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靈 陳文靜 胡藝帆

關鍵詞:可持續設計 案例分析 器構美 簡素美 美學策略
引言
自1972年“可持續發展”首次被納入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議題開始,可持續發展的概念開始成為世界討論的焦點,希望借助可持續發展理念為現代設計注入新活力。在傳統設計層面,設計師們的造物生活進行的審美化改造卻都以一種操控者的角色,普遍認為美是可以量化、模仿。以至于轉換成如今能見的各種調查、測驗和數據統計來獲得所謂美的標準。
一、可持續設計與設計美學
(一)可持續設計概述
可持續設計一詞被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帕帕奈克在其1971年出版的著作《為真實的世界而設計》首次提出,其呼吁設計師應該去重新明確自身角色,發現更加真實的社會問題,并且使設計師穿透問題表象,根據真實根源提出解決方案來承擔社會責任。可持續設計對解決方案的追尋,滲透于整個生產消費循環鏈中,而非單一側重于生產。追求系統式的產品和服務整合運用,以效用和服務去取代物質產品為最終導向[1]”。簡而言之,可持續設計可理解為:合理運用已有的原材料、資金、技術、社會資源等,以低成本的投入產生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并且能夠保持環境、社會、經濟、文化等發展平衡,伴隨時代延伸而主動聯系完善,并不斷內在維持生態環境平衡發展的一種設計創新行為。
世界上首次綠色設計運動的開始,是由拉斯金和莫里斯發起的工藝美術運動。可持續設計在人類與社會自然環境問題關聯歷程中經歷了綠色—生態—可持續三個階段性發展演化。20世紀90年代,米蘭理工大學創立的可持續創新研究所是最早從事設計與社會創新研究的眾多機構之一,為目前可持續設計和社會創新領域最前沿的研究機構。1994年,我國政府就編制了《中國21世紀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白皮書》,首次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之中。然而在2010年作為設計教育的一次可持續設計的重要轉折點的CUMULUS上海大會上正式簽訂的戰略合作聯盟,可再次引申出可持續設計理念在開放、多元的國際性現代設計潮流中心對于全球社會發展的深遠意義。距今近四十余年發展中,可持續發展已經是國際社會設計主流思潮,關注的焦點也從最原始的生態環境保護,減少資源消耗,漸進到經濟—社會—環境參與的系統性的協調與平衡之中。
(二)可持續設計與設計美學的關系
從美學的角度來看,今天的社會已演化為多元審美化的社會,曼茲尼是這樣描述可持續設計和美學關系“美學:給可持續發展賦予形式(Aesthetics:givingformtosustainability)[2]。”美學也是在引導人們共同參與實際的審美體驗活動的同時,也在提供給人們多種可持續生活方式選擇,人人都可以實際參與,去憑借主觀意識展現可持續生活方式的各種可能性。美學維度在社會大眾審美心理中已成為不可控的基本因素,它從引導人們個體多元化、自由化選擇的層面上說,已成為了一種社會吸引力。可持續設計的目的在于滿足社會系統平衡的同時構建一種更高質量的生活方式,在此過程中讓人們自由積極并自愿努力參與,美的引導作用在實際應用中顯得尤為重要。
擁有獨特美學的設計作品蘊含“形”的氣質,可持續設計更多需要設計者尊重客觀問題事實,強調對處理方式和整體策略的系統性設計。相比較可持續設計的“形”較為內在與虛無,更多是關乎人們認知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容納[3]。例如可持續策略中對于減少資源的消耗中“減少的文化”,以“形簡”代“意增”的審美介入可持續設計,以“減少美”的吸引力,觸發人們的情感體驗共鳴,引導人們參與到可持續生活方式中的審美體驗中。以此,形成情感體驗—認知改變—行為導向的良性可持續的循環過程。可持續設計美學觀念不僅僅停留在傳統造物形而上的純粹玄思,更是在現實生活的實感體驗出發,美學要從象牙塔走向大眾,實現美育,成為人們的基本社會生存策略,美學與可持續設計之間協作是一條途徑,兩者互為補充和支持。
