表明,要有效化解社會矛盾,調解各方利益沖突,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就必須要充分發揮志愿服務在社會矛盾化解中的天然優勢。中國志愿服務網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我國注冊類志愿服務組織共有87.7萬家,非注冊類志愿服務組織有28.7萬家,較為活躍的志愿服務組織有22萬家。志愿服務組織作為新時代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利用其自身貼近基層的優勢有效解決社會“小微”問題,調解社會矛盾和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等問題,是排解社會矛盾與維護社會和諧的主力軍。
志愿服務的矛盾化解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疏通民意,捕捉社會痛點。當前,信訪糾紛、婚姻糾紛、財產糾紛等問題成為新時代社會治理的矛盾焦點。這些矛盾都需要依靠政府服務、市場服務和社會服務來調解,而志愿服務能夠有效彌補政府與市場的越位、缺位和錯位。志愿者作為化解基層社會治理矛盾的主力軍,不僅可以通過志愿組織搭建的心理調解服務站、矛盾糾紛調解室、公益愛心活動和社區關愛中心等組織平臺提供志愿服務、凝聚民情民意和捕捉社會痛點,向上表達人民群眾的訴求與利益,及時將矛盾化解在基層,還可以向下深化群眾對黨的路線與政府的政策的理解,疏導群眾的負面情緒并獲得群眾的廣泛支持。二是統籌資源,增進社會福祉。一方面,志愿服務組織通過建立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常態化聯系機制,暢通了組織內部與人大政協的信息溝通,將人民群眾的呼聲和意見納入人大建議和政協提案。另一方面,通過設立網格化志愿工作小組,發掘社區志愿服務者、黨員志愿服務者和巾幗志愿服務者的力量,組織一批囊括政策宣講、生態環保、便民利民、扶貧助弱、文體衛生與文明勸導等服務內容的先鋒志愿者實踐隊,以便于及時了解和掌握轄區內群眾的思想動態、精神生活、利益訴求等方面情況[12]。再一方面,志愿服務組織還能對志愿者開展專業化、專門化的知識培訓與技能訓練,發動志愿服務者模范協助政府解決處理矛盾糾紛調解工作。
3.民生服務功能
民生服務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根據社會需求可分為基本民生服務和非基本民生服務。其中,基本民生服務是指政府提供用來滿足民眾最基本的生存和發展需求,包括公共服務、基礎教育、基本醫療、基本住房、基本社會保障、公共衛生等;非基本民生服務是指政府為增加人民福祉、提升社會福利所提供的公共服務。由于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我國城鄉之間的公共服務供給水平仍存在差距,不同地區的民生服務仍處于供給不平衡的狀態。自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蓬勃發展,作為“經濟人”的社會群體展開激烈逐利行為,而弱勢群體在面臨市場競爭時處于束手無措的境地,其機會公平無法得到保障。在經過政府和市場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分配后,社會資源分配仍留有空白,這時志愿服務的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志愿服務的矛盾化解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動員組織各類志愿服務團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開展扶貧志愿服務。實施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服務貧困地區系列行動計劃,支持引導專業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力量積極參與精準扶貧?!笨梢?,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志愿服務的重要性,志愿服務組織應建立長效機制、搭建合作平臺、提供志愿服務渠道,吸納各個地區、領域、層級的愛心人士致力于鄉村民生建設服務,為推進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助力。二是完善醫療衛生援助方面。截至2019年底,我國志愿服務組織捐贈投向醫療領域的捐贈額為272.23億元,占捐贈總量的18.04%[13],其中很大一部分為醫療志愿服務組織投入。志愿服務組織通過建立社會力量籌資、慈善組織的“救急難”公益基金,對貧困人口的醫療救助進行精準幫扶,為醫療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提供了物質保障。同時,志愿服務組織培訓建設一批專業的醫療志愿者隊伍,并動員志愿者積極參與基層社區衛生機構,開展就診引導、雙語翻譯、義診咨詢、送醫送藥、健康教育、義務獻血、應急救援、防病救災、敬老助殘等志愿服務,有利于緩解緊張的醫患關系和補充緊缺的醫療資源。
三、志愿服務嵌入基層社會治理的實踐路徑
志愿服務的基本特征與其獨特的基層社會治理功能,決定了志愿服務融入基層社會治理的必然性。志愿服務向基層延伸過程中通過其社會治理功能的發揮推動了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制度的創新發展,增進了社會效益與民生福祉。要推進志愿服務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就必須要以服務理念、服務方式和服務機制為總抓手,優化志愿服務發展的實踐路徑。這就要求:一是創新服務理念,強化價值引領;二是優化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效能;三是完善服務機制,激發服務活力。
1.創新服務理念,強化價值引領
志愿者始終是志愿服務事業發展、志愿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先鋒力量”“活躍力量”[14]。新時期,志愿服務者作為全社會志愿服務發展、全民參與志愿服務的“領頭軍”,要推進志愿服務與基層社會治理相契合,就必須創新志愿服務理念,強化思想引領。
一是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志愿服務有著重要的社會價值,志愿組織的存在填補了政府和市場的職能空白,其以獨特的方式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志愿服務資源,緩解了社會矛盾,增進了社會信任,對社會問題的化解發揮了積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給華中農業大學“本禹志愿服務隊”回信中強調了志愿服務者要“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堅持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以青春夢想、用實際行動為實現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笨梢?,志愿服務者須以扶貧濟困、幫扶弱勢群體為己責,在城鄉發展、社區建設、慈善救濟以及大型社會活動中深入社區和農村,了解群眾需求、體察群眾疾苦,為人民群眾提供便利,切實有效地關愛和幫助。志愿服務組織應當發揮自身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志愿服務組織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向基層延伸,有助于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二是樹立志愿服務文化理念。以弘揚志愿服務精神為先導,發揮志愿服務新穎活潑、生動多樣的特點,不斷深化志愿服務的文化內涵。利用市場化、社會化的手段發揮志愿服務活動選樹典型示范引領作用,遵循弘揚主旋律、形式多樣化和傳播正能量的原則,以此提升“中國志愿者”的品牌形象,使志愿服務思想引領具體化。志愿服務者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載體,應當發揮志愿服務特有的“活力化”和“先鋒化”優勢,以互聯網作為媒介,增強志愿服務在基層社會中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同時,互聯網、新媒體的技術賦權也增強了志愿者社會政治參與能力,提升了志愿者參與社會治理的效能感[15]。志愿服務者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引領下,通過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傳遞“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社會治理理念,發揮文化引導作用,引導社會群體由關注個性化表達向關注社會公共治理轉變。
三是樹立協同創新理念。“協同創新”理念是指圍繞協同創新目標,各個實踐主體之間通力協作、配合協作、相互補充的創新行為。志愿服務以協同創新理念為基礎,引導志愿服務組織同政府、組織、個人之間建立溝通合作。志愿服務通過與黨委、政府、群體組織、經濟組織、社會組織、自治組織和公民的合作,使多個社會治理主體逐步整合成了一個完善的社會治理體系。例如,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志愿服務組織通過與社區黨組織、區直部門單位、非公企業、社會組織和居民等基層治理主體之間的合作,形成了資源聯用共享、組織聯手共建、服務聯動共為、平安聯防共創、愛心聯誼共助的基層社會治理協調網絡。志愿服務的協同作用增強了基層社會治理的靈活度和效能。
2.優化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效能
相較于發達國家而言,我國志愿服務活動的發展總體而言起步較晚,志愿服務發展思維一方面還停留在志愿服務方式單一、活動開展過于經驗化階段。另一方面,志愿服務思維一直停留在徒有形式、缺乏內容這個階段,志愿服務活動缺乏科學安排和專業化項目的設計。因此,要推進志愿服務與基層社會治理相契合,就必須優化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效能。
一是堅持將黨建引領和志愿服務活動相結合。一方面,將志愿服務活動與“黨建+”理念模式相融合。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的作用,倡導共駐共建黨員積極參與社區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譬如江西省萍鄉市安源區木杉塘社2021年成立了四支共建黨員志愿服務隊,共260余共建黨員志愿者與150余名社區黨群志愿者一同參與了社區組織的災后重建、文明創建、抗擊新冠肺炎和文明勸導、環境整治、扶貧濟困等各類志愿活動。