二、可持續設計視角下的美學實踐案例分析
(一)簡素之美—無印良品的形式美學實踐分析
由產品的形態、色彩、材質及其相互組合碰撞產生的和諧美構成了產品外形的基本屬性與它們的組合規律所呈現出來的審美特性是形式美學的基本內涵。無印良品(MUJI),MUJI是短語mujirushiryohin的縮寫,意指沒有商標但優質,是日式禪意美學世界性品牌中的典型代表。
1.在生產程序加工方面:以選擇保持原貌的生態材料和運用天然肌理的材質處理工藝來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處處體現著精減工序,簡約外型的“減”“簡”式產品美學原則。從其生產鏈上的精選原材—精簡工序—簡化包裝等獨特方法出發,在滿足核心功能的基礎之上,對簡化加工制造,包裝流程、產品運輸等環節進行有效的成本控制,通過造物素材的精減美烘托產品本原樸素親近自然的簡素美。
2.在文化思想傳承方面:無印良品的設計內涵源于日本集傳統精神大成于一身的禪宗美學哲學,秉承“空即是有”“無念為宗”的思想[4]。其產品體現出對民族風格和文化內核的傳承,深刻理解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涵,將其精髓與現代設計相融。日本設計師安藤忠雄指出“傳承傳統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根據傳統的外在形式來繼承;另一種是根據傳統的精神來繼承[5]”。無印良品設計背后是禪的心性,就是要力求破除一切機器人工痕跡,真正把握住其銘記大地、親近自然、不加雕飾的渾樸與凈素的設計美學,否定為了形而造型的刻意性,突出純粹的素之美,如圖1。
3.在形式美學體現方面:致求本色是其產品設計美學核心的重要體現。具體來講,即材質質感的本我還原,色彩呈現的返璞歸真,型表體態的原創再造。人們將所崇尚的低調素雅與自然質樸成為融于一體的“簡素”,注重精神追求的豐盈表達。這時人們已經不需要用外在贅余的“物”來彰顯自己身份和特質,而是越發需要另一種能夠去襯托和發揮人的自我內涵的“趣”,來彰顯為雖平淡但并不無趣的實用性與自我內涵欣賞性的生活哲學。無印良品所彰顯的簡素美學和理性的可持續設計倡導的親近回歸自然生活方式的高度契合。
(二)器構之美—明式家具的技術美學實踐分析
技術美學的目標是力求科學、實用、藝術的產品與技術活動的統一的同時注重是技術與美學融合以助于達到簡潔、秩序的理念。明式家具是我國古典家具設計的頂峰時期,其中榫卯結構構件的應用其中也凈增奇巧,凸增簡潔秩序的器構之美。榫卯是一種偶數配對作用的連接構件,以木材為主要材料,榫凸卯凹,相互咬合,連成一體,輔助功能使用效果同時不乏祛除贅余的設計智慧。明代著名作家午榮編寫的《魯班經》[6]中,明晰描述了對于榫卯結構、家具尺寸以及各類裝飾紋樣的相關記載。
1.在結構功能設計方面:明式家具設計中特有的無釘少膠,有別于普通家具木質裝飾品,凹凸的每一個節點都具有科學的合理性,每個節點承重受力均不同,榫卯結構每一個部分都恰好同時且節省原材。各部件中的連接榫卯結構構件種類有數十種,圖2展示為常用的夾頭榫(左)和插肩榫(右)。榫卯結構接合和框架結構相互嵌合,互補互用。
2.在人機工學適用方面:明代家具椅凳的高度比例與人體脊柱相適應的弧形曲線靠背的人性化設計分配相得益彰,整體家具呈現簡雅之余在人機比例上更為舒適宜人同時使整個家具更加簡雅素樸,既實用溫潤又綠色環保[7]對人體友好,線條流暢,做工精細,結構嚴謹,與中國傳統建筑的框架式結構有異曲同工之妙。
3.在美學內涵營造方面:榫卯構件結合之中也盡顯八卦陰陽之間的相互轉化,虛實相生的哲學意義。道家主張“互補互生”的思想賦予了明代家具集聚天時地利,最后凝聚古代匠者智慧的器構美學觀念,演繹著自然在人在造物中的相依相融,體現明代家具設計中可持續生活方式的“善”。
本案例所談及榫卯結構的運用,以人的生理、心理為著手點,利用時代特性造就人與器具以及環境的和諧統一。尤其突出縱跨古今也不失其科學美、含蓄美和形式美。同理在此基礎器物與人的交流體驗更加重視心理的合度舒適與相互協調,追求人、產品、使用方式之間的動態協調,吻合可持續設計中產品內部功能循環平衡的技術美學方式。
(三)系統之美—蔚來汽車自動換電站的社會美學實踐分析
產品系統應做到在不違背社會倫理道德的基礎上,要與自然、社會、人產生統一和諧的局面,設計層的考慮應能夠照顧到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利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并能夠利于在當下和未來創造積極健康的社會環境和文化。在當今社會環境高效率要求下,即換即走的換電模式將是當今新能源汽車補能的高效方式之一,極大程度地做到節約時間與能源成本的同時,也將產品系統個體之間和諧配合作為一個合格產品系統的設計必要考量要素。新能源行業下的蔚來汽車自動換電站系統結合了線上App預約查看電池存量和線下站點(如圖3所示)補能自檢服務,模塊化的大容量電池倉儲備可兼顧每天平均三百多次的換電需求;
1.在用戶體驗方面,在整個汽車換電過程中充分考慮人在駕駛時的操作習慣和心理顧慮,換電操作時,從車輛就位到車內自動換電完成僅需3分鐘,用戶不需要下車,全程十分鐘就能完成換電加車輛自檢;蔚來用戶可以享受每月6次免費換電服務,超出部分按照用電度數收費。這一服務配置不僅提升了電動汽車用戶的出行自由度,也增加人對于補能系統的依賴性;極度簡潔的方體鋼結構造型采用集裝箱模塊化的可持續設計理念,滿足輕量化的視覺感也更加符合與現代環境風格的融合。
2.在產業發展方面,當今新能源產業是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補能換電系統的落地推廣直接關系到這一新興產業在未來成長速度,對于發展低碳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可持續的開展系統化研究,以實現合理配置,提高效率減少浪費,促進這一新生事物健康快速發展至自成體系,才能達到一個產品系統對于人與社會至善的意義。
三、可持續設計視角下的美學策略評價
(一)減簡法則下的形態功能節約美
設計產品功能價值的有用性是在可持續設計視角下對于美學評判標準的基本屬性之一。基于最初追尋的“3R”原則:即減少原料、重新利用和物品回收,其核心注重“減”,造物過程通過減的策略進而使自然原料節約避免過早浪費,準確說這是一種延遲使用的策略,秉持節約理念。在可持續設計領域內,這一法則對于規劃來緩解膨脹的社會資源流失具有明顯效用。
1.在應用場景層面:大部分應用于偏向以生物能源和自然能源為動力供應模式類型的領域中,如沼氣、水力、風力等來滿足功能形式的需求從而來減少相應的能源可持續目標。在產品的生產制造、儲運流通、消費使用、回收再利用等各環節運用中,能夠實現以較低的資源成本供應生產,維系生活的可持續;2.在形式內涵層面:“簡”的美學策略似乎更合適設計態勢更貼切一種態度上的“有形少更是無形的多”觀念內涵。“簡”與“減”原則下的設計美學判斷帶有很強的主觀色彩,是人們基于自我的認知能力和審美評價能力對設計事物、設計產品、設計活動進行歸納的理論總結。它的本意是在用切實的造物巧思引導人們積極主動去接納可持續的生活觀念,將不必要的外在贅余剔除,強調心靈和感官的相互作用,以質取勝;從當前產品設計制造從本原的造物轉化為以人為本的服務中處處倡導一物多用、一物久用、廢物再利用、物物節用的使用觀念[8]。工業生產在考慮現實市場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要顧及帶給用戶在質簡的經驗理念與理性的信意傳導過程中的特殊感受。