另一方面,將志愿服務活動與各類社區組織服務相融合,拓展志愿服務活動范圍,城鄉社區可以引進衛生院、專業維修團隊、書畫家協會等更多專業性強的志愿隊伍共同開展義診、義修、各類藝術培訓以及義務理發等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建立親子義工隊、康復醫護服務隊、家政服務隊、義修服務隊等專業義工隊,將轄區內各類資源進行整合,有效發揮黨團組織在志愿服務活動中的引領作用?;鶎由鐣卫碇黧w社區黨團組織和街道組織應當利用自身特定的資源,依托“黨組織統籌,黨員骨干引領,社會組織協同,項目化運作”的志愿服務體系,聯同基層志愿服務組織共同創新志愿服務的內容。其中,志愿服務“項目化運作”立足于人民的需求,結合“綜合包戶”的歷史經驗,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全新志愿服務模式[16]。同時,“項目化運作”以社會募集資金扶持志愿服務項目和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這兩種主要形式為核心,豐富了志愿服務的形式。
二是發揮“智治”功能整合志愿服務資源。加強發揮共青團在志愿服務組織中的組織樞紐作用,在信息、項目、場地、培訓、團隊建設等方面給予志愿服務活動資源支持。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雷鋒精神,人人可學;奉獻愛心,處處可為。積小善為大善,善莫大焉?!敝驹阜諆群耸恰胺瞰I、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推進志愿服務參與基層社會治理,要把握志愿服務精神的本質,結合基層社會治理的需要,在內容和形式上依托現代化技術手段進行創新。充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VR等高科技手段,講好志愿服務故事,將“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志愿服務理念傳播到鄉村、社區人民群眾心中,激發基層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活力,實現基層自治和志愿服務的深度融合。
三是設置志愿服務隊伍準入門檻。根據薩拉蒙的志愿失靈理論,志愿服務組織在其志愿活動運作過程中會因為自身種種缺陷使得志愿活動無法正常進行,而缺陷的其中之一便是慈善的業余主義,指志愿服務組織由于缺乏相應的專業人才,導致提供慈善服務的能力不足,影響服務質量[17]。因此,要大力加強志愿服務專業化程度,針對一些志愿服務項目設立一定專業化門檻。首先,要重點建設一批專業化志愿服務組織,推動志愿服務組織向專業領域覆蓋,例如,環境保護、醫療救助和搶險救災等領域。其次,要重點培育專業化的志愿服務者下沉基層社區,滿足基層群眾的差異化需求。再次,大力構建“團干部+社工+志愿者”隊伍體系,遴選出一批基層志愿者骨干,通過這批骨干力量建立起基層志愿者服務常駐機構,以此解決一部分“隨手志愿”志愿者帶來的專業志愿服務缺位問題。
3.完善服務機制,激發服務活力
在《關于推進志愿服務工作改革發展的意見》中提出了我國志愿服務發展的總體目標:“到 2020年,志愿服務工作在隊伍、組織、項目、平臺、文化、機制建設等方面取得明顯突破,規范化、科學化水平全面提升?!庇纱丝梢?,科學化的服務機制是志愿服務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有力保障,要激發志愿服務的活力,必須建立健全志愿服務機制,加強對服務機制的支持保障,激勵約束和監督評估。
一是完善支持保障機制。志愿服務工作是新生事物,志愿服務支持保障機制的完善需要從人力、物力和財力三方面著手。首先,要建立健全志愿服務人力支持保障機制。以政府購買或社會募資的方式增設志愿服務專項崗位。完善志愿服務者分類與培訓體系,成立志愿服務人員培訓庫,鼓勵有條件的鄉鎮設立志愿服務專業培訓項目,實現志愿服務培訓基地全面覆蓋基層各區縣。其次,要建立健全志愿服務資源合理利用與保障機制。確保志愿服務每個環節信息交流快捷和資源融合渠道暢通,促進志愿服務各個要素之間精準對接和有效整合。再次,要建立健全志愿服務資金支持保障機制?;鶎诱獙⒅驹阜展ぷ鞯慕涃M納入財政預算,設立志愿服務專項資金,確保志愿服務工作得到穩定、持續的資金支持。
二是建立激勵約束機制。要建立多元化激勵機制,靈活運用各種各樣的激勵方式,以達到強化志愿服務行為的目的。具體而言,要優化志愿者服務回報機制,對在志愿服務活動中成績突出的集體或個人,可以邀請當地黨政領導、企事業單位領導、社會公眾人物為其頒發志愿服務認證書、星級認證書、榮譽獎狀等,并對其進行一定的宣傳報道。此外,志愿服務活動開展應當堅持以法治精神為基礎,必須要在法律法規方面完善志愿者合法權利,同時對于不正當服務行為以嚴格的法律手段進行約束和處理[18]。從心理學、組織學和社會學范疇分析志愿服務約束激勵機制的構建辦法,以志愿服務者個體不同需求為導向,激發其潛在的服務意愿與能力,使得其在志愿服務過程中的獲得感與成就感大大提升。在激勵約束方法上,可以融入目標激勵法、制度激勵法與心理契約激勵法等方法,多方面構建志愿服務激勵約束體系。
三是健全監督評估體系。首先,要推進志愿服務同基層社會治理深度融合,就必須加強黨委、政府、社會組織和公眾等主體協同監督,明確志愿服務各個主體的相關職能,各主體之間加強協調溝通,形成協同高效的志愿服務監督體系,將志愿服務工作各個環節“曝光”于全面覆蓋的監督網絡中,嚴格明確志愿服務工作職能劃分與職責履行情況,發揮志愿服務工作整體性效能。其次,要推動構建有效的志愿者服務評估體系,依據志愿服務的意圖、目的、內容與方式等為導向,科學規范地評估志愿服務活動。同時對志愿服務者服務進行數據化管理分析,以公平公正公開為原則,針對分析結果制訂一套合理的獎懲體系,保證志愿服務科學化、規范化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成文.論村規民約與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J].貴州社會科學,2021(8):80-87.