(二)“人—機—環境”系統協調科學美科學美是指科學結構所反映的客觀世界的簡單性、完整性和有序性,由此使人感受到自然的和諧而產生審美的愉悅美學理念[9]。事物的美之所以被發覺,在于協調和鮮明,自可持續設計新定義基于傳統造物的轉變為系統性服務設計策略之后,科學美貌似背后更多的技術性的結構支撐,但從李硯祖老師的設計美學三美論中所指:“科學美是本質上的美,它根源于自然各部分和諧的秩序,并純理智能夠領悟它[10]。
1.在人與產品互動關系方面:人的使用行為對于產品系統而言存在一定的協調關系和相對性,直接激發著人的心理和情感反應,整個過程的體驗無形之中成為一種美的創造。判斷可持續設計是科學美的設計,注重在物化的思維過程中考慮和表達人機環境的系統循環,在整個循環形成暢通通道,方能循環協調的可持續性的發展。在不斷升級的市場消費理念下,帶動人們重新調整與使用產品、環境之間的關系認同感,產品變成了在使用情境中得以體驗上的感官互動、產生自我認同的重要形式。產品在總體環境下可能表現出較為單一的個類,但其內在功能和結構都是多因素組成的協調動態系統。
2.在產品系統內部運行機制方面:相應來說人機環境的有序運營內部一定有其特定的科學規律,設計自身源于科學技術與藝術結合的產物,科學與藝術特點的協調統一是設計最本質的特征。隨著技術的發展,產品更多以系統的身份使用,并不斷開拓更新相互關聯、協調配合的功能體驗與結構形式;在尋求和發現整個關系系統的科學美的哲學價值之后,系統憑借內部自身機制本身就是尋求和創造一個自給自足自消的可持續方式的過程。系統性的可持續的動態的運行與節約制的策略相較而言適用場景的普適性更為廣泛,考慮因素與確定性把控更加自由。
(三)物物共生和諧持續生態美生態美學的產生建立在生態存在論哲學的基礎上,是生態學與美學相互碰撞的結果。其是時代發展的需要與結果,是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和諧、出現一些生態問題的背景下產生的[11],在高級的核心層面上,生態美學更加強調和注重的是美的生命涌動性和流變性[12]。這一美學理念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美學思想。
1.在產品情感化傳遞方面:完整、和諧、鮮明是原初審查美的三個基本要素,而物物共生,人、社會、自然和諧共存共生的永恒延續,是生態美學哲學觀念中為最高層次的可持續美學觀念,看似更適用于宏觀社會,但個體與系統存在也均可以達到其中任一項。“天人合一”生態美學觀念應用于現實設計中,可以促進產品、環境、人之間的和諧統一性[13],考慮到不同人群的特殊情感需求,對人與環境展露出和諧自然的情感關懷,能夠引起使用者的情感共鳴。
2.在設計文化協調方面:產品作為設計者美學觀念的傳達載體,在歷史的積淀和時代的不斷激勵下,其內部系統構建和諧應具有美學理念的設計創見,從而成為審美文化中作為溝通和凝聚社會的一種新型途徑,在改善都市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同時,也在無形中積淀與傳播民族文化,促進社會文明持續發展與進步。由此可見,在人-社會-自然構筑的整個生態系統中,協調設計與其他生態系統元素間的和諧,成為了現代設計不懈追求的美學目標。
結語
無論是從無印良品的簡素形式美學、明式家具的器構技術美學還是現代蔚來汽車自動換電站的系統社會美學案例總結分析,都證明了現代設計美學法則的可持續性,從減至簡的基礎理念,遞進至系統性的體系科學循環,直至現代追求和諧的社會生態美學理念過程中,設計美學研究圍繞著設計產品的客體展開的同時,其本身既立足客觀的設計產品和實踐活動,又離不開主觀的設計和產品體驗[14]。這也間接揭示了可持續的審美視角對于現代設計的深遠影響,不僅是體現在產品對自然的再生循環和回收利用的屬性要求,更是在未來日常審美進程中喚醒了人們對于可持續的美學觀念的重新認識。