[2]萊斯特·薩拉蒙.非營利部門的興起[C]//何增科.公民社會與第三部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3]托尼·馬歇爾.我們能界定志愿域嗎[C]//李亞平,于海.第三域的興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4]陶然.志愿服務特征新探:基于國家和社會治理現代化視角[J].江蘇社會科學,2016(6):103-107.
[5]商明.深化志愿服務創新社會治理:江蘇省無錫市“志愿服務1+4”模式調研與思考[J].社會治理,2016(1):82-85.
[6]陸士楨,馬彬.志愿服務與基層社會治理[J].社會治理,2018(11):38-44.
[7]代恒猛.更好發揮志愿服務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J].中國社會工作,2019(34):8-9.
[8]肖慧.新時代社區志愿服務助力社會治理的困境與出路:基于28個社區的調查分析[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3(4):100-104.
[9]姚韋偉.進一步發揮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優勢促進基層社會治理:湖北省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力量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啟示[J].中國社會工作,2020(12):8-9.
[10]王婕,蒲清平,劉曉云.新時代志愿服務參與社會治理的邏輯方略[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4(5):192-199.
[11]羅春洪.迪爾凱姆的道德整合社會思想及其啟示[J].江西社會科學,2016,36(5):18-24.
[12]陳偉峰.關于志愿服務組織參與化解社會矛盾的調研報告:以福建省石獅市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7(10):164-166.
[13]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20)[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
[14]譚建光.中國志愿服務體系建設的區域探索:兼論志愿者的先鋒作用[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1,40(5):24-33.
[15]張夏妮.志愿者參與綠色治理的路徑與自身成長[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1,40(3):63-70.
[16]張楠.社區常態化志愿服務項目分析:以“綜合包戶”志愿服務項目為例[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2(4):12-16.
[17]梁智迪.志愿失靈視角下對“青年會”慈善服務活動的歷史回顧與剖析[J].中國社會工作,2020(31):41-42.
[18]徐繪,馮宏偉,馮宏圖.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激勵機制建設研究[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0萬知科學發展論壇論文集:教育管理篇.[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2000:7.
(責任編輯:楊洋)
Voluntary Service and the Grassroots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CHEN Chengwen1,XU Shaowei2
(1.School of Law and Social Work,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ongguan,Guangdong,China,523808;
2.Jiangxi Research Center of Social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chang,Jiangxi,China,330013)
Abstract:Voluntary service,as the vanguard force to promote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based on the premise of voluntary and free service,to solve social conflicts and problems through flexible governance methods such as communication,interaction and guidance,is an important part of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As an important method of promoting and practic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in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voluntary service plays the role of moral guidance,conflict resolution,serving for peoples well-being,and social mobilization.In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ng in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by exerting its social function,voluntary service promotes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capacity.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voluntary service into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practice path of voluntary service development centering on the concept,the method and the mechanism of service,which requires,firstly,to innovate service concepts and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guidance; secondly,to optimize the way we provide services and improve service efficiency; and thirdly,to improve the service mechanism and stimulate service vitality.
Key words:voluntary service;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social function; the path of practice
收稿日期:2022-01-08
基金項目:2021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制度阻滯及對策研究”(21ASH015)。
作者簡介:陳成文,男,湖南隆回人,博士,東莞理工學院法律與社會工作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西新時代社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徐紹瑋,男,福建龍巖人,江西財經大學江西新時代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